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故里枣花香</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兰金锁 音乐:泉水叮咚</b></p> <p class="ql-block"><b> 华夏悠悠。在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一位中国农业的先祖——后稷。在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有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自己致富以后,竟如痴地卖了汽车,贷款抵押,四处求借,筹集资金20多万元引水下山,造福乡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后稷传人!”</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他靠货运起家,靠建材做大</font></b></h3> <p class="ql-block"><b> 他,就是王贵发,稷山县路村乡付家庄村的一位农民。</b></p><p class="ql-block"><b> 王贵发只有40来岁,愣愣的个头,憨厚的脸胧,睿智的眼光。虎虎生气的神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精明强悍,敢为人先的汉子。</b></p><p class="ql-block"><b> 1984年,王贵发服役期满,从部队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化峪镇付家庄村。尽管这里土地贫瘠,严重缺水,是附近有名的“干坡疙瘩”,但他还是深情地眷恋着这块家乡的土地。第二年,他大胆地办起了全乡第一个建材厂,同时买了辆汽车,兼搞运输。几年后,王贵发挣了钱,成了这穷乡僻壤屈指可数的致富户。于是,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便不时地向他借济。迎来送往,王贵发总是若有所思:如果乡亲们都能够象自己一样富裕起来那该多好啊,可乡亲们却不可能都象自己一样去搞建材、去跑运输呀!人常说:“农民农民,以农为本”。看来,还得在农业上做文章,可水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是万万不行的。对于水贵如油的付家庄村来说,从哪儿去找水呢?地下,这里是专家论证过的贫水带,多少年来,只有一口古井可以供全村人吃水。虽然说,在村北吕梁山的“野饭汉沟”里,有一股日夜流淌的泉水,可是要把这股泉水引下山来,由于离村子太远,又隔着几道沟沟岭岭,谈何容易!</b></p><p class="ql-block"><b> 七月流火,无情的旱魔折磨着人们。付家庄村仅有的100多亩玉米全都旱枯了。80多亩棉花三分之二以上旱的只剩下几片叶子。眼看着乡亲们一年来收获无望,王贵发的心里就像开水烫了一样难受。于是,在一个暑热难耐的下午,他独自一人跑到10多里外的“野饭汉沟”里,瞅着汨汨流淌的泉水,就像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霖一样,俯下身子尽情的喝了一口又一口。这时,他突然抬起头,自言自语地说,这不是抱着金碗讨饭吃吗?眼看着这里的水白白流去,村里的人却发愁没水喝!如果能把这股泉水引下山来,不仅可以供全村人吃水,而且可以用于发展农业和多种工副业……。想到这里,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看到了家家户户过上富裕日子的美好前景!</b></p><p class="ql-block"><b> 下山以后,王贵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可是妻子却对他说:“引水下山倒是件好事,可吃饭穿衣总得量家当啊!咱妈今年70多岁了,有今天没明天的;大小子21了,二小子也不小了,盖房子娶媳妇,那一桩事情不得经过咱的手啊!人常说“娶媳妇盖厦,提起来害怕,你怎么就不操心不熬煎呢?再说,有一点钱存下来,还有几个利息。引水下山成功了还罢,如果成功不了,鸡飞蛋打,两头落空,还惹人笑话,说咱人不行还死逞能。”随后,妻子便悄悄地把存折藏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b> 妻子的一番话不无道理,引起了王贵发的思索。这些年来,虽然办厂子,搞运输挣了点钱,可家里的正经事一件也没有办。引水下山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光靠自己那点钱远远不够。钱从何而来,且能不能搞成功?一个又一个地问号,问得王贵发几天来茶饭不思,睡觉不香。他不得不反复地考虑、权衡、掂量着其中的利利害害。</b></p><p class="ql-block"><b> 困难面前,王贵发相信科学。他请县水利局的技术员为他测算。建成这项引水工程,需要修建三处拦水坝,其中一处为10000m³水库;需要埋设8000米引水管道;需要建一座可容纳30m³的水塔,连工带料,总投资不下23万元。</b></p><p class="ql-block"><b> 筹划当中,王贵发相信政府。他请乡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为他测算效益。这项工程建成后,相等于一台6寸潜水泵的年出水量,可保浇路村、西社、城关三个乡镇、七个村的3000亩农田,每年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50多万元,每年可节省电费10万元,王贵发本人每年还可以收取两万多元的管理费。</b></p><p class="ql-block"><b> 权衡利弊,深思熟虑。王贵发终于下定决心:引水下山!此时,一个后稷传人,一个先富户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他下定决心,决意要办成这件前无古人,利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大好事!</b></p><p class="ql-block"><b> 为了筹集资金,他再次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毅然决然地卖掉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解放”牌大卡车,并以厂房作抵押贷款8万元。在此基础上,又向亲朋好友四处求借,终于筹集到了所需全部资金。金秋十月,王贵发在县水利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经过详细勘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开始了引水下山的工程建设。</b></p><p class="ql-block"><b> 进山无路,他与乡亲们一步一步地凿通,又一车一车地把施工材料运进山里。他在山上搭起工棚,全家人吃住在山上。为了购买施工材料,他跑上跑下,食宿无常,有时赶不上吃饭,就喝口山泉水,吃块冷馒头就大葱。胃病犯了,他就捂着肚子,吐着酸水,让儿子把自己送到山下,可是稍好一点就又爬到了山上。恶魔似乎在与他兜圈子。10月上旬的一天,王贵发正在察看水库大坝时,民工们炸管道的炮声响了,一颗飞起的石头正好落在他的左脚背上,将他左脚两根趾骨砸断,脚神经挫伤。残酷的工伤事故迫使他躺在了县医院骨科的病床上。</b></p><p class="ql-block"><b>半个月后,王贵发拄着拐棍突然出现在野汉饭沟。看到这样坚强的汉子,乡亲们惊呆了,大家的眼睛湿润了,模糊了。站在一旁的同族大伯心痛地说:“贵发呀,你就放心地养伤吧,上头的工程有我们操心,大伙一定会干到你的心眼上!”</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汩汩泉水流进麦田,庄家丰收有了希望</font></b></h3> <p class="ql-block"><b> 11月28日,王贵发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清澈的山泉水流进三乡七村,流进家家户户,流进一块块庄家地里的时候,欢呼的人们把王贵发拥上了主席台。县委书记黄金狮,县长雷郭堂,县农工部、水利局的领导特意为通水典礼剪彩,并为王贵发赠匾,上面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后稷传人”。王贵发接过县委、县政府的赠匾,激动地只说了一句话:“通水是大家的功劳,但愿大家都能过上象山泉一样的甜蜜生活!”</b></p><p class="ql-block"><b> 然而,遗憾的是王贵发的左脚却残废了,他永远不能象正常人那样地走路了。一拐一拐的他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留下了水一样清澈美丽的心灵!</b></p> <b><font color="#ed2308"> (本文曾发表于《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并获得“中华大地征文”二等奖、 “山西广播奖”。作者曾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受到中宣部领导的亲切接见)</font></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