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署

乐弈

<p class="ql-block">  霍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山西省中南部,</span>山西省辖县级市,由临汾市代管。霍州因东依霍山而得名,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八弟叔处于霍地,建立了霍国。‌‌</p> <p class="ql-block">  霍州署位于霍州市东大街,始建于唐代。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要为南北向中轴线部分,东西辅线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span>这是中轴线南端的古霍名郡坊。↓</p> <p class="ql-block">  霍州署是国内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霍州署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共称为“中古代四大官衙”,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衙体系。这是谯楼,指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楼。↓</p> <p class="ql-block">  州署衙门的第二重正门通称仪门,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平常人员出入走东侧的“人门”,人犯或死囚则走西侧的“鬼门”。↓</p> <p class="ql-block">  戒石坊,仪门北十米甬道中的木牌坊,楣书“天下为公”。两侧石碑刻“公生明,廉生威”,这则《官箴》最早出自明代霍州学正曹端之口。↓</p> <p class="ql-block">  戒石坊背面楣书“清慎勤”。两块石碑背面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用以告诫官吏,永铭不忘。↓</p> <p class="ql-block">  人门的东侧是缮状房,门上楹联为: “有甚屈情,可到此处分诉;无大冤枉,莫来这里轻言”。古人识字率较低,代书诉状成为一种职业,这是为百姓诉讼代写诉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一字进公门九牛拉不出”是一句俗语,意思是事情一旦进入官方程序,就变得非常复杂和难以解决。‌ ↓</p> <p class="ql-block">  霍叔碑亭,天下霍姓出霍州的一个实物佐证。周武王伐纣灭商后,霍叔处被封到霍州,后世子孙遂以霍为姓。霍叔处被尊为霍氏之始祖,此碑亭即为纪念他所建。↓</p> <p class="ql-block">  亲民堂,也是元代大堂。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p> <p class="ql-block">  大堂结构布局严谨,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誉其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p> <p class="ql-block">‌ 署衙大堂是古代官府的主要办公场所,在此处理政务、审理案件和举行重要仪式。↓</p> <p class="ql-block">  亲民堂东侧是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内用蜡像还原清代时的议事场景。↓</p> <p class="ql-block">  亲民堂西侧为刑厅。↓</p> <p class="ql-block">‌ 清代衙署中的刑厅主要负责处理刑事案件和司法审判工作。‌现布置为知州要事定制展。↓</p> <p class="ql-block">  霍州署大堂后槽额枋正中,有一根长约2米,直径约0.3米的茹茹木。茹茹木系灌木,一般不能成材。这是为了告诫官吏,含辛茹苦,励精图治,被当作大堂的“镇堂之宝”。↓</p> <p class="ql-block">  亲民堂之后通过这道门进入第二重院落。↓</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二门西侧是签押房,清代衙门处理文书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签押房内南侧放一床名为六柱百龙床,床上木架共有六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雕有飞龙,该床周身共雕有100条龙,而有此名。据说此床为清代皇室王爷才可享用。↓</p> <p class="ql-block">  此件家俱名为黑紫檀多宝阁,是慈禧太后西逃路过霍州时,当时的知州李崇洸从民间搜罗献给慈禧的。↓</p> <p class="ql-block">  签押房内北侧为慈禧和光绪皇帝的蜡像。↓</p> <p class="ql-block">  二门内东侧是客座,释义为招待客人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  客坐屋内为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西巡宿州署的蜡像。↓</p> <p class="ql-block">  二堂院内牌坊,正面书“尚贤”,背面书“睦里”。↓</p> <p class="ql-block">  鉴心堂,即二堂,面阔、进深各五间。↓</p> <p class="ql-block">  鉴心堂是知州对一些大案、要案预审的地方,或者是审理一些涉及机密、隐私等不宜公开案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穿过二堂,东西两侧分别是鸣琴轩和典册房。↓</p> <p class="ql-block">  鸣琴轩也叫师爷房,是师爷居住的地方。之所以叫“鸣琴轩”,是因为古代崇尚礼乐之治,知州治理州民常被喻作“抚琴”,而师爷是在帮助知州“抚琴”。↓</p> <p class="ql-block">  师爷之名肇始于明代中晚期,兴盛于清朝。地方官署中主管官吏聘请处理刑名、钱谷、文书等事务的无官职佐理人员。师爷无官衔,与主人属雇佣关系。↓</p> <p class="ql-block">  典册是保管各种文件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机要室,档案室。↓</p> <p class="ql-block">  第三重院落是内宅,是知州和他的家人以及师爷休息、看书、住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东厢房为“公子房”,是知州的儿子平常学习和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西厢房为“小姐房”,是知州的女子平常学习和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正房为“宵旺堂”是知州和夫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正堂中间为客厅。↓</p> <p class="ql-block">  正堂西边为书房。↓</p> <p class="ql-block">  正堂东边为卧房。↓</p> <p class="ql-block">  锦汇轩,位于内宅东侧的院内,是州官商量州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这是签押房之后通往西侧院落的门。↓</p> <p class="ql-block">  西院最南端为礼宾馆。礼宾馆是霍州署专门接待上级官员与宾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在此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礼宾馆之北为西书房,为州衙存放典籍及学习的场所,在古代这是州署官员们集中学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行路过程中留住于此,现辟为慈禧太后西行展馆。</p> <p class="ql-block">  慈禧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  西书房之北为陈公祠,是纪念清代知州陈钧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陈钧为贵州遵义人,进士。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湖北江夏县知县升任霍州知州。↓</p> <p class="ql-block">  西院最北端为马王庙。↓</p> <p class="ql-block">  霍邑之战中,秦王李世民所乘之马刨地为泉,使兵马为水所困之忧得解。唐太宗认为白马刨地为泉是马王爷在暗中相助,故敕命霍州署修建马王庙,以感念马王爷济水之恩。↓</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客座东侧院落的门,里面现辟为廉政展览。↓</p> <p class="ql-block">  “天理国法人情”是句谚语,意思是在司法裁决中,既要遵循天理,又要符合国家法律,同时还要考虑人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