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武汉有条黄石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王志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一个生活在武汉的黄石人,对于有关黄石的信息特别的关注。在坐公交车时,不经意看到黄石路的一个站名,就感到一种亲切,有一种想到黄石路去走走的冲动,看看这条黄石路上究竟有些着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黄石路可能需要首先介绍一下武汉特别是汉口这边的地名。汉口这边的地名很有规律,与长江平行的大马路叫大道,如沿江大道,解放大道,中山大道,建设大道等。在大道之间的干道叫路,如南京路,香港路等。在路与路之间的次干道就叫街,如洞庭街,鄱阳街等。在街里面更小的单元就叫里,也就是上海人通常说的里弄,而在武汉则称为里分。而黄石路位于沿江大道和解放大道之间,所以叫黄石路。而黄石路上还有一个里分,叫做黄石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石路不长,东起胜利街,西止于解放大道,全长962米,位于江岸区老建筑文化街区,因为这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都是外国人的租界,所以这里有很多外国人建的西式建筑物,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了这些租界。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这些年来又进行许多的修缮,使得这一大片街区透射出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韵。而黄石路正在这样建筑群里,保留了许多历史文化的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吉庆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石路之所以叫黄石路,其来由我没有去查历史档案,说不准究竟为什么叫黄石路。但大概率是与我们黄石市有关。黄石是1950年建市的,当时作为湖北省第二个省辖市,新兴的黄石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连苏联《真理报》都写有专题报道。黄石的各部门都到武汉来招聘人才,我的父母就是在武汉看到黄石的招聘公告而到黄石来的,后来黄石地方话与武汉话口音为基本语音也与大批武汉人东下黄石有关。武汉的黄石路的前身是叫云樵路,是以湖南军阀何健的字号来命名的,新中国成立后显然不会再叫云樵路了,1952年武汉市新确定地名时将此路定名为黄石路。我想当时命名黄石路的人应当是受到新兴黄石市的启发而将此叫做了黄石路。很自然的与南京路,北京路一样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称而将这条路命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当年这里有一条用黄色石头铺的道路,于是就叫黄石路了。民间可以这样说,但政府的地名部门不可能如此直白没有文化。既然有黄石头铺路,那应该还有白石头,黑石头铺的路啊?怎么就没有白石路,黑石路呢?如果是以石头颜色来叫路名,那又为什么把黄石路上的静安里改名为黄石里呢?静安里的房子是红砖做的,怎么不叫红砖里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当然,如果往深里去发掘,也许能找到黄石与武汉关联的故事,只是我现在没有办法找到。但不管怎样,黄石路毕竟已经存在了七十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黄石路,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就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吉庆街,一个好喜庆的名字。吉庆民俗街北至铭新街,东临大智路,西至黄石路,南临中山大道。早在明末清初这里建有许多木质的房屋,到了清朝末期,这里属于租界地盘,加上汉口特有的码头文化,开始出现较为繁华的街市,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美食文化一条街,著名的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小桃园鸡汤,冠生园和汪玉霞点心都集中在这条街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十多年来,武汉市政府对这条街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使之成为闻名全国的著名的美食一条街。吉庆街白天没有什么人,但一旦夜幕降临,这条街仿佛苏醒过来,灯火辉煌,人流如织,各种美食的摊位都摆了开来,正如著名作家池莉说,吉庆街的一天是从晚上开始的。而且不止于美食,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特别是在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如今的吉庆街已经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一条美食夜市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吉庆街不仅美食有名,而且还出现过名人。前面提到的著名女作家池莉就是生长在这条街上,她以吉庆街为背景写作的《生活秀》,写了一个叫来双扬的女孩在吉庆街艰难讨生活的心酸故事,这篇小说后来被人们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话剧,使得吉庆街的名字走出武汉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前武汉市正在对黄石路上吉庆街进行第二期第三期改造,等全部改造完成后,黄石路的吉庆民俗街将成为汉派风情街、文化旅游目的地、艺术创意社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正是吃早饭的时间,从吉庆街走出来,抬头就看见“老通城”的招牌,武汉人都知道,“老通城”是一个很有名的小吃店,尤其是其中的豆皮是武汉做得最正宗的地方,于是我就进去点了一份三鲜豆皮。在边吃豆皮的时候一边观看墙上画着介绍老通城历史的宣传画,了解到老通城的前世今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汉口大智门外,汉阳人曾厚诚开办"通城饮食店",用独具风格的甜品,在小吃云集的汉口站住脚跟。十年不到,日寇侵华武汉沦陷,小店被迫关闭,极具爱国热情,膝下儿女皆为革命志士的曾厚诚,将小店变成了抗日救亡活动基地。抗战胜利后,原址复业的老店,正式更名"老通城",聘请名师高金安,独创三鲜豆皮,香满全城,"豆皮大王"由此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眼数十载,老通城作为中华老字号,名满天下,1958年4月3日和9月2日毛泽东曾两次来到这个小店吃老通城豆皮,并称赞豆皮是湖北风味,要保持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等多位国家领袖、以及西哈努克、金日成等重要外宾,均到店品尝,赞不绝口,老通城的味道,经过四代豆皮制作大师,数十年的琢磨改进,早已成为人人喜爱、经久不衰的地方风味和小吃名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名音乐家洗星海当年就在在老通城的里屋里创作出著名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等抗战歌曲。</span></p> <p class="ql-block">老通城豆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体验吉庆街晚上的氛围,我专门找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再次来到吉庆街,整个吉庆街灯火辉煌,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我在四季美和谈炎记吃了著名的汤包和馄饨。这四季美汤包确实不同凡响,那汤汁,那馅料,那薄面皮真的别具风味,难怪有那么多人在这里排队购买。谈炎记的馄饨也做得确实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季美汤包店创建于1922年即民国11年,到现在有102年历史了,无愧为“中华老字号”。这里的汤包制馅讲究,选料严格,被誉为"汤包大王",受到八方食客的青睐;1956年在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同志都曾品尝过四季美的汤包,并赞不绝口。四季美还创造了中国白案美食的几个第一,即1987年,四季美申请了中国首项速冻汤包专利;2001年,传承四季美汤包技艺的徐家莹成为湖北省唯一的白案"中国烹饪大师";2004年,它成为中国首部小吃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作为一个民间小吃,这也算是了不得了。也为黄石路增添了一些传奇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充满烟火气的吉庆街,拐个弯就到了一个基督教的教堂——荣光堂。那天不是礼拜日,教堂没有开门,我只有拍了几张照片,在百度上找了一下荣光堂的资料。这个荣光堂兴建于1931年,距今已经有93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度上写道:“武汉荣光堂,中国基督教新教教堂。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黄石路。1931年由中国基督徒捐资兴建,初名格非堂,以纪念英国伦敦会第一位新教传教士杨格非来武汉地区传教70周年。1951年改今名。为哥特式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三层砖木结构。第二层设有尖穹窿形大祭坛一座,教堂可容纳1000余人。第三层为开放式的小型观礼台。教堂正立面钟楼高耸,红瓦两坡以十字架中分,整座建筑朴实大方。”虽然九十多年过去了,荣光堂依然巍峨耸立,丝毫不减少当年的色彩,也为黄石路增添了一份历史文化和国际化的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荣光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过教堂,往前看到两个里分,一个叫辅义里,一个叫黄石里。辅义里在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最初由买办刘子敬在1912年上半年建造了辅义里,并将其作为住宅区出售。辅义里现在还对外开放,里面住了不少人家。而黄石里则被绿色围栏围起来,里面正在整修。黄石里过去叫做静安里,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了,不知什么时候改名为黄石里。这些里分建筑多为中西合璧的风格,具有红瓦盖顶、石库门样式等特点,成为老汉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黄石路有很多地方都在整修,有许多工人在这里忙碌。等整修完毕,黄石路一定会更加焕然一新,黄石里也会以其古朴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1949年以前,武汉老里分最高峰时达到280处,但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目前仅剩90余处,大部分迄今都有11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全国只有武汉和上海这两座城市保留有如此特色的民居建筑。它们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是彰显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黄石路与解放大道交汇的地方,有一座今天看来规模不是那么宏伟,但名气很大的剧院,武汉剧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汉剧院建设于1959年,于国庆十周年时投入使用。剧院的观众厅设有软席座椅1459个,占地地面积14.967.平方米,建筑面积8.480.平方米。1965年4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剧院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88年5月,国家主席李先念亲临剧院观赏文艺演出。剧院历来是武汉市重要政治活动的中心场所,是武汉市接待国内外著名表演团体进行文艺交流演出的重要剧场。因此也被称之为武汉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至今仍保持着它在武汉市这个对外开放城市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院60多年来,多次举行召开过国家、省、市级重大会议,武汉市历届党代会、人大、政协、团代会、工会及人民群众团体重要会议也在此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剧院还接待过其他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好人士和多次接待国外著名艺术表演团体。武汉剧院作为1999年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武汉分会场的主要演出场所,接待了国外和国内众多剧团等,以及省、市舞、交响乐、京、汉、楚、杂、话、说唱等不同剧种也在该院演出。虽然武汉这些年来有新建了琴台大剧院等新的剧院,武汉剧院依然不减昔日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在武汉剧院的外面,我依稀还记得我在很多年以前还在这里看过一次节目,但看的什么已经想不起来了。由于正是强逆光,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好。只有留一份遗憾了。</span></p> <p class="ql-block">武汉剧院</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既瞿秋白旧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完整个黄石路,最后回到黄石路中部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既瞿秋白旧居陈列馆参观,因为陈列馆要到九点钟才开门。陈列馆是一栋两层的小楼,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就设在这里,瞿秋白同志作为党中央宣传部长和夫人杨之华就住在小楼的楼上。走进陈列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座瞿秋白同志雕塑像安放在门内,从这尊雕塑看到秋白同志是那样儒雅又透射出坚毅,这里正在举办一个“瞿秋白同志在武汉”的一个展览。展览介绍了瞿秋白同志从少年到投身革命,从到苏联见到列宁到回国参加领导党的早期工作,从在中宣部工作到主持著名的党的八七会议,到最后英勇就义的整个一生的光辉历史。作为我们党第二位最高领导人,瞿秋白在我们党面临覆灭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挽救革命挽救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的牺牲极为悲壮,成为无数革命先烈的一个典范。在我所敬佩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中,瞿秋白是一个,准备专门写一篇关于他的纪念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短短962米长的黄石路,仿佛是一部摊开的历史大书,竟然承载了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人间烟火,还有许多我还没有了解的那些百年老建筑也一定有更多动人的故事。作为一个黄石人,为我们城市而命名的黄石路而骄傲。我写这篇文章,也是想告诉所有的黄石人,在大武汉有一条心中属于我们黄石人的道路,它叫黄石路,如果您来武汉时,不妨也到黄石路来走走,来看看,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沉醉这里的人间烟火,品尝这里的美食小吃,感受这里百年的沧桑巨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照片为本人所拍摄,文中资料参考过百度。2024年11月29日于武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