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火山文化》(2024.1)发表《大同人印象中的供销社》

原创/老大同忆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云州今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同人印象中的供销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刘印军</span></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对于90后、00后来说或许并不熟悉,但是对60后,尤其是出生在六十年代之前的人来说,这可是我们那个年代生活的最深切回忆之一。粮票、油票、肉票、布票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物证。</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网络上一下子让供销社“火”了起来,把老大同带回了建国初期的那个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 有据可查,大同是较早成立供销合作社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同和平解放是在1949年5月,当时就接收了原国民党西北供销处,并利用本地物质供应站的基础条件,随即组建成立了大同市供销合作社。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起到了非常大解决民生困境的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曾回忆,那时,街面上字号和小贩因常时间出不了城,组织货源成了大难题,虽然上边号召商贩快速开门营业,但货品种类极少,有些基本生活用品都难觅踪迹,愁坏了店家,也困住了市民!记得母亲当年用的坑席坏了,想买张新的,到处都找不到卖的地方,请人画油布又不舍得,太贵!她说后来从政府刚办的供销社买到了,还挺便宜的。在母亲的记忆中,当时供销社出售的物品和食品都比较“土”,城里人买的较少,开始时生意冷清,县城的人光顾的比较多,许多东西城里人还不常见到,只是偶尔在街头巷尾的小贩手中有。</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称,那年12月,大同市供销合作社与大同县生产推进社合并,统称为雁北专区供销合作社。大同成为较早有了供销体制的城市。这样,当地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的手工制作也成了供销社销售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乡下人制作的草编受到了城里人的喜爱,草帽、草席、草垫、草筐、锅席盖等;那些巧手玩意儿一下子吸引众多家庭妇女和身边拉着的孩子们,拨浪鼓、急毛猴、拉花、绢花、果络子等,让孩子们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大人们还在供销社里找到了搅腌菜缸用的高梁杆子,糊抑层(顶棚)用的粗麻纸和孝帽孝鞋上用的麻丝团。母亲有件大衣丢了一颗桃疙瘩扣子,后来也在一家供销社土产门市部见到了!当年孩子们爱吃的酸枣面,只有供销社的门店有售的,好吃极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的时候,钟楼西南角有家五层楼的供销社门店(市供销社钟楼批发零售店只占两层),和母亲去过一两次,好像是买过一次家用铲子,还有一次给我买了包酸枣面。那会儿人挺多的,母亲不让我往里面挤,站在柜台边等她排上去买,记忆深的是我的脚被人踩着了,疼的哭了。母亲把酸枣面拿到我面前时我又开心的笑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曾说:“那时候物资紧缺,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一年发一次,大家凭票买东西,买完就没有了。不过像玩具类、小食类、土产品类都是农业合作社生产,这些供应充足的东西,购买不需要票。”于是供销社的门店就一有新货挤破了头。</p><p class="ql-block"> 因供销社市场繁荣,在大同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那个时代的历史盛况:</p><p class="ql-block"> 1951年2月,大同市供销合作社从雁北专区供销社分出,又把大同县两个农村社划归大同市代销合作社管理,有23个单位。</p><p class="ql-block"> 1952年调整为14个基层社:职工消费社9个、农村供销社2个、市民消费社3个。</p><p class="ql-block"> 1953年供销社工作重点开始向农村转移。</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同市供销社与大同市商业局合并,对外保留了供销社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1961年市供销社从商业局分出。</p><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大同市供销社撤销。这个时期的业务交市革委会业务组,1972年又恢复供销社。</p><p class="ql-block"> 到了1978年,有基层社26个,分店78个、代购代销店221个,职工929人。</p><p class="ql-block"> 1983年,基层社进行体制改革,新入股社员3万多户,股金达60多万元。</p> <p class="ql-block">   1984年7月成立了大同市农、副土特产品贸易中心,1985年成立工业品经理部、钟楼批发店和副食果品、土产日杂、供销三个经理部。</p><p class="ql-block"> 1993年雁同合并后,全市供销社系统拥有独立核算单位343个,实现销售6.19亿元。</p><p class="ql-block"> 在2000年以后,大同市供销社从改造基层供销社入手,着力扭亏增盈、增强为农服务,到2001年,企业开始止损。次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润81.1万元。</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的日子里,市供销社一直在盈利中,2013年,全系统销售完成25.44亿元……</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一个朋友搞科普惠农工作,把当地农村的供销社列入会员单位,为农民提供先用后付款的种子、化肥等服务,这是我之前最近一次听到了“供销社”这三个字。</p><p class="ql-block"> 老大同曾经看到的市土产公司、市农产品公司、市果品公司、市供销招待所、市物资回收公司、市日用品公司、市永泰百货大楼、市副食品公司、市瓜果水产蔬菜肉食批发公司以及市冷藏储运公司等37个企业都是大同市供销合作社旗下的企业。</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前一站,人事档案就是在大同市果品公司,也算是与供销社有一点缘了!其实供销社就在大同人的身边,它曾为我们大多数人服务过或还在为我们服务着,不能忘记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简介:刘印军,男,大同市人,曾任大同市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大同民俗集成》副主编、《大同科技报·青少年版》编辑、大同日报社教育周刊《小学生》《教育周刊新闻版》编辑。)</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sspnfbn" target="_blank">169.《火山文化》(2023年第2期)发表《童年的四季》</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