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巷遇•艺术多伦

冯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名:冯 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15485</p> <p class="ql-block">  在十一月初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了多伦路文化街,探索了一条穿越不同时空的文化路径。在这里,名人足迹、红色记忆与现代艺术相互交织,让我领略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四川北路与多伦路(东端)交汇处,有一座上海石库门风格、高4米、宽3.8米的牌楼,上书汪道涵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尽显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始建于1912年,在20世纪初,这里还是一条荒芜的小河浜,当时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看中了这里的潜力,他填河造路,开启了招商引资的新篇章,这条路也因此得名窦乐安路。1943年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名字更改名字路名为多伦路。</p><p class="ql-block"> 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境内的一条“L”形的小马路,东通繁华的四川北路北段,北至东江湾路南段,全长5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脚下一条呈几何型图案的弹格路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婉蜒地把人们引向尘封许久的历史深处。</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8号,公啡咖啡馆遗址(现为上海时装大厦)。原位于四川北路1915号,是一幢坐西朝东三层砖木结构的沿街楼房,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日本人开设经营,楼下卖糖果、点心,二楼喝咖啡。因较为隐蔽,故左翼人士以及中共闸北第三支部常在这里开会、活动。1930年2月16日“左联”筹备会在公啡咖啡馆二楼召开。会上决定成立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左联”。由于公啡咖啡馆距离鲁迅的寓所很近,鲁迅常在这里约见文学青年。1995年因四川北路拓宽而拆除。2006年公布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黑白照片为网络下载,摄于1995年)</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2号,诺丁山艺术中心,进门了解实际是举办婚礼的宴会大厅。</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7号,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筑前身是一个菜场,后经建筑师改建,营造出一个开阔的艺术空间。(参观免费,无需预约)</p> <p class="ql-block">  这里正举办“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年鉴展展出了15位(组)艺术家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年鉴展其中之一作品《摄影河》, 蔡东东,明胶卤化银照片,水彩,拼贴,摄影,43×84cm,2020年。</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32—48号住宅,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简约欧洲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平面对称布局。红色细砖墙,南立面上下各有一对牛眼窗饰,含巴洛克建筑风格立意。红瓦双折屋面。其中48号曾是恒丰茶庄,店主就是内山完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左翼学者相继住进了多伦路,这里成了左翼文化的活动区域,鲁迅及他周围的进步学者如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也经常光顾这里。</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50号,Natural Barbershop是一家男士专属理发店。</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52号底层的“X-Verge”是由一整块超大空间组成的复合咖啡店,分成咖啡馆和珠宝展厅前后两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51号,图右为文学家茅盾雕像。这个建筑本以为是名人居所,经打听原来是一个售楼处。该建筑原是多伦路43号—51号。</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53—59号,其中59号洪德堂 ,1928年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由美国北长老会资助与中国信徒捐款建造。教堂外部形式采用中国传统的殿宇风格,局部处理中西结合,入口处有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阁楼式,覆盖重檐四方攒尖顶。外墙以青砖砌筑,并有仿木结构的红色混凝土柱,墙下绘彩画。</p> <p class="ql-block">  教堂二层为礼拜大厅,大厅为巴西利卡式,室内中厅、侧廊间采用券柱,门窗洞口一部分也采用半圆券。作为基督教堂,外观采用中国传统样式,较为罕见。1994年该教堂被列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图为一层大厅)</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67号,鸿德书房是基督教鸿德堂的附属机构,专门供应神学书籍‌。该书房由基督教中的义工担任职员,服务态度和蔼,儿童进门还会派送糖果。</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66号,约1920年为清朝商人薛氏建造,人称“薛公馆”。该建筑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庭院。主体部分原来是外廊式建筑,形式上受英国乔治亚王朝时期风格影响。入口门廊呈现古典主义样式。抗战时期曾作为侵华日军海军武官驻地。</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68号,艺德堂原崇宝堂,是古玩店,现在是门窗紧闭谢客。</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76弄,民居。</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80—82号,民居。</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85号,日式老住宅现为神异岛饰品店。住宅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该建筑形态处理简单,是日本洋风时期的住宅建筑,具有东西方风格结合的特征,也反映了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演进过程的简化趋势。 </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90号,这家茶馆位于L形马路的转角处,建于1930年左右,具有日式老住宅的风格‌。茶馆以前为“名人茶艺馆”,后叫“老茶楼”,现为DARROCH达洛克餐厅。</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93号,原英商杜德洋行买办赵植初住宅。砖木结构,1920年代建。带有巴洛克特征的独立住宅。平面呈凹字形。水刷石外墙面。主立面底层为塔斯干柱式敞廊,二层为爱奥尼柱式阳台,三层有宽蔽露台。解放后为著名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寓所。</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99号,曾经营销售工艺品、书画、笔墨纸砚等,目前已处关门状态。</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00号,良友轩经营收购古玩、字画,兼营咖啡、饮料。</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19号“夕拾钟楼”,钟楼名取自鲁迅著名的《朝花夕拾》文集。原楼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在这栋楼是20世纪末浙商重建的,经典的托斯卡纳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23号“老电影咖啡馆”,独立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建于1920年代,早期殖民地外廊式,立面青砖、红砖并用。屋顶设老虎窗。东立面为连续的券柱,入口有拱形门跨,门前设平台,栏杆环绕。室内有较精美的木装修和壁炉。据1947年的有关资料记载,该处曾是时任上海市粮政特派员办公处科长任星崖与其友人等居住。现是“私宅非请勿入”。</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45号,约建于1920年,是一栋仿英国安妮女皇复兴式样,表现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该宅外廊的立面构成,由连续的列柱转化为连续券,进而发展为连续的券柱式构图,并出现了多种券式的混合使用。该花园住宅曾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53号、161号,画室及工艺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65号真集轩、173号正风堂丁云兰绳编,这栋楼为五层砖混结构,底层均为店铺经营古玩、红木器具、工艺品等,二层以上为住宅。从上图看出多伦路这段路的单号门牌号次序也有些颠倒。</p> <p class="ql-block">  景云里正门位于横浜路35弄,建造于1924年,是一处石库门里弄住宅区。弄内有砖木结构三层住宅32幢,清水灰砖外墙嵌有红色砖带。这里曾聚集了鲁迅、茅盾、叶圣陶、周建人等文化名人,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因此被称为“历史文化名里”‌。</p><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77弄实际上是景云里的别名,因为景云里位于多伦路的尽头,所以有时也被简称为多伦路177弄‌。</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8日,鲁迅先生一家迁居到景云里23号。1928年11月鲁迅,许广平,柔石,王方仁组成的朝花社(亦朝华社)在这里创办成立。因景云里部分拆迁整修,有围挡无法深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79—183号,私人小型博物馆,有上海市地图博物馆、上海报纸博物馆、上海制冷历史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知识馆、中国集报之家、毛泽东像章藏馆等有些场馆不常开。</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85—199号,其中189号是赵世炎寓所,原为四川北路志安坊190号,联排砖木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建造于1926年。赵世炎是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副总指挥,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1926年5月到1927年7月期间在此居住过一年时间‌。1927年7月2日在此被捕,同年7月14日英勇就义。目前,赵世炎旧居已成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但已被改为私人住所开店。</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52号-190号,是永安里的一部分‌。永安里(现为四川北路1953弄)是1930年代建造的典型中、底标准集合式住宅,具有古典英国式和西班牙式等多种建筑风格‌。永安里不仅是多伦路上的一处重要建筑群,还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这里曾是永安公司老板郭氏为其公司中高级职员所建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  永安里44号,曾是周恩来同志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44号前门图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198号,集云阁篆刻印章。</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文学团体,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窦乐安路233号(现为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宣告成立,1936年春解散。</p> <p class="ql-block">  “左联”会址纪念馆建筑建于1924年,是一座三层英式新古典主义风格洋房,具有欧洲传统住宅特征。曾是中华艺术大学所在地,1930年3月在此召开了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后转为民居,现作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院内《左联五烈士》雕像及入口。</p> <p class="ql-block">  入口一楼这间教室是当年左联召开成立大会的地方。会场布置是按照当时的情况复原的。</p> <p class="ql-block">  二楼观影厅播放的是1980-90年代采访当时还健在的部分左联盟员的珍贵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二楼展厅,整个展览的主题是红色文化之旗——“左联”与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因为左联就是整个30年代红色文化的一面旗帜,所以将这个展览取名为红色文化之旗。展示了公啡咖啡馆模型;第一届左联成立大会推选出的常委会委员:鲁迅、夏衍、郑伯奇、冯乃超、田汉、钱杏邨、洪灵菲。2位候补常委:周全平、蒋光慈;还展示了影片《狂流》《春蚕》《风云儿女》《大路》的几个镜头。</p> <p class="ql-block">  展示左联组织架构;左联历任书记: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人曾担任过左联的党团书记;“前驱的血 黑夜的光”1931年1月17日,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等5位左联盟员参加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召开的党内会议时,被人出卖被捕。2月7日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刑场英勇就义;《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在左联五作家被秘密杀害后,由鲁迅担任主编,与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一起,编辑了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揭露这一暴行。</p> <p class="ql-block">  德国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为悼念柔石等五烈士殉难,鲁迅选用了这幅版画并提供给了丁玲编辑的《北斗》杂志,后来在《北斗》上刊登了该图,寓意我们的人民献出了自己的儿子,这些左联五烈士都是人民的儿子,为中国的解放而做出了奉献;展示1934年—1937年6月在文化抗争的过程中,创办的大量的文学刊物。</p> <p class="ql-block">  二楼实物展示厅,展示了夏衍使用过的衣帽架、木箱;瞿秋白使用过的食盒;茅盾使用过的写字台、丁玲使用过的沙发、竹质椅子和茶几、杯子、保温杯等。</p> <p class="ql-block">  三楼展览因维修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  一楼尾厅是左翼文化大事记。所展出的是左翼文化界前辈参观左联纪念馆时所留下的珍贵题词、左联成员的照片,以及他们的个人介绍及签名。视频里滚动播放回顾了左联的历史,总结其意义。左翼文化为抗战文化、延安文化、解放区文化和新中国文化开辟了先河,在我国现代文学史、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08号,20世纪二十年代由广东人陈仲篪建造(陈家宅)。该建筑为欧洲文艺复兴样式,西立面主入口门由四根简化的爱奥尼柱式柱子,二层露台围栏处理呈几何化特征。北立面窗型围有窗饰,北入中门带有层层叠涩的砖砌拱券,受罗马风建筑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 多伦路210号,花园住宅原主人是广东人,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抗战期间,这座宅邸曾被转卖给日本人,战后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后为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在沪的官邸,因此被称为“白公馆”‌。住宅砖混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花园住宅现为上海大学附属四一一医院。</p><p class="ql-block"> 1987年白崇禧五子台湾作家白先勇回大陆探访自己曾居住的地方,回忆在这里度过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四川北路2023弄35号,可以由多伦路210号与208号之间的弄堂进入。建筑风格与隔壁多伦路210号“白公馆”相同。该处抗战期间被日军侵占为军官宿舍。抗战胜利后,被汤恩伯所占,人称“汤公馆”,后为汤恩伯义父陈仪居住。1949年初,陈仪策动汤恩伯起义未果,反被出卖,在此被捕,后在台湾被害。(下图为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15号,这栋建于1924年的西班牙风格花园别墅,原为广东商人李观森的宅邸。他聘请美国设计师打造,具有高坡屋顶和红色鱼鳞瓦屋面等特色。1937年淞沪战役后,李家逃难,别墅被日军强占,先后成为汪伪政府官员梁鸿志的官邸和日军司令官宿舍。住宅几经变迁,1949年后,上海解放后住宅先后作为纺织局工人疗养院、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等,现是上海纺织老干部室。</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39号,是一栋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百年老洋房,曾是杜月笙三姨太的家产。现为近松楼•海派雅宴。</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36弄(纪家花园)上图右,新式里弄建于1918年。多伦路240号上图左,典雅的欧式风格建筑,电影《花样年华》的重要拍摄场景。曾是山根会所(又名考拉花园旅舍),现为月嫂育婴、儿童摄影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50号,雷玛氏避暑公馆(伊斯兰式西班牙花园住宅),建于1924年,此建筑是由格拉斯电影企业家安东尼奥·拉莫斯委托给他的朋友西班牙建筑师设计的,拉莫斯是上海影院业的开创者。该建筑以“小阿尔罕布拉宫”之名著称,因为建筑师复制了纳塞瑞斯圆柱、尖拱及马蹄状拱券,其灵感来自拉莫斯家乡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具有12世纪以来北非、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特征。这是建筑师在上海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抗战胜利胜利后,被孔祥熙占为沪上三处豪居之一,俗称“孔公馆”。</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51号,多伦文化艺术会客厅‌。主要由公啡咖啡馆、公啡书社和文化中心剧场组成。该文化空间不仅展示了多伦路的红色文化,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257号,燕山别墅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新式里弄住宅,当时由中国人与英国人合伙建造。现燕山别墅为民居。民国时期,多位名人曾在此居住,包括“左联”盟员陶晶孙、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燕山别墅14号)、晚清著名湘军将领左宗棠第四代孙左景祥(燕山别墅33号)、鲁迅好友日本作家鹿地亘(燕山别墅34号)。</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17日,鲁迅与谷非访问鹿地亘,当夜鲁迅气喘病发作,与10月19日凌晨与世长辞。鲁迅生前最后一个足迹就留在了燕山别墅34号。</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永安里边上的左联作家版画墙。</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上的雕塑栩栩如生,有的端庄,有的风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刻画恰到好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增添了游人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雕塑:柔石、茅盾、丁玲、内山完造。</p> <p class="ql-block">  雕塑:瞿秋白、鲁迅、冯雪峰、沈尹默、郭沫若、叶圣陶。这些人物都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雕像不仅展示了多伦路的文化底蕴,也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弹格路上(多伦路119号—259号),这个不容易被路人发现的石刻文字,共有二十条,刻录了鲁迅日记里的部分记事。</p> <p class="ql-block">  四川北路2093号,拉摩斯公寓建于1924年,为古典主义建筑。1930年春,鲁迅因被国民党政府密令通缉处境危险,经内山完造介绍并以其名义租下此处3楼4室一个单元,同年5月12日迁入。是鲁迅在虹口的第二居住地。鲁迅在拉摩斯公寓居住了近三年。在这里,鲁迅会见红军将领陈赓,两次掩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和他的夫人杨之华;在得知左联五烈士遇害消息后,与冯雪峰一起赶写文章,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为日本友人增田涉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期间还发表著译作品170余篇。</p> <p class="ql-block">  四川北路2050号,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1929年选现址。鲁迅常来内山书店购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书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北端)与东江湾路南段交汇口的一座牌楼。</p><p class="ql-block"> 此次多伦路文化街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名人足迹、红色记忆与现代艺术共同谱写了一曲激荡人心的文化乐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辑:冯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影:冯卫(除注明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4年12月3日于上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