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9日,我怀着一片虔诚和敬仰,来到苏州山塘街,专程拜谒唐少傅白公祠(苏州白居易纪念馆),追寻我的新郑老乡、伟大诗人、当年的苏州刺史白居易先生的足迹。</p><p class="ql-block">白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后毁于战火。2006年修建的白居易纪念馆位于苏州山塘街的尽头渡僧桥附近,继续沿用“唐少傅白公祠”的名称。古色古香的大门两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乐府诗神,</span>山塘始祖”八个大字精确地道出了这位以《新乐府》成名的大诗人与山塘街的不可分割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步入白公祠大门,迎面一座古风古韵的江南庭院扑入眼帘,一条曲折长廊相连三个方向的展厅,院子中央一尊白公铜像正静静端坐,手握诗卷,笑容和蔼,恭敬立于白公像前,向白公深深鞠躬,献上故乡文学晚辈衷心的问候与敬意。连廊墙壁上张贴着他的“生平介绍,济世情怀,仁民爱物,勤勉政绩”,“寻访姑苏、钱塘、阊门、虎丘,天平山”,记录了他在守苏期间考察民风民情、体察百姓疾苦的勤勉足迹,以诗人的情怀记录了他在苏州的寻访经历,也领略到了苏州的诗意。“少年初识、中年仕吴、勤勉政务、别后咏怀”,则<span style="font-size:18px;">详细记载着他与苏州的可贵缘分和一片深情,记载着他勤政爱民、鞠躬尽瘁的重要政绩。</span></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七里山塘街即当年的苏州刺史白居易动员百姓清除淤泥、疏通水道,又把挖出来的淤泥堆在河岸,形成的河堤。</p><p class="ql-block">苏州对白居易来说并不陌生,他十四五岁时就到过苏州。时隔四十年后,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又一次来到这里,身份变成了刺史。刚好端午节这天,白居易到达苏州,苏州百姓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在街头摆满水盆和铜</p><p class="ql-block">镜,意喻白居易官清如水,心明似镜。白居易受到这样高规格的礼遇,是十分罕见的。</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苏州是唐朝的大郡,“甲郡摽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白居易“自顾才能少”,工作特别卖力,忙得“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销在两衙中”。</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工作起来夜以继日,足迹则遍布苏州的山山水水,尽情赏景,其中虎丘山便是常去地之一,“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白居易每次都是乘坐轿子而去,看到沿途河道淤塞,水流不畅,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动员苏州百姓<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除淤泥、疏通水道,又把挖出来的淤泥堆在河岸,形成河堤。白居易让百姓在河里种交菱,在堤上植杨柳,慢慢地河道变成了街道,人称山塘街。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虎丘望山桥,全长7华里,把苏州城与虎丘山连接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意犹未尽,我再次来白公祠拜谒,进一步了解到白居易先生与苏州的深厚感情,了解到他在苏州的勤勉足迹,他为苏州百姓做出的伟大政绩,敬仰之情愈加浓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白居易先生青年时期就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更是他诗意人生的完美写照。无论是作为成就卓著的诗仙、诗魔,还是造福一方百姓的苏州刺史,杭州刺史,关怀百姓疾苦、心系天下苍生,为民请命发声,以诗传达民意,这些,白居易先生都做到了!</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离开苏州后,苏州百姓不仅把山塘街更名为白公堤,而且还建起白公祠纪念他。祠堂两边的楹联浓缩了苏州老百姓对白居易的一片深情和无尽怀念:</p><p class="ql-block">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p><p class="ql-block">所以当他离开苏州的时候,苏州老百姓夹道相送,依依不舍,时至今天,苏州百姓依然记得白居易先生的恩德,白公祠寄托了老百姓对他的感恩之情和无尽怀念。</p> <p class="ql-block">七里山塘街还有一个非常珍贵的景点,便是“山塘寻胜御碑亭”。清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游江南,特地游览了山塘街,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四个大字。后人把这四个大字刻在石碑上并建亭加以保护,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山塘街看到的山塘寻胜御碑亭。御碑亭的背面则刻着乾隆皇帝来到山塘街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p><p class="ql-block">“阊门西转历山塘,寻胜云岩春载阳。</p><p class="ql-block">嶊崣峰容真虎踞,荒唐剑气幻鱼肠。</p><p class="ql-block">司徒文学应称独,洗马风流不可当。</p><p class="ql-block">髙处纵眸喜有在,近遥绿麦一方方。”</p><p class="ql-block">御碑亭就出自乾隆 二下江南时作的这首诗,石碑正面取了诗中的“山塘”和“寻胜”四字,全文则刻在了石碑背面。石碑上的字是乾隆御笔。这也是乾隆皇帝对身为苏州父母官的白居易一生政绩的高度认可和赞赏。</p> <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了2024年,白居易先生留下勤勉足迹的山塘街如今已成为姑苏城的最繁华之地,白天商贾云集,吸引着八方宾客络绎不绝,而当到了夜晚,七里山塘灯火辉煌,游人摩肩接踵,流连于满眼的灯火辉煌,恰似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卷》中的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居、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荣景象。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则干脆把山塘街、阊门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暮色降临时分,朦胧温暖的灯光映衬下的山塘河上,摇橹船和画舫穿梭往来,流光溢彩,如梦似幻,更是吸引了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恍如穿越大唐盛世,久久不愿离去。唐少傅白公祠旁边的白居易码头如今成了七里山塘景区最繁华的码头,给爱上苏州,爱上山塘的游人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人们可以在这里登上游船夜游山塘河,一边品苏州评弹,听船娘小调,在吴侬软语中缓缓游走,在山塘河的的柔波荡漾中静静品味姑苏城的浪漫动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