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著名景区,来这里的人们,在游览完离堆公园和二王庙后,多在南桥、西街和灌县古城等地游览,很少有人去城隍庙和文庙逛一逛。 顺西街西走,在灌县古城的最西端,玉垒山麓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老街,名为“文庙街”,此街因文庙而得名。文庙街全长约420米,街道两旁既有铺面,也有民居,旧时是当地一条颇具文化的街区。文庙街的最北端就是都江堰文庙(灌县文庙)。 都江堰文庙是成都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完整的县级文庙。它按儒家规矩修建,由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崇圣祠、礼器库、东西庑、尊经阁、魁星阁等构成。 大成殿坐西向东,与泮池、棂星门、万仞宫墙形成中轴线。 和众多的文庙一样,门前都有一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石碑。 据史料记载,此庙始建于五代时期,初建时称为“孔庙”,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末张献忠剿四川,灌县文庙被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聂有吾将文庙迁回原址,并修建了大成殿。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县谭琏增建东西庑、崇圣祠、明伦两斋堂、官宦祠、乡贤祠、圣域贤关门、金声玉振坊,并配庙门、戟门及其匾额。 清代是都江堰文庙最辉煌的时期。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知县孙天宁捐奉重修“大成殿”,并扩建庙宇,庙制更加恢廓。<br> 同治二年,知县李天植奉绅筹款移向新建,迄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始行完工,共有大成殿五间,周围走廊,崇圣祠三间,东西庑各七间,戟门五间,棂星门三间,殿左祭器库,连下排楼与金声亭各一,右尊经阁连下排楼与玉振亭各一,以及露台宫墙,圣域、贤关二门、泮池均依制建修完备。 都江堰文庙的建筑布局与其他地方的文庙有所不同,整个建筑因山就势,坐西向东,呈阶梯状展开,而非坐北朝南。其中,大成殿西靠盘龙山,时人认为“龙跃于山,斯文在兹”,这里是灌县文运,故于此建庙。 来到都江堰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万仞宫墙。据介绍,这里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中兴镇永安村一介寒儒王诚斋先生所书,其书法遒劲,功底之深,当时无与伦比,因之盛名遐尔。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万仞宫墙垮塌,大成殿严重受损。2010年按清代的形制和布局恢复重建文庙,2013年5月13日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万仞宫墙后面为“圣域”和“贤关”。圣域门,圣域意为胜任区域,亦即达到圣人之境界。现为文庙的入口。 “贤关”与“圣域”对举而言,互文同义。由士及贤,由贤入圣之门径关域,即为孔孟之学。现为文庙的出口。 走入圣域们,首先看到的是棂星门。棂星门起源于宋朝的历史。古人祭祀神灵时,首先祭祀棂星。尊孔就是尊神。据记载,设置棂星门,寓意迎天下贤士。 文庙的整体布局为严肃有序的中轴线构建,殿宇左右对称分列,层次递进。棂星门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学塾和西学塾。 穿过棂星门,就是泮池。古代学官(即泮官)前之水池,泮官位半圆形,三面环水。古时秀才入学,即称“游泮”,又称“采芹”。 走过泮池,放眼望去园内红墙碧瓦、古木参天、花草满园,一派园林风光。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钟楼和鼓楼。 环顾四周,回廊层叠,依山而建,石作台阶,垂带踏道,在古树的衬托下,给人一种既赏心悦目,又心生敬畏的感觉。 古老的苍松古柏,郁郁青青,尽显地域人文风水之个性,独具风韵。 继续前行,就是大成门。大成门因大成殿而得名,又称“威严门”,意思是人们从大门进入时,必须衣着整齐,仪表堂堂。 大成门旁的一颗古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大成门的两侧,分别是乡贤祠和名宦祠。 名宦祠,祭祀本地勤政爱民、有德业之官员,这里奉祀李冰、文翁、吕大防等二十八位名宦。 再往前,就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大成殿。大成殿位于中轴线的最顶端,是文庙的正殿,为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建筑。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神位即祭孔时行礼的场所。大成殿之名起于宋徽宗崇宁初年,以称颂思想集往古圣贤之大成,达到至高无上之境界。 大成殿的后面,有尊经阁、崇圣祠和礼器库。尊经阁为藏书之所,用以贮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以供学宫生员博考经籍,阅读研求。 崇圣祠,用于供奉孔子五代先祖和四配之父牌位。 礼器库为存放祭孔仪式所用器服之所。 大成殿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庑和西庑,均为祭祀历代先贤先儒之所。西庑从祀蘧瑗、公冶长、张载等三十九位先贤;谷梁赤、董仲舒等三十八位先儒。 东庑从祀公孙侨、林放、周敦颐等四十位先贤;公羊高、孔安国、诸葛亮等三十九位先儒。 都江堰文庙是这里人们崇文重教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知识的崇尚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