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那扇窗户

时代周刊

<p class="ql-block">昵称:时代周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61333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在东港老家最后居住的那套房子是80年代初的单位福利房,距今也有40多年的时间了。这套老房子所在的小区是清一水的6层住宅的楼房,因建楼时间太早,没有安装电梯。父母家就在其中一栋的4楼。父母相继去世后,我们就把房子卖给了朋友,如今这里早已物是人非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些年,我也偶尔回趟老家。我会不由自主地走到这个园区里,为的就是看看这栋老房子,看看那扇阳台窗户。这扇窗户装满了我好多好多的思念,也成为驱使我回老家看看的唯一念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每逢节假日,我都会携妻带子回老家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也会借着岀差的机会到家里看望父母亲。我对这栋老房子再熟悉不过了。虽然面积只有80几平,但结构紧凑合理,是三室两厅的格局,其中的一间屋是专属于我们这一小家三口。在孙女5岁时我还特意带她去趟老家,指着那扇窗户跟她讲述着那里的故事,为的就是让她在心里扎下老家的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园区的东侧有条南北贯通的笔直大马路,有将近2公里长,一直通向北头就是东港的汽车客运站。印象最深的是,当我每次离开家时,父母亲都会陪我走出园区,把我送到这个街口。该说的话都说了,父母站在街口,只是为了目送我,直到看不清我的身影,一站就是10多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冬天回家往返时,我就想对父母说不要再到街口了。但我知道说了也没用,所以,我常常是在走出不远时,就有意提前拐到左侧的小胡同里,好让爸爸妈妈尽早返身回去,免得站在寒风里送我。尽管这样,尽管我走出很远了,但还是能感受到那慈爱的目光一直投射在我的后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母亲年过70岁后,犯有比较重的膝关节炎,上下4楼很困难了。再赶上我们回家或离开时,母亲就不再下楼,而是站在阳台上,用一只胳膊架着窗沿儿,探出大半个上身,目送我们返程。逢年过节时,每当我们回老家走到楼下,总会兴高采烈地向这个窗口张望,一定能看到母亲向我们招手。以后十几年间,母亲都会以这种方式迎我们、送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父母先后离世后,我回老家的机会很少了。但只要回去,总会站在远处望着这扇窗户。而此时的内心只有酸楚的感觉,再也感受不到窗户那面的期盼与温馨了。这扇窗户寄托着对父母的怀念,常常触发我心底的痛点,也包含着遗憾和懊悔,一一这老房子留下该有多好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家的老房子,虽然已经不复往日的容颜,但它承载的过往的记忆已然在我内心深处缩影成一个亲情的港湾,让我时常于梦中回望。在那里,我总会看到母亲的身影与浓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