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青春岁月,画诗意风情~访国画家文全林先生

一泓清泉

<p class="ql-block">国画家文全林先生</p> <p class="ql-block">尘世烟火(295)</p><p class="ql-block">#有缘相识国画家~文全林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知名漫画家邱玉强牵头,资深记者、优秀摄影师黄优中、著名春锣艺术家易国华、湘赣名人研究协会年轻漂亮的秘书长王芳,与本人一行五人,于2024.12.3日走访著名国画家文全林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全林,笔名泉林,号昭萍布衣、安婆山人。生于一九五 O 年。雅擅丹青,为江西萍乡市美术协会会员、香港特区书画院院士、中国艺术学会会员,多有作品问世并获奖。</p><p class="ql-block">走进文先生两室一厅的房子,客厅、书房,墙上,博古架,书桌上到处是他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于1970--1976曾在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七团十一连为知青,艰苦备尝。为纪念建连五十周年,精心绘此二十五米长卷之国画,追怀往事,重现当年连队之风貌。欣赏到如此长卷国画,没有人不为之感动。这样的作品,真是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是人生画卷中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而那幅知青画,如时光的镜子,映照着一段特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卷中的人物,有的已经离世。有的现已年过七旬。几位当年知青大姐姐,也和我们一起参加了今天的聚会。她们在画卷中寻找着自己当年年轻的模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与生活。一位穿红衣服的大姐姐指着画中的小伙子说:“那是我爱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此的知青画卷,我是第一次欣赏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岁月的沉淀,是青春的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一代人的坚韧、勇敢和奉献。他们在艰苦的岁月里,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仅仅初中毕业的文全林先生,用一个月的时间,以如此高超的技术,创造这样的佳作,真是令人为之惊叹与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4岁的他说:从小就喜欢画画。一直画到现在。白天画,晚上画。有时早晨4:00就爬起床画画。从没有停止过,放弃过画画。走到哪,画到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国画之美,始于凡尘,终于升华。那么文老师,用毕生的生命在为之升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国画之美,源于自然与生活中的点滴,既有大批的人物描画,又汲取尘世精华,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草等自然元素巧妙升华,跃然纸上,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线条勾勒,墨彩渲染。</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既描绘了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八次上武功山。安源纪念馆则去了无数次。萍乡煤矿的历史,南正街的过往等等,在他的作品当中都有突出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他,手头还有两幅长卷画的草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不仅是国画家,还是电磁屏雕刻家,根雕艺术家。而摄影,集邮等等爱好,都是为他的画画作品,收集丰富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萍乡有如此优秀的人物,感到骄傲。为文全林国画家点赞。[强][强][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12.3</p><p class="ql-block">一泓清泉</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与夫人</p> <p class="ql-block">与文全林一同下乡的女知青</p> <p class="ql-block">一组文全林先生在各地的写生照片。近点的南正街 ,远点的到了张家界,高的到了武当山,低的到了萍水河边,北到大连 东到上海,南到深圳,西到湖南。</p><p class="ql-block">他写生采用钢笔,铅笔,木炭笔。</p> <p class="ql-block">25米长画《青春从这里走过》</p> <p class="ql-block">5米长画《南正街旧貌》</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文先生家手机拍摄的电磁屏雕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根雕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回忆文字之一:</p><p class="ql-block">#《童年记忆》</p><p class="ql-block">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童年像是一幅带着岁月沧桑色的画,每一笔都镌刻着深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小时坐在父亲的染布挑里从湖南来到江西萍乡的。父亲挑着生活的重担,担子里是染布的工具,也是全家的希望。父亲后来进入了萍乡棉纺织厂染布,踩布,洗布,浆布。当我做知青回来后进入棉纺织厂,接父亲的担子染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居住在城区小学旁边的彭家祠堂。那座祠堂,宛如一位古老的长者静静伫立。而祠堂前的萍水河,悠悠流淌着,似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它是我童年的见证者,见证了那些清苦又难忘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萍乡城区小学读书的我,对美术课有着独特的感情,那绘画成绩90分的荣耀,就像黑暗中的一抹亮色。那时候的六十年代,经济的困窘是生活的底色。饥饿常常如影随形,红萝卜叶子成了果腹之物,那山上的土古菱也被采来充饥。土古菱蒸熟后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但过后带来的却是难言的痛苦。肠道被堵塞,拉不出来的痛苦至今仍能感觉得到,那用铁丝勾的记忆更是深深印在心底,刺痛又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里常组织我们送炭灰支援农村,那小小的身躯背负着的,不只是炭灰,更是一份对生活的责任与担当。我作为家中的老大,更是早早地分担起家务。早晨那碗放了辣椒大蒜的米汤,是家常的味道,虽然简单却饱含着生活的烟火气。那丝丝辣味和蒜香,就是童年早餐的记忆,混合着贫穷生活里的一点热辣与温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忆童年,没有太多华美的事物,更多的是贫穷带来的艰辛与无奈,但也正是这些经历,塑就了如今坚韧的我。那些往昔岁月如同窖藏的酒,越品越有味道,成为我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全林</p><p class="ql-block">2024.12.3</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回忆文字之二:</p><p class="ql-block">#《初中时光》</p><p class="ql-block">1966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踏入了萍乡北门青草冲第一中学。那座学校的老式建筑宛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矗立在那里,它的地下室仿佛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听说这里原本是要建设飞机场的,这让那座校园在我的心中多了几分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进入一中的第二年,特殊时期来临,整个世界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风暴之中。在青草冲这片土地上,我的初中生活充满了动荡与变迁。我们经历了学校名称的更迭,从第一中学到彭高中学,见证着时代的浪潮对校园的冲击。工宣队的进入,像是一阵别样的风,吹皱了校园原本平静的学习之湖。再后来又变成了第三中学,每一次校名的改变,都像是生活给我们出的一道谜题,充满了未知与变数。</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青草冲学校最终撤销,我们又转到了萍乡高中,而后它又被修改为萍乡第一中学。学校组织我们去万龙山烧木炭,那是一段艰苦却又难忘的经历。山林间的烟火,熏黑了我们的脸庞,也熏染出了我们青春岁月里别样的坚韧。</p><p class="ql-block">1969年,毕业的时刻来临。当时的“四个面向”如同四扇不同的大门,却都对我紧闭着。上学,那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似乎被时代的洪流无情地冲走;去农村,内心有着本能的抗拒;上高中,也没有可能;去工厂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就在这时,建设兵团出现了,那是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希望的地方。那里有工资可拿,还有军装可发,这对于当时迷茫的我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我的心里泛起了一丝笑意,那是对未来的一丝憧憬。</p><p class="ql-block">许多人的家里反对这个决定,但我却毅然决然。我偷偷地把户口从家里拿走,就像一个勇敢的冒险家,带着满心的期待与不安,坐上汽车,驶向那陌生的安福建设兵团。那汽车扬起的尘土,像是为我的初中生活画上的一道不规则的句号,而前方等待我的,是一个全然未知的崭新世界。我的初中岁月,就在这动荡与希望的交织中落下了帷幕,成为我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回忆文字之三</p><p class="ql-block">#《安福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在安福的知青时光,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饱含艰辛的画卷。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萍乡一中的、湘东区的、萍乡第二中学的、安源的知青,还有比我们早两年抵达的南昌老知青,以及上海的知青、共大的知青,就像一条条涓涓细流,汇聚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按照部队编制,团营连排班,秩序井然又充满纪律性。那是一座砖瓦厂,是我们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地方。挖土、推土、铲土,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那是我们与大地的亲密对话。手工做砖瓦的时候,泥土在手中慢慢成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后来有了机器,砖瓦制作的效率提高了,但我们的忙碌并未减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负责烧青窑,那是一份需要高度专注的工作。点火之后,便是三班倒的轮值。窑中的火焰熊熊燃烧,像是我们炽热的青春在释放能量。日夜守候在窑边,等待着砖瓦在火的洗礼下逐渐蜕变。当砖瓦终于烧制完成,窑顶上放水的那一刻,水如灵动的精灵,迅速渗透到窑里,砖瓦的温度急剧下降,青砖瓦就此诞生。那青砖瓦,是我们辛勤劳作的结晶,每一块都承载着我们的心血与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的点名,如同晨钟敲响,开启一天的忙碌;夜晚的开会,总结着一天的得失,规划着明日的工作。而半夜的拉练、越野跑,让我们在疲惫中学会坚韧,在黑暗中寻找方向。过年的时候,那张回家的介绍信就像是通往温暖港湾的船票,揣着它,带着对家的思念踏上归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口音和习惯,但我们共同谱写了知青岁月的华章。我们在艰苦的劳动中成长,在纪律的约束下磨砺意志。那段岁月,有汗水、有泪水,有欢笑、有疲惫,但它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成为生命中无法磨灭的记忆,那是属于我们知青的独特荣耀。</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回忆文字之四</p><p class="ql-block">#《知青长卷画:〈青春从这里走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安福七团十一连(砖瓦厂)的那五六年知青生活,是我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青春从这里走过”,这里宛如一座大熔炉,我们的青春在其中熔炼,知识在这里得以丰富,一切的记忆深刻而鲜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片土地上,有太多值得铭记的景象。清澈见底永不干涸的水塘,宛如大地的眼眸,静静注视着我们的悲欢离合。水塘旁的食堂,散发着食物的香气,那香气里有艰苦岁月的痕迹。食堂前的小桥,像是岁月的纽带,连接着不同的故事。连部里有决策的严肃,卫生室里有健康的守护,篮球场上有活力的跳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到时住的茅草房,简陋却充满回忆。那时吃的东西油水很少,馒头成了主要的食物来源。大家食量惊人,有人吃六七个馒头,还有人能吃下十二个,那是对饥饿的本能反应。过年从家中返回连队时,大家带回来的猪油和年货,那猪油拌饭的滋味,成了艰苦生活中的一抹香甜,至今仍能在舌尖回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的岁月,充满了独特的味道。我们之间的故事浓厚得如同老酒,大家互相关心、鼓励、照顾。那些性格各异的知青们,有着不同的脾气。南昌知青里的“三毛”“老帅”“小老党”……他们各自带着独特的外号,每一个外号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者是一种独特的性格体现。萍乡知青中的“打师”“老蛮”……上海知青中的“阿炳”“大海”……他们就像星斗散落在知青生活的天空中,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知青的性格,坚韧、乐观、包容,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磨砺。知青思想也在这岁月里逐渐形成,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那些知青的速写画,在我的脑海里一幅幅浮现,每一幅都是生活的切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怎么也说不完。知青情结就像扎根心底的大树,怎么也忘不了。所以,我要把这份深厚的情感倾注在知青画卷纸上。那画卷将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记录着青春的足迹、友情的温暖、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一笔都将勾勒出岁月的轮廓,每一抹色彩都将晕染出青春的气息,让这份知青情怀在画卷上永远留存,成为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回忆文字之五</p><p class="ql-block">#《写生感触》</p><p class="ql-block">在我眼中,写生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是对岁月痕迹的深情抚摸。我对画画的热爱,如同心底燃烧的火焰,永不熄灭。这火焰驱使我走向大自然探寻那无尽的美丽风景,更引领我走进那些古老的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房子、古祠堂,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古老墙壁上斑驳陆离的沧桑,像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每一道裂痕,每一块褪色的墙皮,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我拿起笔,像是握住了一把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去记录那些正在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建筑、老桥、老门、老窗户、老楼房、老街坊、老巷子、老井、老弄堂。这些古老的存在,是我们文化的根基,是城市和乡村的灵魂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在安源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写生。安源纪念馆里,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我试图用画笔捕捉那厚重的革命情怀。安源电厂、煤矿、钢铁厂,这些工业的标志,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我写生安源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工农兵政府旧址、毛泽东在安源的旧址、煤矿总平巷,那些地方,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呐喊与决策之声。画笔下的老工人、老矿工,他们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的刻痕,矿车和矿井架则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见证。安源山的雄伟、安源水的灵动,还有毛泽东喝过的饮马泉,都一一在我的画纸上呈现。刘少奇的旧居、李立山创办的工人讲习所,这些地方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与奋斗,我用画笔向他们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足迹遍布四方,写生的范围从东到上海,西至湖南,北达大连,南抵深圳。高山如武当山、武功山,在我的画中展现出雄伟与神秘;河流像萍水河、栗水河,流淌着灵动与温婉。我画萍乡的乡贤,画著名油画大家钟涵,他的艺术造诣如同璀璨星光;画草书大家刘洪彪,那笔下的线条像是舞动的蛟龙。我还画农民将军甘祖昌和他的老阿姨龚全珍,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暖阳照亮人心;画过吴运铎,那个把一切献给党的中国保尔,他的坚毅形象永远激励着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生于我,是一种使命,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当我拿起画笔,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只剩下我与眼前的景物对话。每一笔的落下,都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感悟。只要画画,只能画画,因为在这绘画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与世界相连的方式,找到了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出口。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我对生活、对历史、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与敬意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回忆文字之六</p><p class="ql-block">#《家人支持》</p><p class="ql-block">家人的支持是我的动力,在那一方素净的画纸上,我的知青长卷画如一首无声的史诗慢慢铺展。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往昔的岁月,也镌刻着家人深深的爱意与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最初的构想,如同春日里刚刚萌芽的种子,在我心中蠢蠢欲动。我望着那空白的长卷,心中满是对知青岁月的敬畏与憧憬,却也有着对未知创作的忐忑。那时的阳光洒在简陋的画室里,尘埃在光线中飞舞,仿佛也在对我这个有些莽撞的计划表示疑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人的她就像那坚定的守护者,理解一幅知青长卷画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让那漫长而孤独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温暖;是他们的支持,使每一种颜料都变得珍贵;是他们的鼓励,让画面上的知青形象逐渐鲜活起来。我的知青长卷画,不再仅仅是一幅画,也是家人的她和爱的结晶,是家庭温暖与梦想执着相互交融的艺术之花,绽放在岁月的长河里,诉说着永远的感恩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回忆文字之七</p><p class="ql-block">#《师恩难忘》</p><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长卷,那一幅承载着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十一连砖瓦厂知青岁月的长卷,如今虽然已过多年,当我再凝视着这幅画卷,思绪不禁飘向在绘画创作之路上给予我悉心指导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们,如同点亮夜空的星辰,在我探索水墨世界的旅程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朱老师教我运用水墨韵味,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空灵与深邃,如同江南水乡清晨的薄雾,似有若无却又能沁人心脾。老师们耐心地向我剖析,如何让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出独特的意境。每一次墨与水的交融,都仿佛是一场无声的对话,老师们就像这对话的翻译者,将其中的奥秘传授于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老师曾经指导我笔墨的运用,恰似一场精妙的舞蹈。毛笔在老师们的手中,像是有了自己的灵魂,轻重缓急、提按顿挫间,线条便有了生命。在我的知青长卷中,那些知青们劳作的身影,砖瓦厂的一砖一瓦,都离不开老师对笔墨之道的言传身教。我笔下的线条由生硬变得灵动,从犹豫走向果敢,这是老师们用智慧和心血浇灌的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俞老师曾经告诉我彩色搭配,宛如乐章中的音符组合,多一分则繁杂,少一分则寡淡。知青长卷中的色彩世界,是以往老师指导下的和谐交响。从砖瓦的土黄色调,到知青们衣衫那充满希望的蓝色,每一种颜色都经过仔细斟酌。老师们教会我如何让色彩相互呼应,彼此衬托,使整个画面既充满生活的质朴,又不失艺术的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老师告诉我画面大小均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巧妙的平衡。在长卷里,人物与场景的布局,每一个元素的大小比例都关乎着画面的整体观感。曾经老师们细致入微地讲解,提醒我在描绘知青拉砖瓦车的画面时,要注意人与车、人与环境之间的大小关系,确保画面的和谐与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追逐速度与功利的社会里,老师们却坚守着艺术的纯粹。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无私地为我的创作之路添砖加瓦。我的知青长卷,不仅仅是对知青岁月的缅怀和知青艰苦创业故事的呈现,更是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结晶。感恩之情如涓涓细流在心中流淌,我深知,虽然画面人物技巧有些不到位,整体氛围感还好。没有老师们曾经的教导,这幅长卷便不会如此完整,不会如此生动地展现出那个年代的独特魅力。他们是我艺术之路上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丰富我的艺术技能,其恩难忘,其情永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老师是我难忘的,中央美院萍乡籍教授刘千老师,在家乡举行故乡写生活动,我有幸参加了。他指导我们写生不要注重细节,要凝练,概括,不要面面俱到等等。在这个追逐速度与功利的社会里,老师们却坚守着艺术的纯粹。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无私地为我的创作之路添砖加瓦。在深圳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文全林先生回忆文字之八</p><p class="ql-block">#《知青长卷:岁月与记忆的交融》</p><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长卷画,就像一部沉默却又无比生动的历史典籍,缓缓展开的是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十一连砖瓦厂的往昔岁月。</p><p class="ql-block">在这幅长卷的创作历程中,那些知青战友们提供的黑白人物照片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我创作的天空。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的入口,无论是色彩鲜明的个人照,还是已被岁月模糊不清的合影,亦或是遭受过水浸泡而带着斑驳痕迹的影像,它们都承载着无法言喻的厚重情感。</p><p class="ql-block">画面伊始,砖坯场映入眼帘。那一张张照片中的知青们变成了画中的主角,他们在尘土飞扬的场地里忙碌着做砖瓦坯。那一双双年轻却坚定的手,在泥巴间穿梭,把一堆堆泥土塑造成未来的砖瓦。他们的身影在我的笔下,被赋予了永恒的姿态,就像在照片里被定格的瞬间。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在画里便投下了长短不一的影子,那是时光的刻痕,也是青春的映照。</p><p class="ql-block">晒砖瓦坯的场景里,照片中的笑容仿佛在画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知青们小心翼翼地摆弄着砖瓦坯,那专注的神情,似乎在呵护着最珍贵的宝物。而那些模糊不清的照片,更赋予了这个场景一种朦胧的美,仿佛过去的记忆正从遥远的深处慢慢浮现,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拉砖瓦车则是一幅充满力量与韧劲的画面。从那些或完整、或有残缺的照片中,我看到了知青们紧绷的肌肉和坚毅的目光。他们在画中拉着砖瓦车,步子或许沉重却从未停歇。车轮下那坑洼的道路,在画里显得那么真实,就如同照片忠实记录下的每一个细节。</p><p class="ql-block">烧青窑的部分,是画面的高潮。照片里知青们围在窑边的身影,成为我创作灵感的源泉。火焰在窑中跳跃,映红了他们的脸,而那火光也照亮了我的长卷。火焰的光影与知青们的身影交错,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关于梦想与奉献的传奇。</p><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是知青岁月的见证者。感谢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们提供宝贵的素材。不说青春无悔,但惜青春宝贵。照片不仅提供了长卷画的人物原型,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在艰苦环境中顽强创业的知青精神。这长卷画,是照片背后故事的延续,是知青战友们共同的青春纪念册,它把那些散落在不同照片里的知青故事,用画笔编织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让后人得以从中窥探到那段艰苦却充满意义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尘世烟火(298)</p><p class="ql-block">#读国画师文全林回忆文字有感</p><p class="ql-block">初中文凭,下乡知青,是文全林青春岁月的身份证明。</p><p class="ql-block">如今74岁的他,走在大街上,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叔,或是邻家大伯。</p><p class="ql-block">可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草根,没进过大学深造,没经过任何培训,更没有高等学府文凭的他,凭借自己的天赋、刻苦、努力与学习,成为了知名国画师。画出了一系列独一无二的画作。</p><p class="ql-block">2024.11.3日,作者第一次与他面谈,欣赏他的作品后,建议他是否能自述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写点文字给我做美篇。毕竟我对他不是十分了解。</p><p class="ql-block">不承想,他的画作令人惊叹。他的文字也令人为之点赞。</p><p class="ql-block">三天时间转发我八篇小作文,从《童年记忆》,《初中时光》,《安福知青岁月》,《家人支持》,《师恩难忘》,《写生感触》,《岁月与记忆的交融》到《青春从这里走过》六千多字,从题目到文稿,我几乎没有做很大的调整。也没出现过错别字。语句通顺。文笔优美。想象丰富。情真意切。文字感人。让我很受教育。</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那么文老师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认真的拜读与学习。</p><p class="ql-block">有缘相识,可其有幸!</p><p class="ql-block">2024.12.6</p><p class="ql-block">一泓清泉</p> <p class="ql-block">知青长画个人画展,文先生接受电视台采访</p> <p class="ql-block">安源风情小镇画</p> <p class="ql-block">人物画</p> <p class="ql-block">抗击疫情画</p> <p class="ql-block">部分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桂萍(一泓清泉)女,副教授。六0后。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萍乡市作协会员。爱好写作,舞蹈,朗诵。著有散文集《生命是一种过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