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暖,书香悠悠——乐东县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组阅读分享活动

小蜻蜓

<p class="ql-block">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文化,本学期,我校以年级科组为单位,开展了“共读一本书”活动。2024年12月3日下午,利用语文科组集体教研时间,开展了五年级语文组阅读分享活动。</p> 共读书目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五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一起共读的书目是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收录了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半年,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撰写的30篇教育故事,以及2014年以来在报刊上陆续发表的20余篇教育随笔。这些文章围绕教育教学展开,短小精悍、亲切质朴、娓娓道来,展现了一位教育者对教育、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一位老人坦然面对生死、笑对人生的大爱与大智慧,予人启迪,让人泪下。</p> 阅读分享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五年级备课组长李婷婷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书籍的作者信息、主要内容和目录,再为大家分享了,她主要读的“辑一”里的1至6章节的内容:《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故事中的故事》《洗头》《对话,一扇窥见自己和学生的窗口》《随机应变》《放学路上》。并分享了她摘录的一些经典语录。</p><p class="ql-block"> 她感言,教育的魅力,常常就在于教师的恒心与智慧。上好一节课未必有多难,可要想让每节课都能保持职业品质,一节一节地上,目送一届一届学生走出校门,让课堂、学校和教师像画面、像雕像一样,成为学生的记忆符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则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去做。</p> <p class="ql-block"> 接着由五(3)班的钟诚珍老师分享辑一中的《游泳》《军营一日故事集锦》《大余乡中心小学纪行》《一句话的事》《粉笔头的故事》这五章故事。并重点讲述了《粉笔头的故事》,这段故事讲述了学生们在聚会上的回忆,感慨道:“每当他们溜号时,先生的粉笔头总是弹无虚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她感言:于永正先生是多么地爱他的学生,正像他所说:“我自以为我的教育不空虚,因为我有情,我的情无处不在。” 像这样的故事,书中还有很多,于老师把中庸的智慧运用得如此游刃有余,真不愧是一位语言的能手,点句成金的智者。试想,这样一个善于说理、懂得教育方式又不失爱心的老师,有哪个学生不喜欢、不敬重呢? 其实,当我读着于老师的这一个个教育故事时,在敬佩与感动之余,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自己班里的那些孩子们,那些我与他们之间或成功或失败的对话场景。</p> <p class="ql-block">  五(4)班的杨春艳老师接着分享了《辑一 我的教育故事19-23章》中关于一个《象牙筷子》的小故事,从故事中,让我们明白了有时候教师亲自上门家访也能让孩子们从心里体验到关爱,尤其是学习差的孩子、家庭特殊的孩子,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这样的孩子能把老师迎进家门作客,或许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意识到自己是被老师在乎的。而因这种关爱又或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决大多数首先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一旦喜欢老师,则学习的课程对他们就有无限的吸引力,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逐渐自信起来。</p> <p class="ql-block">  五(5)班的唐秋玉老师结合她对《我的教育故事24——30章》的阅读,谈了她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几年的研学活动就是很好的多看美的东西的教育。可是现在好像也不再举行研学旅行了,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所以安全教育成了学生自由亲近大自然、发现美的的绊脚石。想想我们以前周末去村里帮同学割稻谷,老师带着我们骑自行车去野炊,以前没有这不安全那不安全之说,条条框框限制学生踏青远足,困在学校里,就不可能有多看美的东西的机会,学生的心中也没有了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通过多个教育故事,展示了教育中的情感,书中提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塑造。教师需要以情动人,用爱和耐心去影响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书中还提到,信任和表扬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作为教师,心理调适和自我成长同样重要。教师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评价和压力,学会释怀和调整心态是非常必要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尽力帮助他们成长,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p> <p class="ql-block">  五(6)班的李志军老师阅读的内容是辑二 “我就是语文”,里面的1至5章节。里面大多讲述了老师的授课故事,他向详细的分享了“我就是语文”这一章节的内容。书里说,其实,只要语文老师知道什么是语文、语文学科的使命是什么、怎样教语文,且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都可以说“我就是语文”。什么是语文?不旁征博引,不抠字眼儿,说白了就是语言。</p><p class="ql-block"> 他让我们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使命是什么?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教师怎样教语文?引导、点拨、示范。学生怎样学语文?多读多写。说得稍具体一点,语文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至多再加一个:培养兴趣和习惯。如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五(7)班的王小意老师阅读的内容是辑二中《教学,呼唤手把手》《教儿童学语文,靠的是“示范”》《板书之我所见》《努力,从写好一个字开始》《识字教学的起点不是零》《学校的名片》。她向我们分享了,她感受最深的故事《教学,呼唤手把手》。</p><p class="ql-block"> 她感言,手把手教学,是一种回归教育初心的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师父带徒弟式的手把手传授,能给予学生最直观、最细致的指导。它不同于单纯的理论讲授,而是将知识与技能以最切实的方式传递。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调整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在教师手把手的引导下,建立起更坚实的知识体系,增强学习的信心。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用于我们农村小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它让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耐心的陪伴,是对每一位学生个体成长的深度关注。</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在现代教育中积极融入这种手把手教学的精髓,以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育人目标。</p> <p class="ql-block"> 五(8)班方一妃老师读了于老先生的《旧话不旧》《“打赌”》《由“教过了”想到的》《语文教学“九字诀》等小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多媒体的教学和黑板粉笔的教学,哪个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她感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语文就是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简单的来说就是多听多读多写,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好起来,语文素养就好好起来。教语文不仅要处理好教材,还要善待学生,循循诱导,善于激励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  五(9)班吴淑卿老师阅读的是《辑三 我的小学老师 》《辑四 病中“吟”》《后记 让生命在文字里延续》 这三部分。吴老师简要介绍了三部分的内容,然后就让我们分享了她阅读感悟:</p><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我认识了在小学阶段对于永正老师影响较大的四位老师。张敬斋老师的红圈激发了他的写字兴趣,并吸引他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这也是他当了老师后,重视写字、希望学生能写一手好字的原因。徐国芳老师让他懂得了“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会了在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白晓云老师让他学会了读书怎样抓要点、重点,懂得了什么叫“授之于渔”。王其欣老师让他学会了欣赏学生。从这几位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教育的“立人”,即教师有什么样的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于老师不仅学到了,也做到了。那些顽皮的学生、缺乏信心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遇到了有智慧的、有耐心的、有爱心的于老师,课堂有了生命之光,他们的道路也因此而敞亮。</p> 好书推荐 <p class="ql-block">  最后,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于永正老师的另一部教育著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在书中,于老师对自己50多年的教育生涯进行了总结。“做甘草”,“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行无言之教”,“把课上得有意思”等,是于老师对教育的系统思考。</p> 活动小结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尾声,教研室张丽霞主任对本次阅读分享活动给予了点评,并希望老师们保持持续性学习的习惯和态度,积极接触和阅读不同领域、类型的书籍,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并能学以致用,将书中所得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p> 结语 <p class="ql-block"> “欲要教好书,先做读书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光浅浅,冬日暖暖。愿我们所有的小语人,一起与</span>书香同行,与书香为伴。在书海中,收获思想的碰撞、教育的智慧并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图文编辑:李婷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审 核:张丽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