缘邮

美友13232293

<p class="ql-block">  很小的时候就和邮政结缘。</p><p class="ql-block"> 最早走进邮局那是母亲带着我去给父亲邮寄衣物。</p><p class="ql-block"> 接着因为我母亲唯一的妹妹、我的阿姨解放初期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外地。母亲一直牵挂着她。我常常随着母亲外婆去邮局给阿姨邮寄包裹,当然书信往来更是频繁。</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刚会写字,就学会了写信。记得那时候阿姨姨夫还夸我“写得字比他们那里四、五年级的学生都好”。由信件,注意到了信封上小小的邮票。发现其间竟然有如此好看的画面。于是常常会撕下来。但由于没有人指点,往往会撕得体无完肤。后来才知道,只须把它们浸在水里,就能使胶面脱落,取得完好的邮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阿姨姨夫见我喜欢,有时会直接从一些信封上剪下盖销票寄给我,我把它们一一处理好收藏起来。我不懂正确的保存方法,只是把它们压在书本或纸袋里面。直到后来才学会了自己做集邮册。</p><p class="ql-block"> 阿姨姨夫还寄过我好看的明信片。那时候中苏友好,上面印的是苏联的民间故事和儿童书刊上的插图。记得有一张上画的是巫婆站在火光熊熊的大炉后,目光凶残地看着外面一个稚嫩的小姑娘。还有一张是好几个孩子围着看一本书。母亲也收藏一些明信片,画面都是儿童的日常生活。这些每一张我都喜欢,反复地欣赏。还在心里编织着其中的故事。可惜它们在文革时都失去了。</p> <p class="ql-block">  等我长大了些,不时会到母亲的单位附近等她下班。相约的地方,就在不远处的邮局。那家邮局在当时拥有上海最现代化的设施,还上过报。玻璃柜里按照出版时序陈列着解放以来的所有邮票。那些邮票紧跟着国家发展的步伐,和时代前进的脉搏同频共振。方寸之间,得窥乾坤。这是一个邮票的展览馆、更是一部记载着共和国历程的史书。</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邮局顾客不多,整个展览厅几乎仅有我一个参观者。为了排遣等待的无聊时光,我反反复复地观看。逐步悟出一点点门道。尽管这只是最起码的常识,但却让我爱上了集邮。每见到新的邮票出来,就会缠着母亲购买。对那些4分、8分,夹杂着10分一套的邮票,母亲会满足我的要求。但比较贵的母亲是下不了手的。记得那次梅兰芳纪念邮票出版,贵的要好几块钱一张,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天价了。母亲只是选择性的买了几张低面值的。有段时间据说那张小型张涨到可以换一台电视机!着实我们咋舌。</p> <p class="ql-block">  上了中学,我独自去给阿姨家寄东西了。待柜面检查过后,驾轻就熟地用针线把装着物品的布袋缝合起来,把写着双方地址姓名的布块绗在上面。</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一直是邮局的常客。</p><p class="ql-block"> 踏上工作岗位,正值文革时期,我也常常会买些邮票,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喜欢。虽然陆陆续续也收集了不少,但谈不上集邮的行家。</p><p class="ql-block"> 改开后有一段时间集邮很是时尚,邮票大肆发行。成套的还要单位集体订购,我也加入了进去,但热情已大不如前,仅仅只是之前延续下来的一种惯性而已。</p> <p class="ql-block">  而今随着现代化的通讯渠道日新月异,邮寄信件已属稀罕,邮票也式微了。</p><p class="ql-block"> 可我还是对邮政的初心未减,情感依旧。但是,难得的一次邮寄则让我大失所望,后悔莫及。</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本草婴叔叔的译作,由他的夫人天民婶婶提了词。承诺寄送给我的朋友、他们的粉丝。本着长期以来的信任,我将它托付给了邮局 ,谁知道这本珍贵的书却如泥牛入海,不知所踪。而不久婶婶便于世长辞,再不可能获得,铸成了永远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就此我终于明白时代变了,自己的思想落伍了,一个新的时代早已来临。</p><p class="ql-block"> 2024.1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