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故事

乡恋

<p class="ql-block">十一月二十八日晚间新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召开。此则新闻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在流通环节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供销社,一个十分熟悉又亲切的名称,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说离我村八里之遥有一个很大的营子叫北岗台,联社就在大营子里。小孩子们跟着大人叫供销社为联社。联社究竟多大啥样?我没见过,许多同龄的孩子也没见过。只知道它是人们买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十二岁那年,妈让我去联社卖药材,我乐坏了。终于有机会去见识一下联社的真面貌了。</p><p class="ql-block">星期天和几个同学约好结伴同行,我挎着一筐扒了皮的干芝母,高高兴兴地奔向联社。八里路并不算远,前四里道路比较平坦,从前岗台村穿过。后四里山路崎岖,需翻过四个山梁。小孩子不知累,边走边玩,连蹦带跳地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联社的收购站卖药材,干芝母一元一斤,共卖5.7元。美滋滋的仿佛捡个大元宝,小心翼翼的把钱揣进兜里。拉着同学的手进了商店,一下子被货架和柜台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惊呆了。东瞅瞅西望望,有专卖布匹棉花和针头线脑的;有卖副食和烟酒茶糖的;有卖儿童玩具和小人书的。一排排的货架和一个个柜台看得我眼花缭乱,一切都感到那么新奇。</p><p class="ql-block">联社的三尺柜台,仿佛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啥有啥。那时候,联社就是大人孩子们的购物天堂。</p><p class="ql-block">我从兜里摸出几角钱买了10块水果糖,又买了两本小人书和几支带橡皮的铅笔。</p> <p class="ql-block">从小比较闯荡的我就愿意跑腿打杂,每次带着妈妈的嘱托去供销社,回来交差时把钱算得清清楚楚,该买的东西一样不落。妈看我干啥挺地道的,也就放心地让我去赶集上店了。妈说,“有牛的使牛,没牛的使犊”。我领会了妈的意思,更加喜欢跑里跑外,听从妈的支使。</p><p class="ql-block">有时背上口袋或挎着筐去卖药材或鸡蛋,妈都把口袋嘴扎紧,怕鸡蛋相互碰撞,总是在筐里铺上谷糠。我也像个小大人似的,每次都乘兴而去,满意而归。有时怀揣一两元钱也去跑一趟联社,家里缺啥少啥自告奋勇,来回16里地根本不当回事。</p><p class="ql-block">每年腊月是供销社销售的旺季,来自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们不管钱多少,都要置办点年货准备过年。那时家家的生活都很拮据,我曾和同伴们提拉着空瓶子,去打点酱油或醋什么的,剩下的余钱买点好吃的。半道上偷偷喝上半口醋酸得直咧嘴,啃几口冻梨蛋儿冰得打寒颤,含一块糖球舌尖上甜蜜好半天。酸甜入口解解馋,这才是小孩子们愿跑供销社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腊月,我去供销社卖猪鬃猪毛,可收购员按次等收购,只付我6块多钱。我嫌卖得少,毫不犹豫地又把猪毛背了回来。过了几天跟亲戚的车去白音布统供销社卖猪毛,多卖了2块多钱,乐不可支。用卖猪毛钱给自己和小妹扯上十尺花布,给哥买一挂小鞭炮。又给妈买两个缵落和一双袜子,剩下的钱回家如数交给老妈。</p><p class="ql-block">长大后,去供销社的次数越来越多,才发现北岗台村是人民公社所在地,公社大院的西边有一条通往南北的公路,路西有一个宽阔敞亮的大院子,院内有两排十几间尖脊房。前排两个门市部位于正中间,分别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农具门市。左面是主任和会计的办公室,右面是收购站。后排是库房、职工宿舍和食堂。大院内每天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有买货的也有卖废品的,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粉刷的外墙上用红漆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醒目的大字,这是供销社的主要标志。两个大社分别座落在公路的东西两侧。</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以前的供销社只有三四个男性售货员。曾记得有一位身高眼睛大的中年男士姓赵,一表人才,外号赵大个子。还有一个姓柴的,和姓赵的年龄相仿,身材稍矮,人们习惯地叫他小柴。那时的售货员是非常吃香的,一些凭票购物的紧俏商品往往供不应求,而售货员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还可以帮助亲朋好友走走后门。他们大概就是第一代的供销人吧!</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供销社录用一名姓蔡的女售货员。她初中文化。政治面貌党员。年近30而未婚,身材高挑,举止文雅端庄。性格比较内向腼腆,认识的人背后都叫她蔡大姑娘。她业务娴熟,打一手好算盘,因身份之变,参加工作不久便和教初中的外地大学生喜结连理。</p><p class="ql-block">后来又分配两名女的来岗台供销社,其中一名叫汪雅芳的姑娘特招人待见。家住城镇市民出身,长得亭亭玉立,眉清目秀笑靥如花,两条齐耳的麻花辫乌黑油亮。人美又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那可是非常有面子啊!</p> <p class="ql-block">72年,我村成立了代销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代销店不仅代销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并代购农副产品和废旧的物资。凡是供销社有的,代销店也一应俱全。本村黄佐臣和王江担任代销员。代销店给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再也不用去八里之外买农具和生活必需品了,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去供销社排队卖麻黄草了。</p><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后,我调到岗台中学,中学和卫生院、供销社并称社直机关,机关工作人员由于经常接触,彼此之间混得很熟,有的还成了朋友。在供销社,我又认识了几位男性售货员,他们也很实在友好,商店里有什么便宜货或短缺物资都能及时告诉我们。我的笫一辆“白山”牌自行车和“海鸥”牌女式夜光表都是供销朋友们帮助买的。</p><p class="ql-block">79年,我已结婚成家,不得不调到天山口中学工作。居家过日子离不开吃喝穿戴,经常光顾供销社,又结识了新的售货员。天山口供销社美观大气,职工也多,其中女性占比高。几位和我同龄的女售货员穿戴讲究打扮入时,她们服务态度好,业务能力强,视顾客为上帝,深受百姓好评。</p> <p class="ql-block">我的同事高老师的老公是天山口供销社的采购员。她家最先拥有四大件一一彩电、双缸洗衣机、落地电风扇、对卡收录机,把我们几个女同事羡慕的不得了。当年的供销人个个神气十足,“穿毛料戴手表,骑车上班来回跑”,而教书匠中的单职工“一无车二无表,上班下班靠双脚”,难兔产生心理落差。</p><p class="ql-block">在天山口中学六年,先后调进调出的女同事7人,在择偶标准上,有3人选择了供销人,有4人嫁了同行。看家庭的小日子,站讲台的不如站柜台的。站柜台的优势,福利待遇加奖金明显高于工资收入。当年站讲台的曾自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售货员的身价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高啊!</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铁饭碗也不例外。80年代中期,我们同是教师夫妇的四对中,有两名男教师改行从政。而90年代末,我们引以为傲的女同事荣升副旗长。而令人艳羡的香饽饽供销系统职工却纷纷下岗。当然也不乏有头脑有胆识的供销人摇身一变,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精英。</p><p class="ql-block">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今老供销社早已退出江湖。回想那段属于供销社的记忆,仿佛一幕幕电影浮现在眼前,那个年代的故事,既包含着人们童年生活的纯真无邪,也揭示了农村生活的苦辣酸甜,更见证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