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海盐博物馆(上)

平平安安

<p class="ql-block">  中国海盐博物馆,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今天,我们夫妻俩参观了这一与人们生活切切相关,而又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盐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我们穿越时间遂道,来到了远古时代。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同步,华夏祖先率先将火融入对海洋的开发,揭开了"煮海为盐"的历史,历经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创造,谱写了"晒海成盐"的历史新章。世界上绝大多数盐,都存于海水之中,围绕着它的生产、运销、管理,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惊涛骇浪、动人心弦的咸味往事,支撑着历代王朝的经济命脉。滔滔海浪,锤炼出盐晶洁白无瑕的优良品质;栉风沐雨,磨砺出盐民坚韧不屈的崇高品格。以江苏盐城为代表的广大海盐产区的历史,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印记,在中国沿海崛起了一座座大气磅礴的盐之城。</p> <p class="ql-block">  这是“煮海熬波”雕塑:位于博物馆序厅,是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之一,展示了煮海为盐的始祖——夙沙氏的形象,手持权杖端坐,象征着海盐生产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展厅分多个部分,我们寻着历史轨迹,探秘而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雕塑群,生动展示了晒海成盐的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两淮盐区商垣集坨 </p><p class="ql-block">海盐为古代大宗贸易产物,因其产品的特殊性,其存储方式在历代都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为保证对盐产的管理,往往由官方设仓收盐。清代实行商专卖,顺治十七年(1660),朝廷批准巡盐御史李赞元奏章,命各场设立"公垣",也称"局垣"或"商垣",此场景再现了两淮盐区灶户送盐入垣的情景。灶户们将所煎之盐通过水路或陆路运至商垣,经报数、过秤、登记、捆包、验收等手续后进垣入坨。到清嘉庆年间,这样的储盐商垣仅两淮地区通州分司就发展到89所。到了清末,产盐储存方式以圩为单位建康分散堆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淮南盐行盐程序</p><p class="ql-block">清代淮盐是朝廷盐利最重要的来源,因而其行盐的规例比于全国其它产区也是最为复杂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每纲形成固定程式,有纳纸殊、滚总、开征、请单、捆重、过坝、塔报结报、放引、过桥、呈纲造马、所掣、解捆、纳加斤、临江</p><p class="ql-block">大掣十四道手续。商人行盐有"八开"之目:开征、开请、开重、开坝、开桥、开所、开捆、开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汉武帝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刘晏雕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人,唐理财家。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刘晏被任命为"度支转运盐铁从事使",负责管理国家铸钱、盐铁、转运、常平等项工作。他对食盐专卖进行了改革,创行就场征税的专卖制度,创建缉私机构十三巡院,完善于监四场等专卖组织,建立产销、管理为一体的系列化组织,为朝廷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这一制度随后从海盐区推行到全国,其影响波及整个中国古代盐业经济制度史。</p> <p class="ql-block">  未完,请看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