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鸿慈先生文集历时一年半,近日由地质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领导信任, 有幸作为参与者之一,退休后继续与同事们一起,参加了千方百计收集先生文稿、校对由PDF版本人工转换后的Word文档、集稿编排成书、配合出版社三审三校等工作,一路走来,在每一步的完成中小有激动,也在一遍遍逐字阅读中受益匪浅。近日见到成书,往事历历在目,感觉此书是挖掘前人知识宝库,为继承创新服务,传承科学家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鸿慈先生1920年出生于北京,1938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学习,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在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从事地学教育工作,一直延续到1956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之后,先后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局、甘肃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现甘肃二水)、地质部水文地质第五地质大队(后改为陕西二水)、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现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现地调局水环中心)从事地质勘探、科研和管理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先生是我国第一代水文地质工作者,是我国水文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自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算起,到1987年退休,从事地质工作近半个世纪;如果算到1993年发表最后一篇文章则时段更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半个世纪中,他编写留给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我国历史空白的《水文地质学讲义》《地下水普查与勘探》教科书两部,他主编、指导和参加编写的技术报告多份,他撰写发表区域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论著21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纵观方先生一生,我们在他身上感受到一种真正的科学家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从北京到甘肃、陕西和河北,虽然辗转于不同地区的多个单位工作,但以一种对地学探索的职业精神默默贯穿始终,对照他承担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其内容大多是为支持当时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而且每一篇论文也是他基于实践而又不止于实践认识的自觉理论提升与总结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集教学、勘探、科研和管理经历于一身,各种能力相互激发,对工作对象和认识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由普遍性到特殊性,归纳演绎,提纲挈领,由此及彼,见微知著,无论是泉水出露形式的分类与定义,还是大骨节病地质成因的自成一家,都体现出高超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同时也是他教学和研究的地质学、矿物学、历史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等学科之融合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持续关注地球化学演化对水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水质的适应性和健康效应等科学问题,即科学服务民生福祉问题,包括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性疾病的成因与防治等,且不以退休为休止,在73岁高龄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依然思考的是饮用水水质评价中钙、镁离子含量及其比值在生水和熟水(烧开的水)中的含量变化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改进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先生论文和文章数量在今天看来可以用“少”来形容,但是他每篇文章都是基于扎实深入的调查和全面认真的思考写成,如果说他的经历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展示了我国水文地质发展史的一条剖面,那么纵贯1947年到1993年46年的这些论著就是剖面的一个个金钉子。今天看来,其论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而且很多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为展现老一辈水文地质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风貌,进一步传承科学家学术传统和精神,为今天的地学研究提供借鉴,我们编辑出版这部《方鸿慈文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方先生所编写的报告和发表的论文时间跨度大,有些论文时代久远,有些论文发表于特殊年代,在其个人档案或参考文献中提及名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寻找全文依然十分困难,但经过多方共同艰苦地努力,我们最终还是收集齐全,这件事情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结集出版此书的必要性和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尊重历史和忠实原著,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仅对原文中繁体字转为简化字、改正明显的印刷错误、更新一些当时使用而现在完全不用且今天读起来都困难的数量单位(如 ,毫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感谢为此书出版收集论文、文字数字化、图件清绘、文图校对和编辑排版的各位同事;特别感谢方鸿慈先生的长子方书椿先生提供照片,并在百忙中倾情撰写回忆文章,使我们得以感受到一个科学家鲜活可爱的另一面;特别感谢在收集方先生论著过程中兄弟单位的无私帮助,提别是全国地质图书馆、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李春燕同志、甘肃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刘万林同志、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张俊同志、吉林大学汤洁同志、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哲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编者 2023年6月26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方鸿慈简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0年9月1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省普宁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求学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6年8月-1928年7月,北京师范附属小学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8月-193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小学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8月-1938年7月,北京私立志成中学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6月-7月,在北京西苑参加宋哲元部组织的集中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常识和野外步兵操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8月-1942年7月,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学习,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是有关河北宣化烟囱山大东地区铁矿的调查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担任教师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8月-1943年7月,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助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9月-1945年8月,华北开发公司调查局(后改为地质调查所)探水班(地下水调查机构),职员(技术员)。先后参加调查山东省张店地下水、济南地下水以及概查京汉线泉水及煤矿出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9月-1946年7月,北平临时大学第一分班地质系,助教,担任“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实习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协助北平地质调查所接收华北开发公司地质调查所,接收人员为高振西、王竹泉、裴文中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8月-1946年9月,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助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10月-1947年7月,经地质调查所高平、黄汲清介绍,到天津北洋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工作,助教,证明人,王炳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发表论文《华北涌泉概况》,地质论评,1947 第5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8月-1950年2月,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系,助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发表论文《济南地下水调查及其涌泉机构之判断》,地质论评,1948 第C2期,提出泉群的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3月-1950年7月,北洋大学工学院地质工程系,助教兼教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8月-1952年7月,北洋大学(1951年改为天津大学)地质工程系(1951年改为石油地质系),讲师,担任“普通矿物学”“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教学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加入中国教育工会、中苏友好协会、中国地质学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8月-1956年1月,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讲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参加北京地质学院筹委会工作,同年11月开学,因有地下水调查的经历,组织安排担任“水文地质学”教学工作,突击俄文,加强备课,自编讲稿,后合作翻译苏联教科书部分内容,完成教学任务;1953年,进一步整理讲稿,编写完成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水文地质学讲义》。同时讲授“地下水普查与勘探”,并在其他院校及生产部门训练班兼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高教14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高教13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从事勘查、科研与管理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1956年2月-1958年3月,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水文地质处,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1月-1958年3月,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训练班副主任,讲授《普通水文地质学》和《地下水普查与勘探》(自编讲义)。参加编制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及《中国区域水文地质概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技术六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介绍П.П.克利门托夫著“水文地质学”(苏联国立地质技术出版社1955年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第1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发表论文《潜水区划的主要气候标志-潮湿系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第6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发表论文《华北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质论评,1957年第3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发表论文《我国潜水的形成及其地球化学作用的方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第10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1958年4月-1962年10月,甘肃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指导酒泉嘉峪关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河西走廊主要农村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引洮总干渠工程地质勘察及水文地质长期观测等,对生产部门提供了相应的资料,对该队技术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有一定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发表论文《河西走廊的水文地质区划(摘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9年第7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发表论文《水文地质工作有着广阔的前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9年第7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4月,《甘肃省水文地质区划的轮廓》,甘肃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内部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发表论文《关于几个水文地质基本术语的解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第5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1962年11月-1966年3月,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现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第五研究室副主任工程师,主管研究室业务工作。参加、指导“河西走廊地下水的形成及其储量与开采利用研究”项目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11月,技术五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发表论文《关于河西走廊第四纪地质问题的几点意见》,地质论评,1964年第22卷第6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发表论文《中国干旱地区水文地质区划原则》,西北地质科技情报,1965年第1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9月,《酒泉西盆地南山补给区对地下水的补给途径及补给量的研究》,方鸿慈,刘祖植,戈庆云,等,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内部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1966年4月-1973年12月,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五大队(后改为陕西二水),副总工程师。“文革”前主管全队技术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3月到陕西省地质局五七学校学习,期间,被当地人找去指导打井活动,发现大骨节病是由当地特异成分的地下水造成的,从而开始地方病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参加“铜川地区基岩裂隙水资源评价研究”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加和指导“西北黄土地区水文地质勘察”和“中小型水库勘察”项目,现场检查指导西峰组、库区组、聚湫组和黄土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1974年1月-1987年3月,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四大队(后改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现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1月,副总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撰写论文《试论地方病病因与防治研究的水文地质科学途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74年第4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负责科技情报翻译与审稿,组织编辑《水文地质技术方法》期刊,负责单位科研生产部分管理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发表论文《陇东陕北承压水盆地几个基本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水文地质技术方法,1975年第4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后翻译外文资料19篇、校对译文20篇。为出版社校对25万字译书一册,审校《英汉地质词典》等两部,共补充水文地质单词1000余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6月,经国家地质总局批准,任国家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总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发表《模型在地下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J.H.范奥沃凯克,D.A.泽马克)摘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79年第6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4月,高级工程师(1987年套改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10月,技术四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1984年,先后赴黑龙江省、吉林省地方病区进行环境水文地质考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9月,河北省职工医学院(现河北大学医学部)水文地球化学兼职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发表论文《论大骨节病克山病与水文地球化学的密切关系及其病因与防治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3月,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退休之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起聘任为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通讯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发表论文《西北地区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论文《人类对饮水水质的适应性与地方病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发表论文《人类对饮水水质的适应性与地方病问题》,水文地质技术方法,1990年第2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发表论文《国外关于地下水源保护问题的研究现状》,水文地质技术方法,1990年第21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前,曾连任数届河北省政协委员、保定市人大代表和常委、民盟常委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10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发表论文《我国饮用水水质评价中一个应注意的特殊问题》,中国地质,1993年第4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8年11月2日,在保定逝世,享年88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者注:此简历系根据方鸿慈个人档案、《地下水耕耘者-方鸿慈》以及公开发表的论文、资料馆成果报告等整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