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中华魂 塞乎天地间

熊克明

<p class="ql-block"> 浩浩中华魂 塞乎天地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熊克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振衣独上雨花台,</p><p class="ql-block">衰草斜阳野望开。</p><p class="ql-block">一塔琉璃平槛立,</p><p class="ql-block">四山苍翠抱江来。</p><p class="ql-block">临风怀古频搔首,</p><p class="ql-block">此地何人数举杯。</p><p class="ql-block">久凭阑干和樵唱,</p><p class="ql-block">严城画角唤将回。</p><p class="ql-block"> 这首音韵铿锵,舒卷自如,气势纵横的七言律诗,为清代官吏、诗人朱为弼所作。诗篇不仅描述了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雨花台”古貌独苍然的景致,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和对未来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诗人朱为弼笔下的雨花台,正是坐落在古城南京城南“聚宝门”(今称中华门)外的“聚宝山冈”。 </p><p class="ql-block"> 据地质考古学家考证,太古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内营力的作用,并伴有火成岩多次侵入喷出,最终形成破碎链状的江南宁镇山脉南支余脉,加上古老的长江自上游滚滚而来冲积的泥沙,以及其支流淮水(今外秦淮河)的泥沙不断淤积,最终形成了自东北向西南沿长江左岸,海拔高度约100米,长度约3.5公里,由顶部呈平台状的三座山峰的东冈(今称梅冈)、中冈(今称风台冈)、西冈(今称石子冈)组成了一座连绵不断的聚宝山脉。</p><p class="ql-block"> 据史籍记载,早在商朝时期(公元前1147年),东吴文化的宗祖、吴国第一代君主吴太伯((又称泰伯)曾来到东冈“传礼授农”。掐指数算,距今已有317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229年至280年),东吴大帝孙权下令将金陵城南唯一登高揽胜之佳地‌、满山都是彩色小玛瑙石的聚宝山,改名为“玛瑙冈”,后又改称“石子冈”。</p><p class="ql-block"> 平面地形呈南北长、东西窄,西濒长江天堑,北枕“六朝祥土”(今南京幕府山),东依紫金山,南抵聚宝山(雨花台),素称“龙蟠虎踞”之地的金陵(南京),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水格局,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王气所钟”之地。</p><p class="ql-block">从地貌形态上看,坐落于金陵城南聚宝门外的聚宝山,无疑是金陵城南门外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由此可见,冈峦起伏、地势险要,具有得天独厚战略地位的聚宝山,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回眸悠悠历史岁月,这里不仅响彻过金戈铁马的冲锋号角,更上演过烽火狼烟的悲壮与铸就家国情怀的历史大剧。</p><p class="ql-block"> 317年(东晋建武元年),北方胡人进犯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时任豫章太守的梅颐将军率领北府军驻扎在聚宝山东冈,防范胡人入侵。为了纪念梅颐将军的英勇行为和高风亮节,后人便在东冈上修建了一座“梅将军庙”,还在周围山坡上广植梅花树,并将东冈改名叫“梅冈”。光阴荏苒,到了明朝、清朝时期,梅冈上的梅花树竞相绽放,形成了一片如梦如幻的“梅海”,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的“孙陵冈”(今梅花山)并称为南京东郊、南郊两大赏梅胜地。如今,这两座山冈不仅因其婀娜旖旎、妩媚动人的梅花景观而遐迩闻名,还成为了中外游客和文人雅士赏梅、咏梅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1999年,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在梅将军庙旁增建了"访梅亭"、"问梅阁"、"寒香轩"、"曲廊"等仿古建筑。新建的亭、阁、轩、廊与梅冈上的千余株梅花树,相映成趣,共绘春日美景。自此而始,这里既成为南京市民的重要赏梅之地,也被作为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的主要分会场。</p> <p class="ql-block">  南朝四国(宋、齐、梁、陈)时期(420年至589年),都城建康(南京)佛教盛行。</p><p class="ql-block"> 502年(南朝梁国天监元年),南朝梁国开国之君萧衍(史称梁武帝)将佛教推崇到了极致。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有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 503年(南朝梁国天监二年),梁武帝萧衍前往东晋(317年至420年)时期修建的名刹“甘露寺”(后改名高座寺)举办法事时,寺内一位名唤“云光法师”的西域僧人语出惊人道:“盖因地藏怜悯众生,故登坛作此神通。因他坚心精进,故能感动观音大士,变作焦面鬼王,往四大部洲,拘摄幽魂,来受这甘露之味。试思今日这等凡胎顽僧,有何德行而能感动大士乎?此不过佛家一戏场傀儡耳,与众生何益。若使此而消愆,恐孽更深也。”云光法师的这番慷慨陈词,无疑是在指摘梁武帝萧衍为物欲所蔽,而非真心向佛。然而,梁武帝萧衍听后反倒龙颜大悦,深为叹服。</p><p class="ql-block"> 传说,翌日,梁武帝萧衍亲自邀请云光法师到聚宝山的梅冈设坛宣讲心经:“心即是佛,无佛非心;佛即是心,无心非佛。……若思见佛,须要明心。倘或迷心,自难成佛。”云光法师以其精微玄奥、洞彻骨髓的讲解,意在告诫人们通过修行和悟道,人的内心方可以达到与佛相同的境界,这种境界表现为对生命真谛的洞察和对世间苦难的超越‌。云光法师正讲得入神,忽见天上浮云散尽,红日当空,紧接着刮过一阵风,然后只见聚宝山的上空如下雨般的飘落下五彩缤纷、异香扑鼻的花瓣,霏霏扬扬的花瓣覆盖了整个聚宝山,灿若锦绣一般。就在流光瞬息之间,飘落在梅冈上的片片花瓣,竟瞬间变成了一颗颗色彩斑斓的小玛瑙石。从此,云光法师设坛讲经的梅冈被改名叫“雨华台”,后又易名叫“雨花台”,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源于南朝时期的著名“神话”传说,不仅为梅冈增添了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与韵味,也使其成为南京乃中国历央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蕴含着美好寓意,读之朗朗上口的“雨花台”,声名鹊起、四海扬名。 </p><p class="ql-block">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大金皇族名将金兀术(汉名完颜宗弼)率10万铁骑,进逼南宋朝行都建康(南京)府,南宋朝户部尚书李棁、显谟阁直学士陈邦光随即献城投降,时任“建康军府事通判”的杨邦乂,严辞拒绝金兀术的招降。在一片投降声中,杨邦乂以血字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所以,在面对金兀术时,他毅然拒行叩拜礼。足显其大义凛然之风范!</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金兀术又派人到杨邦乂处游说劝降,并允诺仍让其执任建康军府事通判。杨邦乂听后,用头颅猛撞石柱础,顿时头破血流,他对劝降者怒吼道:“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劝降者见状,只好无趣地默然离去。金兀术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举行的招待李棁、陈邦光等降将的宴会上,命人将杨邦乂带过来。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杨邦乂昂首横眉而立。其正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血性精神,逼得李棁、陈邦光等降将头都不敢抬。此时,杨邦乂想想不解恨,于是手指着李棁、陈邦光大声呵斥道:“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慷慨激昂之辞,尽显出杨邦乂铮铮铁骨,名节不堕。无计可使的金兀术命人将杨邦乂押下去,对他施以严刑拷打,妄图逼其就范。一名对杨邦乂施以了各种酷刑的刽子手,见杨邦乂宁死不降!只得让“共状”在空白的“招册”上写了个“死”字,对已是遍体鳞伤的杨邦乂说:“你如果一心想死,就在这个‘死’字上画押吧。”杨邦乂听后,一把夺过共状手中的毛笔,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一个大大的“死”字。在场的刽子手们都被杨邦乂这种“视死忽如归”的举动所震惶。第四天,金兀术又传见杨邦乂,义愤填膺的杨邦乂,相隔老远就指着金兀术大骂道:“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到这时,假仁假义的金兀术不再装了,他立即命令刽子手将杨邦乂拉至建康城南门外雨花台下的土门冈,异常残忍地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一代南宋民族英雄杨邦乂慷慨为国捐躯。时年44岁。</p> <p class="ql-block">  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4月,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诗人岳飞率领岳家军在建康府(南京)的雨花台至观音山(后改名将军山)、天阙山(又名牛头山、牛首山)一线,修建堡垒,巧设伏兵,最终大败了大金皇族名将金兀术的虎狼之师,一举收复失地建康府。从而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为庆祝与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民族英雄、诗人岳飞即兴写下了著名词作《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气势磅礴且具有深厚历史意义和极高艺术价值的词作,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岳飞个人卓越超凡的文学才华,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岳飞收复失地建康府之后,南宋王朝开国皇帝赵构(史称宋高宗)为褒扬杨邦乂的忠义,即下诏书,追赠杨邦乂为朝奉大夫,赐谥号“忠襄”,并下旨在杨邦乂遇难处赐建一座“褒忠祠”。</p><p class="ql-block"> 1197年(南宋庆元三年),南宋龙图阁直学士游九言在杨邦乂遇难处设立墓道碑,详述杨邦乂遇难经过。</p><p class="ql-block"> 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史称明太祖)登上聚宝门的箭楼远眺时,询问谋臣刘基金陵城历代忠臣轶事,刘基向他讲述了杨邦乂为了民族大义舍生忘死的悲壮事迹,朱元璋听后感慨良久,并作《褒忠诗》赞曰:“天地正气,古今一人。生而抗节,死不易心。”</p><p class="ql-block"> 杨邦乂为国捐躯、从容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清朝咸丰年间,杨忠襄公墓和褒忠祠不幸毁于兵火。</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重新修建了杨邦乂墓莹,并在墓莹旁竖立一座“杨忠襄公剖心处”石碑‌。</p><p class="ql-block"> 1975年,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将杨忠襄公剖心处石碑‌迁移至梅花簇拥的梅冈上。次年,又在此竖立了“杨邦乂剖心处”标志纪念碑,为方便人们瞻仰和缅怀。</p><p class="ql-block"> 1853年(清朝咸丰三年)3月19日,太平天国军攻陷江宁府(南京),并将江宁府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同年4月,大清国钦差大臣向荣率江南大营的清军,以铁桶态势将数十万太平天国军锢禁在江宁府城内,清军前锋直指雨花台。太平天国军急忙在雨花台构筑要塞,并与江宁府城南的聚宝门城防堡垒互为犄角,意图与清军长期对峙。</p><p class="ql-block"> 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秋,太平天国军为了解除清军对天京城的长期围困,便依托雨花台要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坚战役,两军经过44天的鏖战,最终太平天国军未能攻破清军的包围圈,被迫撤回城内。</p><p class="ql-block"> 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7月19日深夜,清军分兵从天京城南的雨花台、聚宝门,城东北的太平门,对天京城内的太平天国军发起总攻。此时,尽管天京城内还有10余万太平天国军,但因城内已断缺粮草多日,致使太平天国军如同一盘散沙,不堪一击。翌日清晨,天京城即被攻破,居守天京达11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宣告灭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文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4月1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奠都南京。</p><p class="ql-block">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自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2月5日,日本“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向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外围防线发起进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与日本侵略军在南京龙潭、汤山、淳化镇、牛首山等地展开了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南京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的重要战役之一。虽然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最终被日本侵略军攻破,但参与南京保卫战的国民革命军将士们拼尽了全力,展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战斗至死的气魄,特别是在武器装备简陋和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英勇顽强的国民革命军依然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永远值得中华后人尊敬和纪念。</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保卫战中,作为南京城南中华门外唯一的制高点、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雨花台,必然成为守卫南京的国民革命军与日本侵略军激烈交战的地方。因为,从战略上看,倘若雨花台一旦失守,对于整个南京城城防体系较为薄弱的中华门来说,就等于门户洞开。所以为了守住首都南京,国民革命军首都卫戍司令部下令,调来了国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德械第88师(德国装备步兵师)第262旅、第264旅驻防雨花台。</p><p class="ql-block"> 堪称国民革命军中精锐中的精锐的德械第88师,隶属国民革命军第72军,由军长孙元良兼任该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13日,国军德械第88师奉命参加了中日“淞沪会战”。后因该师将士伤亡惨重以及作战略性调整,于11月12日主动撤离战场,尚来不及修整与补充兵员,便仓促西撤至首都南京,投入南京保卫战中。</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17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南京黄埔路官邸(憩庐)召开紧急高级军事会议,讨论坚守首都南京的军事方案。负责守卫南京城的国军第72军军长孙元良奉命参加了会议。在会上有少数将领认为南京在战术上是绝地,日军可以进行合围,且国军经过“淞沪会战”后损失严重,无力防守南京,主张放弃南京‌。但多数将领主张坚守南京,因为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如果不战而放弃南京,将会被视为失败,影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和国际形象‌。当然,从军事上看,南京已无坚守之可能,但若采取顽强抵抗和有序撤退的战术,不仅可以鼓舞士气,坚定全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迷惑敌人,保护国军主力的撤退和转移‌。与会将领统一了坚守首都南京的战略决策后,蒋中正指着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对学生孙元良(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员)军长严肃地说道:“南京有两个最为重要的防御地,一个是紫金山,另一个就是雨花台。紫金山的防御面积宽,而雨花台的防御面积小,防御线不足3000米,因此易守难攻,但整体防御上仍然是不容易守的,雨花台防线对整个南京而言极其重要,所以好守不好守你都要死守,你明白吗?”孙元良立刻双脚一并,腰杆挺直,大声回应道:“校长请放心,我在阵地在,阵地亡我亡。”蒋中正点了点头继续说:“你知道雨花台土门冈上有一座石碑吗?碑上刻着‘杨忠襄公剖心处’7 个大字,我不希望你剖心,但我希望你学习杨忠襄忠勇报国的精神,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敌人进攻南京,你一定要以杨忠襄的精神,死守南京。”孙元良又大声坚定地回答道:“学生一定不会辜负校长的栽培,校长请放心”。</p> <p class="ql-block">  孙元良回到72军军部后,立刻命令德械第88师 第262 旅旅长朱赤、264 旅旅长高致嵩到军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他首先阐述了首都南京当前的严峻形势,然后具体部署了雨花台的防御方案,最后他对两位旅长严厉地说道:“你们必须死守雨花台,丢了雨花台就提着人头来见我”。</p><p class="ql-block"> 朱赤、高致嵩两位旅长各自返回旅部后,</p><p class="ql-block">立即率领全旅将士开始修筑战壕、碉堡等防御工事。 </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7日上午,“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日本“中支那方面军”开始向南京城发起全面进攻,中日两军在中山门、光华门、雨花台等地展开了激烈的阵地争夺战。</p><p class="ql-block"> 据日军《熊本兵团战史》‌记载,在“南京攻略战”中,日本中支那方面军共出动了8个师团和1个旅团,总兵力21万多人,对中国军队守卫的南京城展开攻势。日军每名士兵配发了200多发子弹,‌机枪手则配备了1000多发子弹,同时还配属了陆军航空队、装甲部队和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这支炮兵联队仅7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就配置了120门。 在“雨花台攻略战”中,日军出动了第6精锐师团、第114师团和第9师团第19联队共40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据国民革命军《战时日报》报道,在南京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南京卫戍军拥有8个军、1个教导总队及宪兵部队,共计80000人。负责防守雨花台的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2旅、第264旅的将士一共有6000人。</p><p class="ql-block"> 显然,在南京保卫战中,日本侵略军的单兵装备和火力配置远远超过了中国军队,这使得日军在这场攻防战中占据了明显的兵力优势。</p><p class="ql-block"> 不言而喻,在雨花台保卫战中,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2旅、第264旅面对的是以装备精良、战斗作风野蛮彪悍著称,总兵力达40000多人的日军第6甲级师团(亦称熊本师团)、第114乙级师团和第9甲级师团第19联队。为什么攻打仅有中国军队两个旅兵力防守的雨花台阵地,要动用3个师团的兵力呢?这是因为狡猾的日军第6师团长“谷寿夫”清楚地知道,只要一举攻破雨花台这道防线,拿下入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便易如反掌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一边是日本侵略军的3个精锐师团,一边是中国军队的王牌德械样板师,中日两军将在雨花台展开一场空前惨烈的攻防战。</p><p class="ql-block"> 驻守雨花台防御阵地的国军德械第88师将雨花台防御阵地分为左翼阵地、中央阵地和右翼阵地。左翼阵地以石子冈为主阵地,包括天隆寺、安德门、菊花台;中央阵地以凤台冈为主阵地,包括花神庙、洑家水洞;右翼阵地以梅冈为主阵地,包括周家楼子、毛家营、土城头等。</p> <p class="ql-block"> 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2旅负责守卫中央阵地和左翼阵地;第264旅负责守卫右翼阵地。</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8日午后,日军第6师团、第114师团从溧水方向偷偷地向国军防守的雨花台阵地逼近。此时,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2、第264旅的6000名将士早已隐蔽在雨花台防御工事里。日军第6师团前锋首先扑向雨花台左翼和中央阵地,当肆无忌惮的日军冲至前沿阵地时,国军第262旅旅长朱赤突然率部奋力发起阻击,一向骄横跋扈的日军第6师团的前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顿时乱作一团,连忙停止进攻,向后撤退下去。不一会儿,被打退下去的日军重新组织进攻。而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朱赤旅长在骄狂的日军面前显得非常冷静,他告诫部下不要冲动,一定要等日军冲到一定距离再打,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杀伤敌人,又能够节省弹药。就在日军离阵地只有十几米距离的时候,朱赤大吼一声:“兄弟们,给我狠狠地打!”紧接着前沿阵地上一排德式机关枪便哒哒哒地响了起来,日军怎么也没想到中国军队竞敢跟他们进行近距离战斗。要知道,日军第6师团是一支最善于打近战的部队,因为他们的士兵枪法都比较准。可是没想到中国军队的“朱赤旅”居然毫不胆怯的和他们打近战。</p><p class="ql-block"> 在一阵近距离枪战过后,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2旅与日军第6师团展开了白刃战,一时间,雨花台左冀和中央阵地上杀声震天,战况异常惨烈,鲜血洒满了整个前沿阵地。虽然日军人多势众、拼刺刀也非常凶狠,两军一直激战到黄昏时分,雨花台中央、左翼阵地依然在国军第262旅手中。</p><p class="ql-block"> 次日上午,恼羞成怒的日军出动了几十架轰炸机,对雨花台阵地进行狂轰滥炸,顷刻间,整个雨花台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仿佛要山崩地裂。</p><p class="ql-block"> 根据日军《熊本兵团战史》记载,在1937年12月8日至12月12日的南京雨花台攻略战中,日军第6师团、第114师团,第9师团第19联队仅子弹就发射了272079发,口径75毫米以上的炮弹发射了9540发。</p><p class="ql-block"> 又据国民革命军《战时日报》实时报道,原本苍松密集、青草葱翠的雨花台,在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后,变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山冈,到处是被炸起的碎山石、浮土和被烧焦的树木。</p><p class="ql-block"> 在日军飞机连续两天对雨花台防御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以及密集的地面火炮炮击后,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2旅的伤亡惨重,旅长朱赤的双腿也被炮弹炸伤,当卫生员想要给他包扎流血的伤口时,他拒绝了,他对部下们说道:“兄弟们,打仗就会有流血牺牲,你们不要管我,敌机轰炸过后,必然会发起地面进攻,大家一定要誓死守住阵地。”</p><p class="ql-block"> 不出朱赤旅长所料,日军飞机轰炸结束后,日军步兵便跟在坦克后面对雨花台阵地发起了新一轮进攻。腿部受伤的朱赤只得趴在战壕沿口顽强地指挥战斗。</p><p class="ql-block"> 在12月8日至12月12日的雨花台保卫战中,尽管国军第262旅拼尽全力击退了日军对雨花台左翼和中央阵地的多次进攻。但雨花台左、中、右翼阵地的防御工事已全部被炸毁。原有3000名将士的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2旅,打的仅剩下80余人。而最为惨烈的是因负伤而只能趴在战壕上指挥战斗的少将旅长朱赤,于12月12日上午不幸被日军的一发迫击炮弹击中,英勇牺牲。年仅33岁。</p> <p class="ql-block">  此时,仅剩下80余名将士的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2旅,在副旅长华品章的指挥下,继续死守在雨花台陈地上。最终80余名将士于当天下午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全部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2日下午3时许,日军第6师团、第9师团第19联队占领了雨花台左翼和中央阵地。与此同时,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4旅守卫的雨花台右翼阵地,也被日军第114师团攻陷。</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8日下午,日军第114师团对雨花台右翼阵地发起进攻。</p><p class="ql-block"> 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4旅旅长高致嵩临战前曾动员全旅将士:“战斗就要开始了,我们现在担负着保卫首都的重任,身为一名军人,丢失阵地是可耻的,临阵退缩更是可耻的,你们都知道秦桧这个人,我们不能学这样遗臭万年的人,兄弟们,世上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就是亡国的苦不能吃,亡国奴的罪不能受。现在敌人来了,谁不抵抗,打得不积极,谁就是犯了亡国罪。兄弟们,为了我们的祖国、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与侵略者拼到底!”</p><p class="ql-block"> 通过旅长高致嵩的临战动员,第264旅全体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誓以日军血战到底。</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狂妄自大的日军第114师团长末松茂治认为,用两个联队的兵力足可以轻松地吃掉中国军队的“高致嵩旅”。但是,随着第一轮进攻很快被中国守军打退下来后,他才明白自己完全小看了这支中国军队。</p><p class="ql-block"> 在雨花台右翼阵地上,面对日军的每次进攻,旅长高致嵩总是手提一挺机关枪,身先示卒地从战壕中一跃而起,一边向敌人扫射,一边大声吼道:“誓死不做亡国奴,兄弟们,给我狠狠地打这些犯我河山的侵略者!”在旅长高致嵩亲自率部冲锋陷阵下,日军第114师团的两个联队被打得叫苦不迭,特别是在两军进行白刃战的时候,看着不要命一样冲过来进行厮杀的中国军队的将士,日军士兵们傻了眼,他们没想到中国军队竟如此英勇无畏、斗志顽强,简直就是一群战神!就这样,双方从12月8日一直鏖战到12月12日。4天当中,虽然日军第114师团不断补充兵力,一次次地对国军第264旅发起进攻,均被其击溃。当然,国军第264旅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至12月12日中午,全旅3000名将士已阵亡了2700多人,仅剩下200多人。而最糟糕的是此刻子弹已经全部打光。</p><p class="ql-block"> 见雨花台右翼前沿阵地上没有了动静,狡猾的日军估计中国守军已经没有弹药,于是,日军一边发起进攻,一边叫嚣着要中国守军放下武器举手投降。可是,就在日军士兵冲至雨花台右翼阵地战壕时,只见国军第264旅旅长高致嵩抱着一个炸药包,突然从残存的战壕里跳起来,飞快地冲向敌群,并冲着跟随其后的十几名将士大喊一声:“拉导火索!”刹那间,响起一阵阵剧烈的爆炸声,浓烟滚滚的阵地上又堆积了一批日军士兵的尸体,以及十几名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国军第264旅的敢死队员,这其中就有奋勇当先为国捐躯的少将旅长高致嵩。</p><p class="ql-block"> 原来,国军第264旅虽然打光了子弹,但还剩有十几个炸药包。为了最大程度地消灭敌人,舍生忘死的旅长高致嵩当即决定“以命换命”,于是,组织了一支十几人的敢死队,然后每人抱着一个炸药包,等到日军靠近战壕时,敢死队员们便迅速拉开炸药包的导火索,与日本侵略者同归于尽。</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2日下午,由于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4旅旅长高致嵩已壮烈殉国,再加上国军第264旅此时已真的“弹尽粮绝”。故此,国军第264旅副旅长廖岭奇被迫于下午14时许放弃雨花台右翼阵地。然后率领剩下的100多名将士撤至中华门内,与友军一起依托中华门城垣,继续阻击日军。黄昏时分,日军调集了第6师团、第114师团、第9师团、第13师团、第18师团等,轮番向南京城的中华门发起进攻。在日军异常猛烈的火力攻击下,南京中华门于当晚21时许被日军攻破。从当晚21时许至次日凌晨,驻守中华门的国军第51师第306团(包括国军德械第88师第264旅余部)与日军在中华门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国军第51师第306团1500多名将士和德械第88师第264旅余部,全部在中华门内的夜间巷战中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3日清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南京保卫战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这场“南京攻防战役”中,日本侵略军一共调动了8个精锐师团和1个旅团,总兵力21万多人,这些日军师团包括第3甲级师团、第6甲级师团、第9甲级师团、第13甲级师团、第16甲级师团、第18甲级师团、第101乙级师团、第114乙级师团和国崎支队‌。除日军第101师团外,其他日军师团均参与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p><p class="ql-block"> 在日军《南京作战之真相-熊本第6师团战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们面对日本军队阿修罗般的浴血奋战并没有逃跑,而是豁出性命阻击日本军队,猛烈地反攻了整整一昼夜,在‘全部战斗到死’为口号鼓舞下打到最后,有的被枪打死,有的被刺刀戳死。战壕里留下成堆的步枪、机枪的弹壳,以及倒下的无数尸体……和第47联队并列进攻的第23、第13、第45联队,伤亡人员都不断增加,相比而言,进攻却无进展。毕竟是中国守军大喊‘绝对不败’的首都防御战,这个战场上的中国兵,其勇猛程度与华北作战时的对手完全不一样。尤其是他们的射击技术不容忽视。在如蛛网般纵横交错的阵地上,依托每个据点顽强战斗。一个据点被摧垮了,下一个据点立刻又喷射出猛烈的火力。日本军队确实必须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逐个击垮后才能前进。在这里前进每一寸土地,夺取每一个土丘,都必须付出血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又据日军《第6师团转战实录-南京篇》记载,日军在南京“雨花台攻略战”中伤亡人数为1264人,占到整个“南京攻略战”伤亡人数一半以上,且其中包括5名中队长被击毙。</p><p class="ql-block"> 当然,毋庸讳言,在南京雨花台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据国民革命军《战时日报》报道,在首都南京雨花台战役中,国民革命军德械第88师第262旅、第264旅的6000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其中包括朱赤、高致嵩两位少将旅长。”中华民间亦有赞为证:“铁骨铮铮雨花台,六千勇士赴国难。血染山河志未酬,英魂永驻天地间。”</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南京保卫战不仅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更是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中国军队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让日本侵略者震惊的极高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精神。尽管中国守军在武器装备和兵力上与日军不可比拟,但他们依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血战,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保卫南京,但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南京保卫战结束后,为褒扬朱赤、高致嵩抗日救国、英勇杀战的英雄事迹,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部追授予朱赤、高致嵩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军衔。 </p><p class="ql-block"> 1983年,抗日名将朱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战烈士。</p><p class="ql-block"> 1986年3月,抗日名将高致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战烈士。 </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1日,抗日名将朱赤、高致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一言蔽之,举世闻名的雨花台不仅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地理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还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保卫祖国、抗击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12日,为缅怀与瞻仰民族先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为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爱国仁人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一一雨花台(今南京市雨花路215号),兴建“雨花台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以雨花台主峰风台冈为中心、形成南北向全长1500米中轴线,占地面积52万多平方米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纪念性陵园。</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29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p class="ql-block"> 古台遗韵今何在,唯见松柏映雄碑。曾经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战场之一的南京雨花台,如今已是一个集纪念性、遗址性、标志性、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风光于一体、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的国家首批4A级风景名胜区。其主要景点有雨花台烈士陵园、杨邦乂剖心处石碑、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辛亥革命人马冢、甘露井、曦园、梅冈等。</p><p class="ql-block"> 如今风景如诗如画、且令世人无比敬仰的民族圣地雨花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探访者,在这里,人们既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也可以欣赏到许多历史名人雅士(如李白、王安石、陆游、赵谦等)留下的诗篇或碑刻,更可以领略到大自然赐予人们的那份难得的宁静与安详。</p><p class="ql-block"> “苍松似海雨花台,翠柏成林千古怀。”笔者以为,无论是聆听历史的回音、感受华夏千年文化传承,还是清明时节缅怀先烈、遥寄哀思,南京雨花台风景名胜区都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且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雨花台上望江流,</p><p class="ql-block"> 烟雨蒙蒙古韵悠。</p><p class="ql-block"> 石径踏霜寻旧梦,</p><p class="ql-block"> 碑林拂露忆前修。</p><p class="ql-block"> 英雄冢里埋忠骨,</p><p class="ql-block"> 烈士陵前祭酒筹。</p><p class="ql-block"> 此地风光无限好,</p><p class="ql-block"> 人间何处不风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5日拙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