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雷电夜

千山

<p class="ql-block">风雨雷电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不知是半夜什么时候,吹起了大风。风号叫着,把我们从梦中惊醒。它似乎有巨大的愤怒要喧泄。它对着卧室紧闭的窗户,使劲地掀,拍打,撞击。窗户颤抖不已。这时闪电赶来为它助力。它仿佛是风手里甩出的钢鞭,抽打着夜晚,抽打着我们的屋子,同时,放出令人生畏的光焰与声响。然后雷接踵而来,轰…轰…轰隆隆…天地颤栗,房屋颤栗,卧室里坐在床上的我们,一家三口,也心生颤栗。妻把儿子搂在怀里,紧紧抱着,给予安抚。这时候雨,挟千军万马之势,从天而降,压地而来。满世界全是风声,闪电声,雷声,雨声。这些声音,带着摧毁一切的力量,占领了一切,统治了一切。“轰…”一声巨响,似乎就在床下炸裂开来。屋子在瑟瑟发抖了,坐在床上的我和妻,心里也在瑟瑟发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房子,是农村里最常见的石头房。房屋的墙体,全由石头垒成,屋顶是盖的青瓦。屋子已有几十年了,老旧难修。平时一下点雨,屋子就要漏。常向学校反映,学校也常派人维修。但总是常修常漏,漏漏修修,无休止重复。而今夜,漏雨已顾不上了,整个房屋,似乎就要坍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跳下床,跑到卧室门口,想想堂屋,又想想卧室,如果房子塌了,哪里会是安全之处呢?我迅速判断着,可是,我发现,没有能全身的安全之处。我心里着急起来。卧室的一面,床尾的那头,靠墙放着一张办公桌,我只好让妻子抱着儿子,躲进办公桌下面。妻子带着儿子,蜷缩着身子蹲在办公桌下,焦急地连连问:“你呢?你呢?”我挨着她们,靠着桌,蹲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过了多久,风终于停止了它的愤怒。雷电也撤了,雨也收兵了。夜晚恢复了它原有的样子。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床上,继续睡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起来,打开门,看见学校围墙,被昨夜雷电击垮了一截。我所住房屋,正是依此围墙而建的。垮掉的那截围墙,距离我们的房子只三四十米,且在山坡上,我们的房子就在山坡下。围墙也是用一块一块石头垒砌而成,与房屋用的石料一样。从山坡往下,横七竖八,一路躺满了围墙石。有两块已滚到房子墙脚边,只差几公分就撞上墙了。有一块石头,就横在门口,距门仅一两步之遥。还好,这些石头在快要撞上来的时候,及时刹住了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再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杜甫也怀有了更深刻的感动与崇敬。现在,我早已搬离了那样的老旧房屋。(我已离开那所学校十余年。据悉,学校这样的房屋已拆除,代之而起的是漂亮坚固的楼房。)当然,现时所居,并非广厦,但“风雨不动安如山”。屋外任它风雨万千重,屋内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安全感,让我可以换一种心情,去看窗外风雨并作,雷电交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得天下人,居有所安,无扰风雨,不惊雷电。</p><p class="ql-block">2024.9.4</p> <p class="ql-block">《风雨雷电夜》评析</p><p class="ql-block">魏建明</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而有些瞬间在文学的观照下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风雨雷电夜》聚焦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将一家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挣扎、恐惧以及后续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眼前。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夜晚的记录,更是对生活、对人性、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本文拟对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主题意义和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环境描写绘声绘色</p><p class="ql-block"> 从氛围渲染与审美距离来看,文章开篇就营造了异常紧张的氛围。这从文学理论角度看,是作者氛围渲染手法的精妙运用。根据审美距离理论,作者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拉开了读者与日常舒适环境的距离,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危险和不安的情境中。“风号叫着,把我们从梦中惊醒。它似乎有巨大的愤怒要喧泄”,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创造出一种紧张、压迫的审美体验。同时,“使劲地掀,拍打,撞击”等动词的运用,从行为动作细节描写方面,构建了一个狂风肆虐的动态画面,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恐惧。</p><p class="ql-block"> 比喻与象征意义的娴熟运用。在文章中,闪电“仿佛是风手里甩出的钢鞭,抽打着夜晚”这一比喻,不仅仅是形象的描绘,更蕴含着一种象征意义。从文学象征理论来看,闪电在这里象征着一种突如其来的、具有破坏力的力量,它与风相互配合,对人们的生活空间造成威胁。这种象征手法增强了环境描写的深度和内涵,使读者对风雨夜的恐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通感与感知的巧妙融合。雷声“轰…轰…轰隆隆…”的拟声词运用与通感理论紧密相连。我们知道,通感理论强调的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挪移,在这个描写中,听觉上的雷声通过拟声词的强化,引发了读者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联想。读者仿佛能看到雷声带来的震撼,感受到它对周围环境的冲击,使整个环境描写更加生动立体,丰富了读者的感知体验。</p><p class="ql-block"> 夸张手法的运用与情感张力的合理揭示。在文中,雨“挟千军万马之势”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从文学情感张力的角度分析,夸张能够增强情感的表现力。这种夸张将雨的磅礴气势极度放大,营造出一种铺天盖地、无可阻挡的氛围,使读者的情感随着雨势的描写而紧张起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威力,同时也为下文一家人的困境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心理描写细腻真实</p><p class="ql-block"> 意识流与心理真实可信。“我跳下床,跑到卧室门口,想想堂屋,又想想卧室,如果房子塌了,哪里会是安全之处呢?我迅速判断着,可是,我发现,没有能全身的安全之处”这一心理活动的呈现,符合意识流文学理论。意识流文学理论强调对人物内心思维的自然、无逻辑且不间断的展示,在这里,作者通过对自己在危险情境下慌乱、急切的心理活动的直接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逻辑,展现了人物内心最真实的状态。这种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人物在危机中的焦虑与无助。</p><p class="ql-block"> 情感纽带与人物关系恰当体现。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你呢?你呢?”这一细节体现了夫妻间的深情。从人物关系构建理论来看,这种情感纽带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赖。这种情感的交织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同时也增强了这篇作品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经历与心理成长的深刻揭示。作者在危机过后对杜甫诗句的感悟,反映出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深刻地体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经历对其心理成长的塑造作用。根据文学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作者在经历了风雨夜的危险后,对生活、对安稳的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通过对杜甫诗句的感悟表达出来,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成长与转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主题深刻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充分体现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观照。文章通过描述一家人在风雨夜中的经历,反映出居住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对安稳生活的渴望,深刻地体现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理论。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在这篇文章中,老旧石头房的漏雨、可能坍塌的危险以及学校围墙被击垮等细节,都是社会现实中部分人居住环境恶劣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民生问题。</p><p class="ql-block"> 凸现主题升华与作者的人文关怀。作者发出“愿得天下人,居有所安,无扰风雨,不惊雷电”的美好愿望,将个人的经历升华为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从文学的人文主义理论来看,这种升华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作品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苦难与挣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社会,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大爱和人文精神。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从一个家庭的故事延伸到对天下人居住问题的关注,符合文学作品通过个体命运反映社会群体状况的主题构建模式。</p><p class="ql-block"> 阐明作者的社会批判与理想寄托。文中对居住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尽管这种批判是善意的和细微的。作者通过对自己家庭困境的描述,暗示了社会在保障民生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提示和激励着读者去关注社会问题,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四、结构清晰自然</p><p class="ql-block"> 叙事结构与线性发展。文章整体结构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符合叙事结构线性发展的理论。从风雨夜的来临,到一家人面临房屋危险时的应对,再到第二天早晨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这种按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线性发展的叙事结构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逐步深入到故事中,跟随作者的笔触体验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情节节奏与读者体验。在描述过程中,有紧张的避险情节,也有危机过后的平静与思考,张弛有度,遵循了情节节奏把控的理论。紧张的避险情节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的情绪紧张起来,沉浸在故事的紧张氛围中;而危机过后的平静与思考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缓冲的空间,让读者能够在紧张之后放松心情,同时深入思考故事所传达的意义。这种情节节奏的把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伏笔与呼应。文章中对学校围墙的描写为后文的主题升华埋下了伏笔。围墙被雷电击垮,距离房屋仅三四十米,且有石头滚落至房屋附近,这一细节在情节发展中看似是一个小插曲,但实际上与作者对居住安全的感慨以及对天下人居住环境的祈愿相互呼应。从文学结构理论来看,伏笔与呼应的运用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严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借以增强作品的整体性和逻辑性。</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风雨雷电夜》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的佳作,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与生活的重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