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骡子,一种曾经广泛分布于农村的大型牲畜,马和驴的杂交物种。负重耐力强,因而在上个世纪的农村,拉车耕犁,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骡子与面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存在,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一位农村小男孩的眼中居然发生了紧密的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70后,童年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的农村物质极度匮乏,涉及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必需品均需凭票供应。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供销社副食品柜台内的“展品”了。称之为“展品”,是因为能提供的副食品品类不多,有能力享用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也就成了多有围观少有购买的“展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展品”中对我诱惑力最大的就是面包了。个头不小,直径比当时农村家庭用的大号碗还大一圈儿,烤的色泽呈略暗一些的棕红色,表皮透着油汪汪的光滑。捏在手里松软有弹性,咬上一口面香入味,绵软香甜。这种面包现在依然有卖,叫老式面包。记忆中整个童年时期能吃上面包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整个童年时光对面包的渴望是常态化的。以至于由此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面包与骡子也就发生了关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生产队里养了不少的大牲畜,牛、马、驴、骡等都是重要的集体资产。其中有那么两匹枣红色的骡子,在饲养员的精心喂养下,膘肥体壮,毛色油亮。特别是那丰满的屁股,无论色泽还是形状,都与那表皮泛着油光的面包高度相仿。以至于每当看到这两匹骡子的屁股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香软的面包,几乎成了条件反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今,改革开放40多年过去了,商品经济高度活跃发达,几乎没有用钱买不到的东西。面包的品类更是数不胜数,每一次在商场面点区徘徊时,总为选择哪个品种好吃而纠结。每每看到这种老式面包,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骡子。反倒是当下的农村,骡子这种大牲畜反而成了稀有物种,很难见到了,早已从农村生产资源序列中出列,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生命感的机械,永远不知疲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过中年,喜欢怀旧,偶尔也会买上一包老式面包尝尝,只是总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倒是时常怀念起当年生产队里的那几匹骡子。要是能够穿越回到童年时光,我一定会选择趴在那枣红色骡子的背上,啃着老式面包,品味那奢侈的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摘自网络,铭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