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 style="font-size:20px;">双峰县政府大楼前蔡和森塑像。</i></h3> <h3><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韶山眺望</i><i style="font-size:22px;">韶山冲,想念领袖毛泽东,双峰县里访名居,志士先贤盖天功。</i></h3><h3><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月2号自韶山市奔邵阳市下辖的邵东县,导航指引到县道上,结果全是盘山路,路绕山转,弯多坡陡,时常需要下来推行,一上午行进了五十多公里,远远低于平均路程。中午到达娄底市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1, 51, 51);">双峰县城,下午才算导回到正确路上,天黑前到达邵东县城里住下,骑行近142公里,疲劳的一天。双峰县是我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的故乡,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的故乡。县城不大,整洁漂亮,政府楼前有蔡和森半身塑像,对面是曾国藩</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场,广场四周立有曾国藩治国平天下名言石碑。 </span></h3> <h1>双峰县曾<i></i>国藩广场。</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和森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10月,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双峰县城复兴街建有蔡和森纪念馆,展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正门上方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馆额。馆前为蔡和森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9米高的纪念碑,碑文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顶层为蔡和森同志立身塑像。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国藩故居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平村,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出生于1811年11月26日,是湖南长沙府湘乡人(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通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为朝廷重臣,并在军事上屡建奇功,被封为毅勇侯。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不仅是曾国藩的出生地,也是他家族的重要历史遗迹。富厚堂不仅展示了曾国藩的生平事迹,还体现了其治家之道和人生哲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span></h1> <h1>曾国藩广场小憩。</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湘军创始人的曾国藩曾说自己是衡阳人,衡阳在曾国藩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衡阳自古以来就是湘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曾是多个朝代的治所和军事重地。这种历史背景为曾国藩在衡阳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支持。曾国藩在这里创建了湘军水师和陆师。在这里,他发明了坚利的炮船,这支湘军从衡阳石鼓嘴入湘江,历经十年奋战,逆转时局,挽救了清廷,开启了湘军时代,并最终促成“同治中兴”。</span></h1> <h1>曾国藩广场双塔是双峰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邵阳市是湖南省内排名第五的地级市,车牌湘E,古称宝庆,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即有先民繁衍生息,西汉初置县,历经昭陵、邵陵、邵阳、敏州、邵州、宝庆,最后定名为邵阳。清代,宝庆府城资江绕郭,邵水穿城,环城墙炮台林立,加之山环水复,攻之不易,留下“铁打的宝庆”美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邵阳市三分之二为丘陵、山地,所以在这一带骑行爬坡多,路难行但风景美好,大饱眼福。传统名菜猪血丸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国地域辽阔,口味迥异,任何饮食习惯都与地域、物产、气候等等有关。我们知道湖南人喜欢吃辣,甚至无辣不欢,传说毛主席曾开玩笑:“人人都吃辣椒,人人都革命。”辣,作为一种独特的味觉体验,在湖南、贵州、四川三地尤为盛行,且各有千秋,传说贺龙元帅说过“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地虽相隔千里,却因“辣”这一共同的味觉符号而紧密相连。湖南的香辣、贵州的酸辣、四川的麻辣,各自演绎着不同的辣之韵,共同构成了中国辣文化的丰富图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南空当兵时接触过三个湖南籍干部,实录,绝无不敬。巢县部队医院住院期间,结识了一个同室病友,同团不同中队的湖南籍机械师(排级),相处很好。他介绍我给他的老乡,我们中队我的业务线主任(连级),夸大其词地说,这小子学生兵,篮球打得很好。那时部队中队间经常搞篮球比赛,我们中队急需人手,主任看我高高的个子,满脸笑容,哇啦哇啦湖南话我一句没听懂,就是觉得他很高兴,满心以为来个主力。不想大病初愈的我,尚处恢复期一步三晃阶段,路走多了还扶电线杆呢,上场即被撞的东倒西歪,别说赢球,球都碰不到,气的主任从此一副冷脸待我。</span></h1> <h1> 我出院时已是新兵教导队培训结束,部队从南京转场至安徽安庆市,我比同期晚了半年。当我归队时,我的铺位上堆满了服装装备,空军地勤兵另配有冬夏工作服等。没等我细看清点,带我的湖南籍军械师(排级),提出用他的旧装备换我新的,称一年后就又可交旧发新。刚到中队,情况不熟,人员不熟,又不想得罪老兵,只好任由他甩我一堆破烂衣物。地勤是技术兵种,新兵需要有业务师带着工作至独立。部队里有地域观念,东北兵都算老乡自然亲,不久同寝室的一个黑龙江籍老兵哥说,你干嘛换给他,年底他就复员了。老兵占新兵便宜,算是那时部队里的一个潜规则。</h1><h1> 七十年代末南方部队,战士每人冬夏共有五套军装,1979年初我只得到两套、还没发全就提前复员了,兵营两年游,此生唯一一次算占了国家的便宜。</h1><h1> 明天向永州市进发。</h1>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四平名记杨超十赞</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杨超十一赞</i></p> <h1>韶山市至邵东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