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致岁月(1)<br><br> 岁月,是人生或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时空段落。当这个段落被人用形容词来修饰,如苦难、流金、激情…… 它就被赋予一种可堪感慨的精神色彩而被人们回顾。<br> 回顾折射的是人们各自的价值观。<br> 我们这一辈人都望八了,暮年回首既往检点得失.心平气和正逢其时。<br><br> 这半生在艺术门内行走,所看重的是艺术在跨界行为中涉及思想方法的研究,其实就是一个学与问的过程。<br> <br> 这些学问价值几何?除了践行案例可以佐证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可以借鉴的评价方式,这就是梁漱溟先生的"学问八重境界"。<br><br> 梁先生境界观是层层递升的,以境界层级对应思维状况,这种评价方式要比"见仁见智"或"皇帝的新衣"更接近客观的思想真相。<br> 为方便叙述,现将梁先生的"学问八重境界"简抄如下:<br>1,形成主见;<br>2,提出问题;<br>3,融会贯通:<br>4,知不足;<br>5,以简驭繁;<br>6,学问归于己用;<br>7,一览众山小;<br>8,通透;<br> <br> 再逐条对应以述其详:<br> <br> • 主见,指针对具体事物自主的独立见解。<br><br> 而主见形成是一种能力的显现,它与人的先天个性、认知能力和经事历练有直接关联。<br><br> 艺术观是对艺术问题的认知表达,它也是一种个人主见。<br> <br> 和所有主见的形成一样,个人艺术观的形成也是上述内外因交融的结果。<br> 与认知概念不同,艺术观是一个不可定义却提供无限可行的认知方式。这种方式表明艺术观只是个人在一定时段里对艺术产生和鉴赏意见的表达。当这种自我认可的方式投向社会的文化层面,个性的艺术表现群峦峰起就成为必然,这就为社会文化营造了一种多样性的而不是统一的,鲜活的而不是僵化的文化生态。<br> <br> 当我们把艺术研究置于人学的范畴,那么,艺术观首位关注的应该是人类的心灵世界,因为只有在这里慈悲与邪恶共存,苦难与欢愉同在,芸芸众生生发的情感千姿百态,在这里汇成一个丰富的精神库容。于此邂逅与自己在精神上相契合的东西,然后寻求形式表现之,即是艺术的任务。<br> 艺术只是为人们在解决基本生存之后增加一些风雅,让人的生活更有尊严更美好。所以艺术家在面对人类千姿百态的情感表现时,只能选择与自己在精神上契合的东西作为艺术的对象,也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些更有尊严更美好的东西。在我看来,唤起慈悲情怀的艺术表现 - 所谓慈爱众生并生快乐,怜悯众生同感其苦,并拔其苦,才称得上大雅的艺术。<br> 慈悲情怀作为一种艺术观的核心,将构建宏大的人文视野和作品的文化格局。非常高兴的是,我们在尚扬老师的作品中看到了此说的实证。<br><br> 我的艺术观在形成过程中,除了青少年时期由文学阅读所培育的精神垫层之外,还得到了个性的因素 - 英雄主义情结的加盟。加之我的工人职业出生身,对劳动者总是怀有一种赞美的心结。这种心结逐渐凝成一种宏大的纪念碑式的语言幻境而成为一种艺术理想。<br> 这种理想导致我的艺术无意再现生活图景,无意眼中之实,而是追寻思考过后的某些臆想的梦境,并谋求将梦境转化为简朴、直入人心的象征形式。<br> <br> 我奉艺术为殿堂之物。所以我的艺术恪守高贵、质朴和公众接受的原则,并力图拓开新的美学空间。这一原则已被我的设计作品和书法实证。<br><br> 作品还证明这种艺术观的当代意义在于:设计作品的原点是回避或反威权立场的,作品形式呈现鲜明的现代工业属性和象征意义,设计路径具有典型的解构主义的特征。<br> 书法作品的当代意义在于:越过传统书学经验主义的纠缠,把书法美学导向感悟字与文及其生命意义的审美新空间。<br><br> 艺术观的形成经历了我人生旅程的大部分,到今天尚未终结。它观照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价值观。<br> 我的关于主见形成的起点,要追溯到中学生时代信奉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关于置疑和批判的思维习惯。<br> 它激励我孤独前行了40年。<br><br> 感恩前辈,感恩我所幸遇的社会贤达,感恩知者,感恩机缘巧合!我得以用建树的作品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br> (待续)<br> 附:设计作品案例:<br><br>广东高州水库纪念碑 1987投影占地面积 1240 m2<br>高度30m<br>混凝土、紫铜。<br><br><br><br>宜昌夷陵三峡门 1991<br>塔体 全钢结构 高30m<br>基座 混凝土 直径34m</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