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神韵 乐山大佛

塞北森林

<p class="ql-block">  塞北森林 2696536</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岷江之畔。这里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条支流在这里的交汇之处,三江汇合之后的岷江,其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千古守望的乐山大佛,临江依山而坐,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在岷江乘船观看大佛,那赭红色的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千古大佛蔚为壮观,无论是登上山顶看佛头,还是下到佛脚下触摸佛脚,大佛造像令人震撼,叹为观止,不愧为世界之最。</p><p class="ql-block"> 千古以来,乐山大佛是守候乐山一方百姓的天道使者,今天的乐山大佛已是乐山市的象征和人文名片,更是乐山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在我没来乐山大佛景区之前,曾一度以为乐山只有那一尊始于唐代的大佛。然而在景区的一番了解之后,尤其是导游一番生动的讲解词,才让我彻底的颠覆了过去的错误认知;乐山大佛不仅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是世界之最的石刻佛造像,而且还有八九十年代以来开凿的,号称中国第五石窟群的“东方佛都”,被世界遗产专家们誉为“东方的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p> 世界最长的东方卧佛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旅游路线是从东方佛都开始,为了对乐山大佛景区有个深入了解,我们请了一位导游一路陪着我们讲解。</p><p class="ql-block">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东方卧佛。</p><p class="ql-block"> 东方卧佛是摩崖石刻雕像,依山取势,南端刻头、北端刻足,中间保留自然山体植被,宛如一床绿被覆着安然恬静中涅槃的释迦牟尼佛 。这尊卧佛通体长度170米,佛像头长24米,宽32.7米,嘴宽4.5米,发髻115颗,每个直径为1米,脚背宽10.2米,头上方有二龙戏珠。</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方卧佛自1994年对外迎宾开放以来,每天接受着大量游人信众的朝觐。佛像头南足北,侧身,安卧,面朝天,慈祥凝重。其背面的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脏部位。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中段以自然植被象征袈裟披盖佛身。天造地设,浑然天成,通常情况下在地面很难拍摄下它的全貌。</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段原创视频带您观赏乐山大佛景区内的“东方佛都”,被世人誉为东方的卢浮宫,中国的第五大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  在东方卧佛南端不远处的石壁上,十分醒目硕大摩崖石刻“东方佛都”四个大字,赫然入目。</p> <p class="ql-block">  听导游说这是“一佛两菩萨”摩崖石刻造像,导游的讲解速度很快,没有记下她讲解的具体内容,我只是听她说道;游人可以在这佛像前拍照留影,经导游这么一说,我也就消除内心的顾虑,欣然的让导游为我们拍摄了两张照片离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方佛都景区内的大佛湾,大佛湾三面群峰环抱,正面仰视,三重殿垂直下来像一把龙椅 。连心山是大佛湾较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有一百七十三级石阶,拾梯而上可到达燃灯佛殿 。两旁的佛像从北魏至宋代,承载着华夏佛文化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大佛湾是香港巨片《风云》的外景拍摄地 ,图二是端坐于三重殿宇“龙椅之上的燃灯佛。</p> 中国的卢浮宫【东方佛都】 <p class="ql-block">  “东方佛都”于1994年5月在中国乐山市建成开放。它距乐山大佛仅一里之遥,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一万余尊,利用自然山体延伸,曲折蜿蜒地构成了壮观的佛教画卷长廊,采用摩崖圆雕、浮雕、雕刻、壁画等表现形式,选用不同材质,有石刻、铜铸、彩塑、墨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和东南亚佛教艺术造像的风格,堪称是登峰造极的大手笔杰作。</p> <p class="ql-block">  “东方佛都”规模之大,雕凿手法之细腻,佛像翊翊如生,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是把世界各地佛造像全都搬了过来,令人叹为观止,惊掉了下巴!这可都是八九十年代雕凿的,但其精湛的雕刻技法,简直是世界一流!难怪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卢浮宫”,中国的第五大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  如果您有机会来乐山大佛景区旅游,建议您一定不能错过“东方佛都”这个现代版的“东方的卢浮宫”,中国第五石窟群,东方佛都太值得一游一看了!</p> 现代开凿的石佛巨像 <p class="ql-block">  “东方佛都”号称是东方卢浮宫,其石窟群和石窟雕凿的造像规模之大,石刻造像手法之生动细腻,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目瞪口呆!整个石窟群内,依山势走向,雕凿了上万尊大大小小的佛像和罗汉像:那小的如群佛聚会,布满洞窟四壁。洞窟内最大两尊石佛:分别是站立高度为51米的药师佛,堪称洞窟内石佛造像之最;第二高度是33米的一尊如来坐佛,面孔和蔼可亲,慈祥肃穆,面对洞口,给人以安抚亲近之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方佛都石窟内最高的佛像:药师佛站立造像,高度是51米,是东方佛都石窟造像最高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  以下两幅图片是石窟内佛造像第二高的坐佛像,其高度是33米,面朝洞口,和蔼可亲,慈眉善目。</p> 麻浩崖墓和海师洞 <p class="ql-block">  麻浩崖墓: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从外部看去,是一个个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p><p class="ql-block"> 乐山东汉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计。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乐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该汉代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海师洞位于乐山大佛头部左后方的凌云山顶,相传为唐代高僧海通禅师居住过的地方,他在此主持开凿乐山大佛。海师洞深约10米,洞额刻“海师洞”三字,为清乾隆时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洞前的《凌云山海师洞记》碑文则是当年顾光旭所拟,由后人重刻。洞前铜钟为明代旧物,洞外的海通法师坐像为近年所塑。</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站在乌尤山拍摄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口汇合之处,对岸就是乐山市的市中区。图二就是汇流之后的岷江,江水缓缓流过,最后汇入长江。</p> <p class="ql-block">  灵宝塔: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的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p><p class="ql-block"> 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四处眺望。南面可见藏经楼、东坡楼;西面江水似天外泻来,三峨如舟浮云海;北面鸟瞰乐山全城。</p><p class="ql-block"> 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p><p class="ql-block"> 灵宝塔已成为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乐山的凌云寺。位于乐山岷江东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名刹。始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庙又有扩建。会昌四、五年间,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仅凌云寺得以保存 。</p><p class="ql-block"> 凌云寺建筑布局: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中轴线,由配殿、客堂等组成两条副轴线,现中轴线建筑以早清风格为主,为三重四合院组成 。</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寺宇轩昂,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有珍贵佛教文物700多件,摩崖诗文、石刻佛龛、碑刻350余通,古今楹联150余幅。</p><p class="ql-block"> 凌云寺弥勒殿门外咫尺之间即是乐山大佛,因大佛所在,又称大佛寺。由于时间紧迫,它不在我们的游攝计划之内,匆忙而过打卡离开。</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景区有一处碑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林位于凌云山兑悦、祝融两峰之间,</span>碑林始建于1984年,其碑刻多为收集、拓刻而来。其中年代最早的碑刻可追溯到唐朝.,如唐德宗时期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记叙乐山大佛建造始末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摩崖碑刻,是研究乐山大佛最具权威性的文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碑林由仿古的楼台和廊式两组建筑组成,占地约600平方米,掩映于丛林古木之中。现有83通碑刻,陈列有黄庭坚、郑板桥、赵熙、郭沫若等古今名人书画碑刻,书体包含真、行、草、隶、篆等。碑林于2019年进行升级改造,新增了35通碑刻,并呈现“凌云十二品”“互动题碑”等新亮点。</p> 千年守望  凌云巨佛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1996年12月6日,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段原创视频带您凌云山上下看大佛</p> <p class="ql-block">  据说大佛的两耳之间设计有排水系统,头部横纹处也有排水系统。开凿大佛的古人工匠们有着高超的智慧和预见性,他们预料到了雨水会对大佛的毁坏,从这里可见我们华夏先祖是多么的有超前的智慧。大佛的鼻子发黑,那是因为大佛的鼻子是由木质材料拼上去的,时间久了颜色自然就变黑了。</p> <p class="ql-block">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栈道自佛顶下来,陡峭如天梯,蜿蜒曲折,这也是目前从佛顶下来的必经之路。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着陡峭的崖壁和隧道迂回而下,可直通到大佛脚底。</p><p class="ql-block"> 凌云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约500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碧津楼相连,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p><p class="ql-block"> 以下两幅图片是走过凌云栈道后的一段“洞天隧道”,过了这段隧道,就来到大佛的脚下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隧道内向外拍摄到的岷江</p> 触摸千年佛脚 <p class="ql-block">  走出隧道口,就来到了大佛的脚下了,游人可站在大佛脚下,触摸那宽大无比的佛脚,仰视高高耸立的大佛像,也可以在佛脚下打卡留影,游人们管这叫做“临时抱佛脚”,有祈福平安之意。</p> <p class="ql-block">  大佛右侧的崖壁上,有条曲折蜿蜒的栈道——这就是“九曲栈道”。这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共有270多级台阶,最陡处60度坡度,最窄处台阶只有60厘米宽,是与修建大佛像同时开凿的。</p><p class="ql-block"> 九曲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栈道第一折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我们参观之时,九曲栈道暂时关闭,正在处于维护之中。</p> <p class="ql-block">  来到佛聊下临时抱佛脚的游人太多了,打卡留影需要瞅准机会,或者与游客们好好商量一下尽快抓拍,否则不速之客就会进入你的镜头里来。</p> 岷江乘船看大佛是最佳的视角 <p class="ql-block">  请观看在岷江之上乗游船看大佛视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早上八点半入园购票,从东方卧佛开始,重点参观了东方佛都洞窟,然后一路登上山顶大佛头处,围绕着大佛头转了半圈,各角度拍摄看了个仔仔细细。这才离开山顶,从大佛头旁侧的凌云栈道下行,下到佛脚处瞻仰大佛。上下看完大佛后,又通过栈道返回景区停车场,大约用了三个小时时间。</p><p class="ql-block"> 此时已是中午,我与儿子也都饿了,随即打车去了市中区,寻找到了一家“牛华祝氏”豆腐脑美食饭店,美美的的美饱餐了一顿。午餐结束返回游客中心,看看时间尚很充裕,就在景区的大门处稍事休息打卡,等候着乘坐游艇在江面上去看大佛。因为在大佛对面的岷江之上,那里才是观看拍摄大佛的最佳视角。以下的这些图片就是在岷江之上的游艇上拍摄的各个角度的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中赭红色崖壁之上的摩崖石刻和崖壁栈道清晰可见。凌云栈道是目前下到佛脚处的唯一通道,栈道隧洞相连,下行需抓紧铁链,脚下就是湍急的岷江,游人无不心惊肉跳,每下行一步都需谨慎,那有惊无险的刺激至今难忘!</p> 千古巨像 世界之最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 ,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每当夏汛,江水如万马奔腾直捣山壁,常常倾覆舟辑,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此,决心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郡吏勒索营造经费,激起了海通的无比愤怒,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吏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大义凛然,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不仅使贪吏悔悟,也激励众心,克诚其志。</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开凿历时90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接力完成的。这三个人分别是海通和尚、章仇兼琼和韦皋。</p><p class="ql-block"> 海通和尚是发起者和第一阶段的主持者。他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集处水势凶猛,常致船毁人亡,便提议修佛以镇压水势,并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主持大佛的开凿,完成了头部至胸部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章仇兼琼是第二阶段的主持者。海通和尚圆寂后工程停滞,开元二十七年,担任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资助海通的徒弟继续工程,完成了肩至膝部的雕刻。</p><p class="ql-block"> 韦皋是第三阶段的主持者。天宝五年章仇兼琼离任后工程再次搁浅,四十年后唐德宗即位,剑南四川节度使韦皋资助工程继续,最终在贞元十九年完成了膝部到底部的修建,使乐山大佛得以彻底完工。前后历时90年之久。</p> 一组山体连襟成的巨型睡佛 <p class="ql-block">  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连襟而成,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头南足北仰卧在三江之滨。巨型睡佛之“佛头”最为惟妙惟肖,乌尤山为“佛头”,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富有神采;凌云山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东岩南坡则为其“腿”。</p><p class="ql-block"> 游船在适当的位置停留,让游人们观看拍摄,我在没看出眉目的情况下匆忙拍了一张,不知是否符合景区导游们的描述。至此,乐山大佛景区的游攝到此画上句号,我们上岸打车,直奔下一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  欢迎您的到来,感谢留墨凝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