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

令人红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p> <p class="ql-block">徽州历史博物馆,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州古城内,是以徽文化、徽州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徽州历史博物馆总投资1.29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超1.16万平方米,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设藏品库区、陈列展区、技术管理区、文物研究区和观众服务设施等。其中,展陈面积4000平方米,展出物件1530件,分"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五大板块。是以徽文化、徽州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承宣坊:承流宣化坊始建于明代,由时任徽州知府何歆所修。一度被改名为“东南巨藩坊”,寓意徽州是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承发展地,正面“承流宣化”指官员奉君命教化百姓,背面“东南邹鲁”,邹鲁是孔子、孟子的故乡,寓意徽州名人辈出,文风昌盛。儒家文化倡导的是“大一统”观念,包括徽文化倡导“和合共生、中正平和”的处世观念,也契合了教化百姓所需。徽州主政的历代官员都重视教化百姓,发挥儒家文化思想在整合社会群体、筑牢集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董仲舒说:“今之郡守县令,为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意思是臣民受君命,教化民风,民风文明,则国运昌盛。承流宣化坊充分体现古代徽州人治理多民族社会的政治智慧,包括徽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滋养,创造了良好条件。</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仍保存着二堂。</p> <p class="ql-block">民族图腾九龙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九龙的形体有正龙、升龙、降龙,翻腾自如,九龙腾飞,神态各异。正龙威严、尊贵,升龙刚猛而充满力量,降龙则温文尔雅。寓意,群贤共济,圆满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民族图腾九凤壁:凤是美丽的鸟,吉祥的鸟,是鸟中之王。它象征着喜庆、安宁和高贵,比喻为皓洁、美满的爱情。它和龙一样给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千古神州,腾云驾雾的龙!千古神州,翩翩飞舞的凤!谁创造了这两个神奇的形象?这两个神奇的瑞兽为什么在我国人民中受到如此普遍而持久的敬仰呢?龙为"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凤为"八似之物":首似锦鸡,嘴似鹦鹉,脖似孔雀,身似鸳鸯,翅似大鹏,足似仙鹤,毛似孔雀,冠似如意。因此,我们又可以说,龙凤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瓮城又称"月城",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砖石结构,前后两门相隔数丈,中间城池可屯兵数千人。城墙历代多次重修,今存1500米。瓮城,即瓮中捉鳖之意。</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坊石质为茶园青石,口字形平面。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有突出地位,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东方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古代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 1986年,徽州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 AAAAA 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2022年,徽州古城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始建于隋末,过街楼形式。为州、路、府衙署正门,兼作报时建筑。门洞两侧各立13根木柱支撑横梁,以承楼载。历代多次重修,现存木构为清式。楼三重三开间,砖木结构,高脊重檐。高约20米,阔21米,深10米,占地面积21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太白楼始建于唐初隋末,现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太白楼为二层二进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前进平面呈凸字形,中间突出,两翼收进,脊线稍低,两端封以马状墙,歇山顶,高瓴重檐,翘角昂起,鳌鱼腾尾。楼檐下悬"太白楼"三字匾额。楼下正面三开间,原大门朝东迎向太平桥,后整修时给予封闭,沿江古道从左、右边门穿过。内墙上嵌有历代重修太白楼记事碑数方。照壁上方匾额"长天一勺",意为:天地虽广,勺水虽微,但运动变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时也表明李白怀才不遇,犹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画像,为客居沪上的歙人著名画家汪观清所绘。两侧楹联"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后楼为五开间,中三间为明堂,左右各一厢房。天井两侧回廊皆设楼梯。后楼顶部也是中间高,左右稍低,脊线参差错落。太白楼现辟为李白纪念堂,陈列着有关李白生平的书籍和各种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历、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p> <p class="ql-block">长庆寺塔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练江南岸的西干披云峰麓,始建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塔高23.1米,底层平面每边5.28米,塔身为砖砌结构,第一层较高,自下而上递减。底层有木廊,石檐柱 宽4.33米,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长庆寺塔是仅存少有的方形佛塔,保留了唐宋早期佛塔的形制,具有南方唐宋方塔风格,是研究佛教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塔身壁画虽然颜色有些黯淡,但仍显示出明显的唐宋壁画特征,融合了徽州民间绘画的风格。长庆寺塔在1981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长庆寺塔已融入"太平兴国寺"恢复重建规划范围之内,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平兴国寺兴建于唐代,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残破不堪了,现仅存一座千年的古塔和一座大殿。黄山市政府重修兴国寺,在2013年全部修完毕,寺里的千年古塔建在比院略高的平地上,共有层,取自"胜造七级浮屠的意思,塔很旧了,但是塔壁上七彩的壁画仍斑斑可见,寺内仍存的大殿分为了玉佛殿和观音殿两大主殿。其中玉佛殿内的玉佛是一尊长约3米的汉白玉卧佛,通体洁白并且镇满了七彩宝石。 这尊玉佛是200年缅甸送给中国的三尊玉佛中最大的一尊,其他的两尊分别安置在南通的定惠寺和上海的玉佛寺内,边上的观音段供的是千手观音,四周的墙壁上也供奉着30多尊小的观音像,看到有很多香客将自己和家人的庚贴放在这些小观音像的座前。</p> <p class="ql-block">歙县博物馆1958年2月筹建,1961年并入县文化馆,1978年4月恢复建制,系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1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由太白楼、新安碑园和文物展厅三部分组成,新安碑园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 因陈列了两套碑刻《馀清斋》和《清鉴堂》而驰名。歙县博物馆拥有优雅的自然风光、奇特的园林设计、珍贵的碑刻艺术。其馆藏丰富,收藏有书画、陶瓷、砚台、古书籍等各类文物三万余件。瓷器以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而享誉全国;书画藏品有宋翟院深雪山归猎图,新安画派杰出画家程邃精品册页、近代黄宾虹的山水画精品、查士标行书堂等精品;砚台有唐风字形歙砚、明汪廷讷铭文歙砚等精品,此外还有古籍善本1万多件。2015年4月,歙县博物馆有5部64册古籍入选《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p> <p class="ql-block">鲍本奴姓,夏禹之后,春秋时敬叔仕齐食采于鲍,晋后伸公青州大乱避兵江南,授州都御史孙弘公威和年间任新安太守。籍居欧面鲍屯,六族分迁,皆尊弘公为新安始祖,南宋时至二十一,世荣公以文化起家,由歙州河西许迁居棠樾,为棠樾鲍氏始祖,宋元以后先辈开邮创业,惨淡经营数百年间,子孙后人立下了家规家训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明代后棠樾村进入兴旺时期,嘉靖八年,鲍氏十六世孙鲍象贤中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时至清代,鲍志道任两淮盐运总商,是当时最富有的徽商之一(鲍氏家规家训)之德,为我族世代传承,历史悠久的家训,显我鲍氏宽厚谦让、和家睦族、互助友善之美德,倡导常怀感恩、善良正直、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德政修身,以规修行,以规立本,慈孝伦常之为本。尤其是鲍志道敦本好义,发起族人热心资助公益事业,办义学、修社庙、设文会、建桥、修路,投入巨资在故里建祠堂、置义田、竖牌坊,每年且为朝廷捐款赈灾,做出了许多惊人的事迹,棠樾鲍氏是徽州远近之望。</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它由七座牌坊组成,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同时也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乾隆皇帝曾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p> <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的清懿堂,俗称女祠,坐南朝北,五开间,三进,马头墙,整个祠堂结构紧凑,造型流畅,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雕镌典雅瑰丽,尤以门厅外之八字墙,满饰砖雕,玲珑剔透,华采纷呈。被誉为徽州砖雕之最。</p> <p class="ql-block">沉稳凝重的敦本堂,俗称男祠,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整个祠堂的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雕洗练不繁,处处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示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祠内现保存有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立有《嘉庆上谕三道碑》等,是研究宗法制度不可多得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驰步亭:明隆庆年间(1567-1572 ,棠樾人都匀知府鲍献书与侄元臣同建。取《汉书.列异志》中驰马御史之典。亭屋圮屡修,现亭为乾嘉年间重建。单檐四角攒尖,屋角采用嫩戗做法。宝顶形似官帽,为他处少见。亭跨骑沟上,额文"驰步亭"三字,为清书法家邓石如手笔。</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确混然一体。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位于歙县渔梁古镇,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拦河坝,渔梁坝既可蓄上游之水,又可缓坝下之流,兼灌溉、行舟、放筏之利。渔梁坝始建于唐,历朝多有重建。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采用重达吨余的大块花岗岩垒砌而成。坝的每层条石之间用石锁相连,上下层之间嵌入石键,左右条石之间楔入"元宝钉",紧联一体,为全部砌石的重力滚水坝,坝中间有三道排水门。渔梁坝为徽州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徽州府城重要的水口建筑。</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位于新安江畔,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漫步在古街巷,可以感受到古朴的建筑和独特的江南风情。游客可以乘船游览运河,欣赏沿岸的古桥、古树和水乡民居,体验水乡生活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徽州水道:徽州溪谷纵横,山水翕聚,河流为古代交通提供了舟楫之利,因而水路成为古代徽州最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徽州水道主要有经新安江至杭州的徽杭水道;经闾江、婺江至饶州的徽饶水道;经徽水、舒溪至宣州的微宣水道;经赤岭河、梅溪至池州的徽池水道。徽杭水道在建德可转通衢江,徽饶水道经鄱阳湖、徽宣水道经青弋江、徽池水道经秋浦河俱通长江。</p> <p class="ql-block">新安古道从县城南门起,沿着练江,长约1000米。它穿过古代繁华商埠渔梁镇,通向渔梁坝下的水埠码头。这条古道依山傍水,沿江筑有石质扶栏,相互连接。古道两侧店面还基本保持明、清风格,历史文化遗存有白云禅院、忠护庙、巴慰视故居等10余处。初建于唐代,路面石条镶边,卵石铺中,状如鱼鳞,错落有致。沿江石头扶栏又名“张公堤”,据说后人为缅怀明代具令张公涛主持修建此堤,故取名“张公堤”。2012年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歙县人民政府重新修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歙县渔梁村太白楼民宿渔舟唱晚</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名字来源于皖南渔梁坝景色。渔梁坝岸边的唐宋古街犹如鱼形,"鱼肚"姚家巷海拔121.78米,而"鱼头"原土地庙处、"鱼尾"白云禅院均只有115米左右,落差约7米。"中间高两头低,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镇简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隋唐,鼎盛于明清,是古徽州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商业交通性村落。村落形态、街巷空间、水埠码头及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皖南传统农耕性村落迥然不同的风貌。是徽州首埠、徽商之源。</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二年四月,城区商民捐建石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桥见孔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桥见古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桥见徽州</p> <p class="ql-block">练江长仅6.5公里的江面,负载了9座古桥。其中著名的要算建于明朝的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了,三座桥又合称古歙三桥,如长虹卧波一样,横跨在练江之上。古歙三桥中名气最大的太平桥,过去是婺源、祁门、黔县、休宁等县进入徽州府治歙县的必经之桥,在今天,也是要津之处,三条公路干线交汇于此:往东北通向长江边的商业重埠芜湖,向东南抵达美丽的杭州,向西通到瓷都景德镇,而经由岩寺往北就是名闻天下的黄山了。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是歙县著名的古桥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太平桥,也称河西桥,始建于明弘治末年(1498年),是安徽省境内现存的最长的石拱古桥,全长268米,宽7.1米,高13米,共有16个桥孔。太平桥过去是,现如今仍然是歙县的交通要道,连接着多条重要公路干线 。万年桥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位于扬之、布射、富资三水汇合处。它是通往太平和省府安庆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往来于歙县北乡的必由之路。万年桥以其坚固耐用而闻名,是古代桥梁工程的杰作 。紫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地处紫阳山麓而得名,又称"寿民桥"。桥身全长140米,有八墩九孔,宽10米,高14米,是目前安徽境内最高的古石桥。紫阳桥一带风景优美,尤其是清晨时分,雾气缭绕,景色如画。桥的北端建在陡峭的山崖上,气势雄伟 。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这三座桥不仅在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太平桥的建造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年轻丧偶的妇女为了纪念丈夫,积攒资金建造了这座石桥。紫阳桥附近有朱熹父亲朱松的旧居,这里曾是朱熹省亲的住所,风景优美,常有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 。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歙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南宋初建时,它的名字叫"庆丰浮桥";元末毁于兵燹;明初,架木为桥,惠民济涉;弘治年间,易木为石;(这就是最早的太平石桥,后因跨度太大、交通繁忙屡修屡记。)清道光年间,水毁太平桥开始重建,历时七年,费银十万,一座16孔、15墩、长268米、宽6米余的新太平桥宣告竣工。</p> <p class="ql-block">有诗赞:"地涌石鲸吞巨峡,天回云雁写清空。”古歙三桥之一的太平桥被誉为“江南第一石拱桥”。如今站上太平桥,俯身可见练江水,远眺尽收渔梁古坝、古城、批云峰、长庆寺塔…。一幅独属于徽州的山水画正在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见了歙县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