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两天遇到挑战,提醒自己,不能以“相”作为君子谋道的标准,即不能以事物的表象去做判断和定义,由此想对“道不同,不相为谋”做一个自己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百度百科标注的意思是:比喻志趣不同的人无法共事。忍不住做个纠正。这句话应该读成:子曰“道,不同,不相(四声)为谋”,如果读错了,理解自然也错了。孔子主张的是“君子不器,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如果是“不相(一声)为谋”其实就变成了孔子说的“同而不合”里的小人。</p> <p class="ql-block"> “道不同”其实都只是个人的认知、评判、定义和喜好,这种以相(四声)为谋的逻辑,是在搞小圈子,排除异己,此道非彼道也。还原本意,这句话的核心字“道”,就是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圣人之道。同字引申为“汇合、聚在一起”的意思。后面的“不相(四声)”,是用眼去观察树木,就是通过观察和查看来进行判断,指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外在的形貌,所以“不相”就是不以观察事物外在的形貌而加以判断,也就是不通过表面的现象而作出判断。</p><p class="ql-block"> “不相”是孔子主张的君子谋道的基本原则之一,为谋的“为”包含奴役和驱使的意思,即在被人控制的状态下去劳作,在这里引申为设置建立的意思,“为谋”就是“以之为谋”,“不相为谋”就是以不相为谋,就是说这个“谋”建立在“不相”的原则之下。“谋”提到的道就是“圣人之道”,这么理解既通透符合孔子的思想主张,同时又能完全的契合古字象形字的本。</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说说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就要明白整本书的思想结构。儒家思想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和而不同”,孔子讲圣人之道,以不同作为基础,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表达的就是这个观点,圣人之道最终目标“天下大同”就是“大而不同”,主旨在大,是可以接受任何相(四声)的存在为前提,大千世界本就是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而是不同而大同。</p><p class="ql-block"> 因此根据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四声)为谋”,这里的道是主语,后面的不同是道的宾语,是用来形容道的,在后面的“不相为谋”和前面的“道不同”之间,存在了一种递进和转折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子曰:“道,不同,不相(四声)为谋”,孔子说我们所行的圣人之道是和而不同的,作为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我们要在接受世间万象,接受不同的基础上去努力实现天下大同。但是在我们行圣人之道,也就是谋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记住万万不能着相,就是不能以事物的表象去判断和定义,不能以“相”作为君子谋道的标准和准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