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丁到无冕之王—李文藻文集(34)

葛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团二机连另一位战士王立昕的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立昕1968年从葫芦岛入伍,1971年复员入锦西练油厂当了三年工人,1974年报考石油学院学习采暖通风专业。回厂后从事宣传工作,办企业报成为总编。从1984年开始介入广播电影电视工作,1989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今传媒大学),影视戏剧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受聘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任新闻中心记者。期间,曾任《东方时空》、《经济半小时》等栏目编导,3,15晚会暗访记者..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获奖多多。退休后,仍为多家协会会员,传媒大学分校客座教授,继续从事影视专业教学科研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立昕的人生经历再次证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前程未必非军旅。留在部队献身军队建设,可以大有作为,但部队成员的流动性决定了,留在军队终生为国防事业做贡献的毕竟是少数。回地方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更广阔天地,同样可以成才创业有所作为。,只要是有志之人,无论在那干什么,都能闪闪发光,前程似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功成岂止唯仕途。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多维多层的,不能只看当没当官,当多大官。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只要在自已所从事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就是成功者。从政的造福百姓,经商的富甲一方,创业的成为行家里手,务农的自享田园….象王立昕这样习武从文,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就是最好的例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业就何须论早晚。人各有不同,有的少年早成,有的大器晚成。记得大裁军前,军队干部中出现了“晚走不如早走“的议论,并举例说一个团长转业地方后,到分配的单位报到时,接待他的顶头上司,竞是当年他部下的一个兵。当时我在济南军区宣传部,参加了多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对此进行专题调研。从稳定部队的角度考虑,调查的结论当然不会是早走好,但从实际出发,情况各有不同,需做具体分析。早走有年龄优势,既便是从头做起也来得及;晚走有职务优势,可以拾阶而进。总之还是那句话,大熔炉出来的好钢,早晚都可堪大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锚定目标,以坚轫为桨,终可掌握命运之舟。王立昕学生时期就对影视着迷,后投笔从戎,转而务工,又两次考学,终于晋身央视,入新闻影视专业,成就了一番事业,实现了儿时的宏愿,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我们团虽然不在了,但血脉有延续,精神有传承。具我所知,咱们团还有许多战友,到地方后都是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我愿为这些同志,也做个小传。</b></p><p class="ql-block"><b>(2024年10月31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李文藻:生于1942年12月。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62年8月入伍,曾任原138师414团宣传股股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处长;137师副政委;泰安军分区副政委。1988年9月获授大校军衔。1992年转业,任天津日报社副社长;1999年调任《今晚报社》副社长,2003年10月退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