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0年前的这几天(12月上旬),正进入冬季征兵工作的政审和定兵阶段。再过几天,征兵办就要发出《入伍通知书》,新兵就要陆续向部队开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一般战友相比,我的从军路要更为坎坷曲折一些。从入伍到提干再到转业,几个关键节点都是意外丛生,惊险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入伍50周年,本来入伍还可以更早一点。那么今年也许是入伍51周年,也许是52周年。因为我是经过三次体检才入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坦率的说,我小时候的理想并不是当兵。尽管小学时期作文里面写的是,长大后要成为像雷锋叔叔一样的解放军战士。但那不是我的心里话。我的真实想法是,长大以后上大学,成为科学家。只是怕大家笑话,没有敢写出来而已。高中毕业后赶上文革,高考停摆,大学梦碎。进工厂当工人(直接转城市户口的那种)也根本不可能。因此当兵便成了离开农村的唯一选项。所以才有了我一而再再而三执着的参加体检要求当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972年11月下旬,我第一次参加体检。</b><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几年的征兵年龄规定是,体检时年满18-22周岁。我出生于1955年,当时只有17周岁,还未到应征年龄。好在那时候既没有户口本,也没有身份证,在填写《应征青年体检登记表》时,我自作主张让自己早生了一年,顺利参加了体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体检地点全县分成几个片区就近安排,我们城关区在县委党校。每天安排一个公社,轮流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代的体检项目除了没有化验血液(受条件限制),其他可能跟现在差不多,但体检手段极其落后,没有什么医疗检查仪器设备,似乎除了听诊器、血压仪、体温计、色盲表、视力表、身高尺、体重秤、压舌片等以外,就没什么其他的了。检查主要靠摸、看、听、敲等人工操作。印象较深的有,外科是5人一组,进入一个窗户玻璃上贴了报纸的教室,5人一起脱得一丝不挂,然后听医生指挥做几个动作。11月下旬的天气已经凉了,室内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好在都是小伙子,能扛住。听力测试是医生在教室的一角,轻声念词语或短句,让在教室另一角的被测试者复述。至于医生的声音大小,全由他任意掌握。还有用木榔头敲击膝盖的,忘了是检查什么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到党校后,只见一排教室从这头到那头,挨间负责身高、体重、血压、心率、体温、视力、色盲、听力、耳鼻喉口腔、眼科、内科、外科、心肺功能等检查。心肺功能检查全靠听诊器听。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即刻淘汰,不参加未查项目的检查。全部项目检查完后,到最后一关,在另一排进入一间挂着“主检室”牌子的办公室,所谓“主检”,就是主要项目由专家进行复检确认,主要是复查心肺和内脏。最终体检表汇总在这里,并由医生签署综合性结论意见。我就是在这个关键环节被卡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主检室后,发现里面有两位医生,一位是瘦瘦小小的女同志,年龄较大,估计应该是地方医院的专家;还有一位是穿军装的中年男性,应该是军医。地方医生在触摸我的腹部后说:“肝肿大,不符合体检标准。”军医看了看我,也走过来检查了一下,说:“肝是有点肿大,但不是过大,肋下一指,在体检标准之内。这个小伙子,我们要的。”地方医生顿时把脸拉了下来,“不行。你想要,我们也不能送。不符合就是不符合。”两人当着我的面,发生了严重争执,谁也不让谁。但到最终还是没办法,军医没能拗过地方医生,因为人员在移交部队前还得由地方说了算——我被淘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973年11月下旬,我第二次参加体检。</b><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点依然在党校,熟悉的场所,熟悉的流程,一切了然于胸。我只希望在主检室坐着的不再是去年那位老太太。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根本就没有让我走进主检室,在内科就被淘汰了,说是肝大脾大。我又一次没精打采地回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974年11月下旬,我第三次参加体检。</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是老地方、老流程。一直到进入主检室,前面几关都出乎意料的顺利。因为是第三次参加体检了,我稍微懂得了一些门道。每个检查项目完成后,医生都会在体检表相应位置填上3个数字,其中第1个和第3个数字是医生随意写的,没有实际意义,只有中间这个数字暗藏玄机。那年体检中间数字“0”为符合特种兵条件;“1”为符合普通兵条件;其他数字为不合格。这里面有两个“一票否决”。只要有一个项目中间数字不为“0”的,就不符合特种兵条件;只要有一个项目中间数字不为“0”或“1”的,就不符合普通兵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我前面的所有检查项目,各位医生签署的意见中间一位数字均为“0”。我信心满满,时隔两年再次走进主检室,看见里面依然是两个人,但没有那个熟悉的老太太,也没有军医。两人中一位是50来岁的男性老医生。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还有一位居然是我高中的好同学。我顿时心里有了底,不由得一阵窃喜,真是天助我也!老同学叫吴明民,是城镇居民户口,高中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医院工作了。他出现在主检室可能是给老医生当助手的吧,因为按照资历,似乎还不太会安排他独立承担检查任务。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当着老医生的面,我不太方便与老同学多说什么,只是不易觉察的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然后迅速躺上检查床,老医生触摸我腹部后,发出了疑问:“咦?肝有点大啊,内科怎么没有发现?”我有点紧张,怕重现两年前的那一幕,忙向老同学投去求助的眼神。吴明民心领神会,轻轻的在老医生耳边说:“这是我高中同学。”老医生意味深长的“哦”了一声,接着说:“普通兵的标准基本符合,特种兵肯定不行。”我马上说:“我不要特种兵,我只要普通兵就行。”实际上我说的真是心里话,因为当时我们已经知道普通兵是去上海,而特种兵就不知道去哪里了,反正不会有比上海更吸引人的地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次体检才圆军营梦,晚是晚了一点,但晚也有晚的好处。首先从服役地点看:1972年征兵部队是河北的,在当年概念中,那是一个非常遥远且艰苦的地方;1973年征兵部队来自镇江,那同样是一个不近且生疏的地方;1974年征兵部队是上海的,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向往的地方。一听说可以去大上海当兵,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是按捺不住难以言表的。其次从我个人身份看:第一年体检时,我只是普通团员一枚;第二年体检时,我虽然已经填写了《入党志愿书》,支部大会也已经通过了接收我入党的决议,但是公社党委还没有审批,此时去部队一切将从零开始;第三年体检时,我已经是一名正式党员了(当年入党没有预备期)。入伍即为党员,还是很稀少的,为在部队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要再多说一句的是,3年体检都说我肝大,奇怪的是,从到部队后复查开始直到现在,整整50年,从手摸到B超、彩超体检无数次,没有哪一次检查、没有哪一个医生再说过我肝大的。着实令人费解,到底什么原因,我没有研究也不想研究,稀里糊涂过着就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