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守望人间烟火,小山村也有大梦想!</b></p><p class="ql-block"><b> 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黄龙村岭林屯。</b></p> <p class="ql-block"> 每个月初,我都习惯的看看这个月的日历,查看当月会有什么节日。今天翻开日历,看见12月21日标注着:冬至,我心下一愣,又到冬至节了?</p><p class="ql-block">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大过年的习俗,我们村却是个例外,我们冬至是不过节的。为了稳妥起见,落笔前我还特意打电话回老家向七叔求证,至今我们村在冬至节依然不拜神,不烧香。</p><p class="ql-block"> 这个有点奇怪,冬至毕竟是中国的传统大节,特别是在农村,冬至意味着一年的劳作到头了,粮食封仓,可以休息了,一般人家手头也会有几个闲钱了,庆贺一下总是要的。然而我们村真的就是不过冬至节,现在想想,那时候或许是村里的人大都过得太穷困了,哪家又有闲钱去买肉过节呢?至于到现在也没有过节的气氛,那是因为随历史习惯了。</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经历过生产队的人,小的时候,印象中一年家里也吃不上几次肉。没有分单干前,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有粮票,布票,有肉票。买猪肉也需要肉票才行,我不清楚那些票是怎么样分配了,但我知道的是,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吃那种肥瘦相间的腩肉,咬一口满嘴油,会有一种充盈的幸福感。哪个人去买猪肉,买到纯瘦的猪肉时,会一脸的失望,那个肚子寡淡的年代,瘦肉并不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不过那时候我们还是很喜欢冬至节到来的,因为那一天,几乎全村的女人都会带着小孩回娘家过节。冬至那天,中午时分,女人们会互相邀约一起回娘家,小孩们也会互相打听今天去不去走亲戚?能随母亲一起走亲戚过冬至节的孩子总少不了几分兴奋,这意味着他们起码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肉了。冬至节午后,我们村到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女人挎着篮子,领着蹦蹦跳跳的孩子往村外走去,走向通往娘家的道路。我们村林、龙两姓人家,两姓之间有通婚的,那这些人家的小孩在冬至那天就没有走亲戚了,有些人家小孩众多,走亲戚一般只带最小的一两个小孩,那些大一点的孩子也很少能走亲戚呢。冬至那天,周边村庄热热闹闹的放着鞭炮,我们村冷冷清清的,那些没能随母亲去走亲戚的孩子,便期盼着母亲能早点回来,因为回娘家的女人,多多少少会打包一些肉菜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每年冬至,母亲总会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去外公家“吃冬至”的,外公家离我们家不算远,按直线距离也许就5、6公里这样吧,但是要走路去,怎么的也要走近一个钟头的。或许小时候冬至父亲也跟母亲一起带我们去外公家走过亲戚吧,有一年春节我回舅舅家,一个大我十几岁舅舅辈的人跟我聊起我父亲时,他一脸的崇拜,说我父亲会功夫,他带我们回去走亲戚时,父亲就在大院里打功夫,很多半大的孩子都非常敬佩我父亲。</p><p class="ql-block"> 外公家在村子的边上,一座大大的院子里,整个院子可能比一个标准的足球场还大,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房子,院里人家一律的姓黄,都是一个家族的人。舅舅说起我父亲在大院里打功夫时,我脑海里浮现起的是类似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场景:院子里人声鼎沸,各家忙着各家的活,小孩子戏耍打闹,女人洗菜或闲聊,男人要嘛在厨房张罗,或坐在门前抽烟聊天,回娘家的女人们则帮着做家务,或到处找小姐妹们叙旧,而父亲在大院中央打功夫,一群半大的孩子或年轻人跟着他比划......</p> <p class="ql-block"> 我外公育有三男三女,按农村习惯,他跟我最小的舅舅一起过,而按外公的安排,三个女儿回娘家分别是大女儿进大兄弟家,小女儿进小兄弟家,我母亲是三个女儿里最小的,所以每次回去,我们都是进外公家的。外公儿孙满堂,外孙也不少,然而外公最疼的依然是我们一家三个小孩,或许是因为母亲是他最疼的小女儿,或许是因为后来我父亲因两次意外事故落下的病根在我才五岁时候就去世了,外公想补偿我们多一点的爱吧。</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们一进外公家,不管外公是在炒菜还是做什么,他总是闻声跑出来迎接我们,疼爱的摸摸我的头,或抱抱弟弟,连声夸道:又长大,又长高了。</p><p class="ql-block"> 接着外公便又急忙的翻弄那个吊在墙上的竹篮,每次他都能翻出几个饼干或者抓出几个水果来,这是我最期盼的时刻了,拿到饼干就迫不及待的扔进嘴巴去,一下就是满嘴的饼干香了。</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的外公总会呵呵的笑着叫我们慢慢吃,别噎着了,还安慰我们一样说着,菜马上就炒好了,马上有鸡腿吃了。</p><p class="ql-block"> 到吃饭时候,外公也老往我和弟弟碗里夹菜,两个表弟其实比我和弟弟年纪还小的,按农村风俗鸡腿是给年纪最小的小孩吃的,外公却夹给了我和弟弟,而给表弟的是鸡翅膀上部的小腿,两个表弟有点不高兴的,外公总会慢慢的开导他们说,人家表哥是客人嘛,他们走那么远的路回来,鸡腿应该给表哥吃,他们走路才更有力啊。</p><p class="ql-block"> 我外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对我们好得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外公的模样在我心里并不是很清晰,前面我说过,外公家住在一个大大的院子里,整个家族十几户人都在一样,那时候回外公家,总会碰到很多很多的人,而小时候的我嘴巴笨,不会叫人,不会称呼那些长辈,这每每让母亲数落我不懂礼数,所以读到小学三年级后,一直到外公去世,我就再也没有回过外公家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或许也知道我的心理,她也不强求我跟她回外公家,只是每次她回娘家,总会给我们带些点心回来,说是外公叫捎回来的;而每年的冬至节,外公总会捎两个鸡腿让母亲带回来给我们,说这么多年了,冬至节的鸡腿已经习惯了给我们吃。这时候的我,才会重新想到外公的好来,心底重新浮现外公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远离了冬至的热闹。但在分单干后,农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虽然说不上富裕,但吃肉的机会还是多了一些,冬至我们村虽然不过节,很多人家到了冬至那天,也会上街去割一块肉回来打牙祭的。那时候有人已经能踩上二十八寸的凤凰或永久自行车了,稻草捆的猪肉就挂在自行车手把上,他们会一路打着铃声,从村头到村尾,见到人都会大声的打招呼:今晚来我家饮酒啊!听到的人往往也会大声的回应,今晚我家也有饮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是托了爷爷的福,爷爷是个小学老师,80年代初,他每个月有48块工资呢,虽然这点钱既要送叔叔读书,还要维持一家人的日常支出也是艰难,但终归比很多人家要好了,一个月吃一次肉还是有保障的。我不再随母亲在冬至那天去走亲戚后,印象里爷爷在那天也会割点肉回来加菜,心情好的时候,他还会做糯米饭给我们吃,那种加了花生、芝麻、葱花炒出来的糯米饭,香气四溢,我这种饭量不好的人,也能吃下两三碗呢。工作以后,我也曾经自己炒过糯米饭,除了加花生芝麻葱花外,我甚至还加了碎肉、头菜,豆豉等,却怎么也炒不出爷爷做的那种味道来。</p><p class="ql-block"> 或许,儿时的味道是无可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冬至节也如此。</p> <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林 雄</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 络</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林小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