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教学目标衔接、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连贯、评价体系协同、根本任务落实、学情准确把握、一体化平台展示以及理论深度把握等多方面的困境。通过详细分析各困境的表现形式与成因,提出包括强化师资培训与交流合作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教材体系、建立全面精准的协同评价机制以及优化一体化平台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指导。<br>一、引言<br><br>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这一宏大工程遭遇了诸多复杂且棘手的难题,亟待深入剖析并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br>二、教学目标衔接:模糊与个体差异的双重挑战<br>(一)目标层次模糊性<br><br>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理论上应呈现清晰的递进脉络。小学阶段聚焦基础道德规范与行为习惯养成,如通过讲述爱国故事、倡导友善行为等,为学生品德大厦奠定基石。初中阶段应逐步深入抽象概念理解与社会现象分析,例如引导学生剖析爱国精神内涵、探讨社会热点背后的道德与价值因素。但实际教学中,各阶段目标界限模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初中教学常出现两极化,要么局限于小学式故事讲述,要么过度拔高至高中理论深度,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学衔接不畅,无法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有序过渡。<br>(二)个体差异考量不足<br><br>学生个体在大中小学阶段认知发展速度与路径各异。部分学生小学时已对初中思政概念有所涉猎,而部分初中生仍需巩固小学基础。当前一体化教学目标多基于平均水平设定,难以兼顾个体差异。教师在集体备课与教学实践中虽意识到此问题,但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时,难以精准适配每位学生需求。这使得教学目标落实效果大打折扣,阻碍思政课育人功能最大化发挥。<br>三、教学内容整合:重复、跳跃与学科融合的三重困境<br>(一)内容重复与跳跃并存<br><br>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编排存在不合理之处,法治教育即为典型。小学、初中和高中教材均涉及法律知识,但多有重复,且缺乏系统性递进。小学仅介绍基本法律常识,初中未深入挖掘原理,高中却突然跃升至复杂法律制度与理念探究,中间缺乏过渡铺垫。这种重复与跳跃现象致使学生难以构建连贯知识体系,易产生学习疲劳与困惑,影响学习效果与知识内化。<br>(二)学科融合艰难险阻<br><br>思政课与多学科应深度融合以拓展学生视野与思维。小学可与语文、品德与生活融合,借助故事与生活实例渗透思政教育;初中与历史、地理结合,从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中领悟思政内涵;高中则需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深度探究。然而,现实中教师受自身学科背景局限,且教学安排紧凑、评价体系单一,无暇顾及学科融合。这导致思政课内容相对孤立,缺乏丰富性与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与学习兴趣。<br>四、教学方法连贯:情境与活动衔接的艰难跨越<br>(一)情境创设的跨度难题<br><br>初中与高中思政课情境创设侧重不同。初中强调生活化与本土化,以校园活动、社区事例等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感悟思政知识;高中注重启发性与创造性,通过社会热点、学术争议等情境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但在一体化教学中,实现情境从初中到高中的自然过渡困难重重。教师难以精准把握转换时机与节奏,不同学校、班级学生认知差异也加剧了衔接难度,易导致情境断裂或脱节,影响学生学习连贯性与深入性。<br>(二)教学活动衔接的困境突围<br><br>小学、初中和高中思政教学活动应循序渐进。小学以趣味性活动为主,如角色扮演、儿歌演唱,培养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初中在趣味基础上增加讨论、调研活动,提升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高中侧重于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创新能力。但实际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实现三阶段无缝对接难度极高。教师难以找到贯穿始终的活动主线,致使活动目标分散、内容脱节,无法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学生思政素养逐步提升。<br>五、评价体系协同:标准差异与主体多元的矛盾纠葛<br>(一)评价标准的差异鸿沟<br><br>不同学段思政课评价标准差异显著。小学侧重课堂表现与行为习惯养成,以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与互评为主;初中逐渐倾向知识掌握与简单分析能力,增加考试、作业等评价形式;高中更强调理论运用与价值观深度思考,评价方式多样化且综合化。构建一体化评价体系时,统一这些差异标准极为困难,易出现评价重点不明、指标难以量化统一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思政素养发展历程,难以有效指导教学改进与学生成长。<br>(二)评价主体的多元纠结<br><br>小学思政课评价主体较单一,主要依赖教师。初中尝试引入学生互评,但因学生认知与评价能力有限,效果欠佳。高中倡导综合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等多元主体评价。然而,实际操作中协调各方评价权重困难重重。家长因对教学内容了解有限评价不够专业;社会评价缺乏统一标准难以整合;学生互评易受人际关系影响。多元主体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提供全面精准评价信息。<br>六、落实根本任务:理念转化与长期效果评估的艰难险阻<br>(一)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困境跋涉<br><br>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根本任务,其理念转化为实践面临诸多困难。小学阶段虽强调习惯养成,但教学活动常流于形式,如品德教育仅注重表面行为规范要求,未深入挖掘道德价值内涵,难以触动学生内心,使立德树人任务难以扎根学生思想深处,无法有效塑造学生品德与价值观。<br>(二)长期效果评估的复杂迷宫<br><br>评估思政课落实根本任务的长期效果极具挑战性。学生价值观与品德修养形成过程漫长且动态,难以短期、单一测试或观察衡量。不同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侧重点不同,评估维度与指标难以统一确定。小学关注日常行为习惯,初中综合考虑社会现象分析中的价值观倾向,高中注重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与实践选择。构建贯穿大中小学且能准确反映长期效果的评估体系成为难点,现有评估方法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成长变化,无法有力支撑教学优化。<br>七、学情准确把握:身心发展与背景差异的双重困扰<br>(一)身心发展变化的动态迷雾<br><br>学生在大中小学阶段身心发展变化复杂且动态。小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纯真直接,依赖直观形式接受思政课内容;初中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起步但情绪波动大,学习兴趣与理解深度不稳定;高中抽象与逻辑思维成熟,对社会人生有独立思考,但面临升学等多重压力,需求与表现多样。教师精准洞察这些特点难度极大,若不能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学难以触动学生内心,激发学习动力与潜力。<br>(二)学习基础与背景差异的复杂拼图<br><br>不同地区、学校和家庭背景的学生思政课学习基础差异显著。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的学生小学时已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涉猎思政知识与多元文化价值观;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多局限于教材。家庭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也影响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如同拼凑复杂拼图,任务艰巨。忽视差异将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难以实现全体学生思政素养共同提升。<br>八、一体化平台展示:资源整合与技术支持的两难困境<br>(一)资源整合的协调困境<br><br>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需整合海量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师资等,且分散于各地各机构。整合面临诸多协调难题,不同学段教材编写单位不同,内容格式、侧重点与更新节奏各异,整合时需耗费大量精力梳理、统一格式与衔接逻辑。各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需建立严格筛选审核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与诉求达成资源整合共识与合作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平台资源整合效率与质量。<br>(二)技术支持与维护的持续挑战<br><br>一体化平台建设与运行离不开强大技术支持。平台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开发与数据安全防护需专业技术团队精心打造与维护。但教育领域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平台需持续升级优化以适应教学需求与技术发展。因技术支持不足,平台运行易出现技术故障,数据安全也面临威胁,如页面加载缓慢、功能模块异常、数据泄露等问题,影响平台正常使用与展示效果。建立稳定持续的技术支持与维护机制成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严峻挑战。<br>九、理论深度把握:认知匹配与体系连贯的双重考验<br>(一)学生认知能力与理论深度的匹配难题<br><br>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能力差异明显。小学学生认知水平低,以形象思维为主,难以理解抽象复杂理论。教师需将理论转化为生动故事、直观图片或生活实例教学,但不能过于简化,要为后续学习留有余地。初中学生抽象思维逐渐发展,教师在教授如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概念时,需适度提升理论深度,引导学生运用简单逻辑推理分析问题,避免超越学生认知负荷。高中学生抽象与逻辑思维成熟,面对政治经济学等复杂理论体系,教师仍需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深入浅出讲解,将抽象理论与社会现实、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精准把握理论深度与学生认知能力匹配度对教师教学智慧与专业素养要求极高。<br>(二)理论体系的连贯性与阶段性要求的平衡挑战<br><br>思政课理论体系完整连贯,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需遵循其连贯性并规划各学段教学内容与深度。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小学可通过讲述伟人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初中初步介绍基本观点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其观察分析身边现象;高中深入探究多领域理论应用与发展。但实际教学中,实现理论体系自然过渡与有效衔接不易,易出现理论断层或重复教学。教师需宏观把握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确保理论体系阶段性推进与连贯性发展相得益彰,助力学生构建完整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大厦。<br>十、应对策略探讨:多管齐下破困局<br>(一)强化师资培训与交流合作机制<br><br>跨学段培训与观摩:定期开展跨学段思政教师联合培训营,设置专门课程与研讨环节。安排小学教师深入初中和高中课堂观摩学习,亲身体验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与教学方法应用;初中教师走进小学课堂感受启蒙教学;高中教师到初中课堂交流深度思考引导经验。通过双向或多向跨学段观摩交流,教师拓宽教学视野,增强对教学衔接点的感知,优化自身教学过渡与引导策略。<br>联合教研与经验分享:建立常态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联合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问题与挑战,分享成功经验与创新做法。针对教学内容整合,研讨优化教材编排;对于教学方法连贯性,交流情境创设与活动衔接方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聚焦一体化建设关键问题,如 “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思政课评价体系”,以集体智慧寻求解决方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协同发展。<br>(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教材体系<br><br>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人员与一线优秀教师参与。深入研究学生不同学段认知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及社会人才需求趋势,进行教材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如法治教育内容规划,小学培养基本法律意识与规则感,初中系统介绍法律体系与公民权利义务,高中深入探究法治理念与建设,各学段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br>学科融合与实践导向:教材编写注重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及与社会实践结合。介绍历史文化时融合语文、历史学科知识资源,通过经典作品赏析与历史事件解读挖掘思政价值;增加实践活动设计板块,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能力水平设计社会实践调查、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思政内涵,提高知识运用与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教材实用性与吸引力。<br>(三)建立全面精准的协同评价机制<br><br>制定统一评价框架与标准: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框架,明确各学段评价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与核心评价指标。总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评价学生思政素养发展水平;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客观性、发展性等;核心评价指标依学段细化,小学侧重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与情感价值观初步形成,采用观察记录、自评互评、家长反馈等方式;初中在知识掌握与分析能力基础上,增加社会责任感等评价,综合多种评价形式;高中重点评价理论运用、价值观深度思考与实践创新能力,运用开放性试题、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等手段。<br>多元主体参与与数据驱动评价: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力量。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评价;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增强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能力;家长从家庭生活表现提供评价信息;社会通过社区服务机构等评价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思政课学习评价数据库,收集多场景学习行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