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 园》是著名的私家江南园林,清代江南的三大名园之一,现仅存遗址,位于南京五台山余脉小仓山一带,原为曹雪芹祖上林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园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的吴应箕焦园,清康熙年间则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园林的一部分,曹家的姻亲富察明义曾说随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后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购得此园,名之为“随园”,死后即葬于随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园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钱塘人。乾隆元年荐博学鸿词,乾隆四年进士。曾任江宁、溧水等地知县。辞官后在江宁小仓山(今南京清凉山东面)筑园林,称随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袁牧主张诗歌要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诗坛影响甚大。不少作品纵肆奔放、清新流畅,艺术上颇有特色。有《小仓山房集》等传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袁牧自题“随园”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正十一日还山》 袁 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觉山人胆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新正:新年的正月。还山:指回到江宁小仓山住处。山人:隐士,这里指作者自己。走天涯:走遍天涯海角的意思。 公然:竟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访随园遗址》 1927 王少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仓山下访随园,犹有先生雅范存。 姓名甘逃循吏传,诗书吐弃腐儒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双修福慧身名泰,两代文章斗岳尊。 回首骚坛标帜处,斜阳荒草满颓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析:首联“小仓山下访随园,犹有先生雅范存。”这段诗人表达的是:我来到小仓山下探访袁枚别墅随园遗址,虽然袁枚已经不在,但他的风雅风范依然留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颔联“姓名甘逃循吏传,诗书吐弃腐儒飧。”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传统儒学和官僚体系的批判态度,认为旧的教学体制只是将诗书作为食物一样消耗,而没有真正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智慧。诗人强调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颈联“双修福慧身名泰,两代文章斗岳尊。”“双修福慧”指的是福德和智慧双方面的修养都达到至善的境地,“身名泰”意味着身体健康、名声显赫,处于人生的最佳状态。 “两代文章”指的是家族中两代人的文章或文学成就。 “斗岳尊”则形容这些文章或成就如同山峰一般崇高,值得尊敬。作者认为袁枚的诗文与他的时代相辉映,如同泰山一般崇高。袁枚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他本人身上得到体现,也影响了后来的文人。表达了对袁枚对文学成就的崇高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尾联“回首骚坛标帜处,斜阳荒草满颓垣。”诗中的“回首骚坛标帜处”意味着回顾那些曾经文坛辉煌的地方,而“斜阳荒草满颓垣”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地方如今荒凉的景象,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过去文化繁荣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首诗通过对随园遗址的探访,表达了对袁枚及其文学成就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随园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袁枚的文学成就,仍然被人们所铭记和赞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少溪(1889.2.29-1961.1.25) 东华诗社诗人、书法家,又名羲,泸县麟现乡安宁人。1912年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3年至1921年任泸县劝学所文牍及城区劝学员,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1916年参加朱德在泸组建的《东华诗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6年底至1927年初,在刘伯承属下的许剑霜二团任文牍(即秘书),参加刘伯承组织领导的泸顺起义。起义失败后,送杨聚伍旅长的儿子杨槐去南京求学,是时王少溪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图书馆系进一步深造,饱览众多典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少溪先生诗词《访随园遗址》解析词及视频制作由龚利佳提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