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文旅之行

泰可

在晋南这片土地上,隐匿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丁村。丁村周边环境优越、资源丰沛,早在十万年前即有人类活动。这里不仅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目光。 丁村,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汾水古驿村寨、老街深巷宅院、家风族训共同构成了北方地区汉文化的活化石。丁村不但因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蜚声中外,而且以其古色古香独具特色的明清民居建筑艺术闻名遐迩。1989年这里建立了丁村文化陈列馆,开辟了一处向中外人士宣传祖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窗口,成为供人游览参观、科学考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丁村村南发掘出的“丁村遗址”,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的空缺;丁村民宅恢宏完整、数量众多、分布集中,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珍贵标本。“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是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是山西省首批100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2024年11月29日下午,我随丽华携程旅游团来到了丁村,首先,我们参观了丁村文化陈列馆。 ‌丁村文化陈列馆‌中展示了丁村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以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系统地展示了古人类生活的更新世时期的气候、地层、动植物变迁及演变发展的过程‌。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走进第一展院,这里北房大厅展示了丁村人化石陈列,以及丁村遗址发现与发掘的过程。展厅中央安放着裴文中的塑像。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华,河北丰南人,是中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从事旧石器考古、第四纪地质和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裴文中于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第一个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科学家‌。裴文中在学术上的贡献不仅限于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他还主持了山顶洞人遗址的发掘,获得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53年丁村遗址发现后,裴文中科学家在这里做过大量的考古工作。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汾河挖沙过程中发现了丁村遗址,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断发掘,发现3枚人牙化石,臼齿2枚,门牙一枚,是个约12、13岁的少年。千万不要小看了这3枚牙齿,当时它们轰动全球,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都对这里刮目相看。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之间的人类遗存。建国前,我国原始社的代表地点,早期仅北京猿人及文化为代表,晚期也只有山顶洞人和萨拉鸟苏、水洞沟遗址,至于中期还是一个空白。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这一阶段环节,因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二展院里主要展示了考古学家探索发掘的动物化石、石制品、碳屑、红烧土块,形成年代约为20万年至30万年前。 丁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正好弥补了这23万年到1.3万年间的中国古人类断代窗。 丁村遗址是一处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中期的典型代表。 远古的动物化石,一头大象重达十吨,从这些化石就可以看出远古动物是多么的庞大,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巨型的化石,难以想象它们会有如此之大。 这里有明清民宅院落30多座,房舍500多间,各院落建筑布列、造型雕刻不同,风格独特,保留了完整的古村落形制和晋南文化民俗特点,是我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 漫步在丁村的大街小巷里,古老的房屋、弯弯的小巷、手艺人制作的精美木雕等,都让我着迷。特别是那些木雕和砖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礼仪等‌。 穿梭在屋檐、石雕,红门、花窗的四合院之间,看着各种民俗民风,剪纸面塑,深感古人审美创意和生活情趣的古仆高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接着我们来到了丁村民俗博物馆。网络信息显示,丁村民俗博物馆是中国地方专业性民俗博物馆,反映晋南地区汉民族的生活习俗,1984年秋筹建,1985年11月10日开馆。 映入眼帘的是丁村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座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穿梭在狭窄的街巷中,感受着那份古朴与宁静。每一块石板路,每一扇木门,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据2024年11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丁村民俗博物馆现有藏品186件/套、珍贵文物265件/套。 据介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 我们来到了第一展院,此院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一座两进院,匾额上题字“东海南山”,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往前是仪门,仪门内侧题字“省三惇五”。本院展出的是腊八祭灶、春节拜年、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岁时节令。 第二展院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此院内展出的是临汾、襄汾一带清末民初以来,民间婚姻嫁娶的风俗。从说媒、定亲、换帖、纳彩到迎亲、拜堂等一系列婚嫁礼仪。 第三展院展示的是晋南一带的礼仪习俗,即生育、满月、周岁、寿诞祝贺、事亲行孝、私塾教育、二十四孝,以及剪纸、木版画、面塑等民间各种艺术。 第四院展示的是丝绸物品和服饰刺绣,从这些服饰中可以了解它们的用途以及反映出的民俗事象,还可以欣赏当时艺人高超的缝制技巧和刺绣工艺。 第五院展出的是丁村民宅1号院乾隆年间宅主过寿所用寿屏,两侧有一幅对联“似松柏寿事寿仁寿千秋,如芝兰福天福地福万年”。葵龙纹福禄寿木雕采用整块木板镂空雕刻,线条优美,技艺精湛,屏风栏心绘画内容为著名戏曲《打金枝》。 第五展院里还展示了古时候,古人使用过的农具、石磨,以及饲养牲口所使用的马槽等。 丁村的文化遗产不仅限于遗址本身,还包括村里的古老建筑和手工艺品。‌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丁村的历史和文化,还让我感受到过去人们的生活气息‌。 ‌丁村观音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观音堂供奉的南海观世音菩萨,体现了当地人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拜‌。观音堂是一座单檐悬山顶的木结构建筑,布局规矩,造作精良。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观音堂不仅是丁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参观丁村遗址不仅是一次历史的探索之旅,我深感震撼和敬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祖先们的伟大智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现在的美好生活。在此,让我们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祝愿丁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