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美篇号:20325267</h1> <h1>奋斗百年 启航未来 近现代的呼伦贝尔</h1><h1>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给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为祖国和民族的彻底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h1> <h1> 在中俄边界呼伦贝尔段,沙俄用蚕食的办法,侵占我国领土,利用外交手段攫取设立领事馆、减税免税和修筑中东铁路等特权。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对外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饱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和斗争从未停止过。</h1> <h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时局图</h1> <h1>俄式镀银汤罐(近代)</h1> <h1>1900年,沙俄入侵呼伦贝尔,沿边卡伦悉数被毁。1905年后,呼伦贝尔副都统苏那穆策麟、宋小濂以及珠尔干河总卡官赵春芳先后采取整顿卡伦,加强边备;振兴实业,招民实塞;重立界碑,杜绝纠纷等措施,呼伦贝尔边防得以稳固。</h1> <h1>“以呼伦贝尔道宋小濂署黑龙江民政使”奏折</h1><h1> (复制品 近代)</h1> <h1>踏查边境</h1> <h1> 1907年,宋小濂任呼伦贝尔副都统。次年,他率部下踏查边境,在边境要地重设卡伦,前后历时6个月,行程1500余里,后将踏查所得编纂为《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为日后呼伦贝尔地区的屯垦实边、巩固边防提供了详实记录和明确依据。</h1> <h1>《呼伦贝尔边务调察报告书》(复制品 近代)</h1> <h1>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呼伦贝尔地区各族人民仍没有摆脱被压迫的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h1> <h1>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革命的火种开始在呼伦贝尔萌生,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到这一地区后,共同的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呼伦贝尔地区各族人民走到一起,为祖国和民族的彻底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h1> <h1> 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30年代中期,为传播革命思想,便于双方人员与信息交流,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在中苏边境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多处秘密联络站和交通站。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为护送革命者,传递革命文件和情报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h1> <h1> 1928年在地下交通站的帮助下,七十余名代表从满洲里安全出境,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顺利召开。</h1> <h1> 日本侵略者为实现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扶持傀儡政权“满洲国”,实行极为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在政治上组建庞大的军警宪特组织;在经济上疯狂掠夺经济资源;在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制造民族矛盾;在军事上修建海拉尔、乌奴耳等要塞。</h1> <h1>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立即在东北地区开展地下抗日斗争。在呼伦贝尔地区,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救国会,发展党员,为抗日武装力量提供帮助;共产国际派遣人员建立地下情报网,秘密开展革命活动。</h1> <h1>诺门罕战争<p> 1939年5月4日,日本关东军不宣而战,在呼伦贝尔诺门罕地区挑起战争。苏蒙联军与日伪军在不足600平方公里的山丘地带,展开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化战争。战争历时135天,最终以日军大败,伤亡54000人告终。</p></h1> <h1> 1939年12月至1942年秋,东北抗日联军西北远征军及第三路军第三、第九支队,冒着敌人的炮火,进行了三次西征呼伦贝尔的壮举,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抗联指战员和呼伦贝尔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体现了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h1> <h1> 1940年9月,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在支队长王明贵、政委高禹民的指挥下第二次进入呼伦贝尔。10月,三支队在阿荣旗击毙了日军一名少将。11月,在鸡冠山马家沟战斗中,高禹民等8名指战员牺牲,王明贵率部与日军周旋,部队在极为不利的地形中与日军多次交战,最终退入前苏联境内。</h1> <h1>血战鸡冠山</h1><h1> 1940年11月末,三支队在鸡冠山王兆富屯遭日伪军围攻。王明贵、王钧、高禹民分兵三路突围,高禹民冲出屯子后,在鸡冠山马家沟口又遭大批敌人堵截,他率机枪班占据有利地形,掩护其他战士突围。激战中高禹民等7名同志血染疆场,高禹民牺牲时年仅25岁。三支队参谋长王钧同志事后回忆,高禹民等同志牺牲之地,“见大青石上血迹斑斑,遍布子弹击中的白点。石下的地面上,光子弹壳就铺了一层”,可见战斗之惨烈。</h1> <h1> 1941年7月,王明贵、陈雷率三支队再次进入呼伦贝尔,在阿荣旗北部和莫力达瓦旗格尼河两岸活动。9月,九支队在政委郭铁坚带领下进入呼伦贝尔地区,下旬,九支队在郭尼屯遭遇敌人,激战中,政委郭铁坚、参模长曹玉奎等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指导员孙志远带领十几人突围进入阿荣旗坚持斗争。1942年,两支队伍先后撤往前苏联。</h1> <h1> 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期间,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切拥护和鼎力支持,留下了很多感人的事迹。</h1> <h1>《大公报》关于日本投降的报道</h1> <h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进入呼伦贝尔地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团结群众,使呼伦贝尔地区统一于内蒙古自治政府的领导,呼伦贝尔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h1> <h1>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纳文慕仁盟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于次年1月改称呼伦贝尔盟,亦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h1> <h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呼伦贝尔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谱写了壮丽乐章。呼伦贝尔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沧桑巨变。</h1> <h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呼伦贝尔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率领各族人民全力开展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开展民主建政工作。至1952年底,呼伦贝尔地区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为“一五”计划建设奠定了基础。</h1> <h1> 在完成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呼伦贝尔党委、政府遵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方针和“一五”计划要求,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发和建设大兴安岭林区,发展地方工业、林业、交通业和社会各项事业,改变了呼伦贝尔地区经济文化落后面貌。</h1> <h1>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呼伦贝尔及所辖各旗市先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人民政协机构。1952年、1958年分别成立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并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民族乡(苏木),为进一步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h1> <h1> 三年困难时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数千孤儿,因为粮食不足,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内蒙古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收养了3000多名孤儿。来到呼伦贝尔的300多个孩子,在草原母亲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h1> <h1>草原母亲</h1> <h1>确保千里边防线<p> 呼伦贝尔边防部队坚持党建引领队建,深化边防管理创新,加强与外事、旅游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实施军警民联编联管联建联防联战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打好“三加一攻坚战”,维护了全市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p></h1> <h1> 呼伦贝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守护美好家园。</h1> <h1> 纵观呼伦贝尔近200年的近现代历史,走过了一条从落后屈辱、任人宰割到奋起抗争、争取解放的抗争之路,也走过了一条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之路。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启新征程,牢固竖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把呼伦贝尔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条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h1> <h1>2024年8月17日参观拍摄</h1><div><br></div><h1><i>拍摄、编辑、制作:银杏叶</i></h1><div><br></div><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