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游之洪崖洞 三峡博物馆

胡子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洪崖洞以其独特的巴渝传统建筑风格和璀璨的夜景而闻名。洪崖洞不仅是重庆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更是无数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随旅行社来这里时只是到马路对面拍照洪崖洞夜景停留了半个多小时,没有进入洪崖洞里面看看。这次有时间了就认真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酒店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到洪崖洞了,万万没想到走到这里是洪崖洞的第11层,是洪崖洞的最高一层。洪崖洞实际就是一个11层的狭长的大商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上楼梯就到11层了。</p><p class="ql-block">在11层看到的洪崖洞和千厮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洪崖洞可以深入了解巴渝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地方小吃以及民间艺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区内设有多个主题展区,包括重庆老字号、非遗展示区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地道的重庆文化。</p> <p class="ql-block">1-3层:巴渝风情街,包含精品古玩、民俗特色、百业工坊。</p><p class="ql-block"> 4层:巴渝美食街,汇集重庆的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 5层:动感酒吧及1980重逢街区。</p><p class="ql-block"> 6-8层:洪崖洞大酒店。</p><p class="ql-block"> 9-10层:异国风情街。</p><p class="ql-block"> 11层:是观赏洪崖洞全景的好地方。也是景区的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洪崖洞看千厮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层马路对面从下往上拍照的洪崖洞夜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千厮门大桥上,从上往下拍照的洪崖洞夜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天路过洪崖洞时看到的洪崖洞很普通,网上说的洪崖洞的吊脚楼就是这样子的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市有中国三峡博物馆,刚游览完三峡有了感性认识,也到三峡博物馆补充一下理性认识,涨涨知识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峡博物馆对面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看建筑很像北京天坛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市人民政府也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包括《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等13个展览,我们只着重参观了《壮丽三峡》一个展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p><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崖面上雕刻有观音主像及830(民间盛传的数字是1007)只手,每只手上又各有一眼,故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深浅错落的布局,集雕塑、彩绘、 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千手观音是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被誉为“天下奇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忠县临江岩摩崖石造像</p><p class="ql-block">原位于忠县龙滩河左岸,开凿于晚唐时</p><p class="ql-block">期,现存共有46个拱顶式佛龛。龛内主佛、 菩萨及力士像为典型的唐代风格,面部虽然几近损毁,但姿态与衣纹依然优雅流畅,整体刻画细腻精美。每龛下方的装饰纹样也不尽相同,有飞天、仿木造斗拱及各种花形。它是三峡地区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价值极高的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梁岩画 汉(前206~220年) </p><p class="ql-block">原位于重庆云阳县巴阳峡内,因三峡工程而切割搬迁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石块上以阴刻的方式刻画了聚落(或楼船)、仓、巫师、鱼幡、錞于等,反映了巫师做法事的场景。画面古朴自然,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气息。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游洞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市区10 公里左右。洞名的由来有两个典故, 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又一同来游,人称为"后三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公祠位于重庆市忠县白公街道。公元818年, 白居易被贬任忠州刺史,任职期间,写下百多首佳作。白居易与元稹交往甚密,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曾同游三游洞,世称"元白”。 白公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7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扩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满峡江</p><p class="ql-block">三峡是诗歌的长廊。据统计,历朝历代有上万首跟三峡有关的诗歌流传至今。 屈原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干古诗句,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脍炙人口,杜甫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慨,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雅俗共赏。白帝城所在的重庆市奉节县,被誉为"中华诗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游洞,因唐宋诗人兴会而被称为“历代诗辞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涪陵点易园及点易洞</p><p class="ql-block">“点易洞”,程颐凿洞点注《易》处,因“程朱理学”而闻名天下。以后的数百年间,名人学者过涪一般都要去北岩凭吊、游览,井留下诗文题记,由此形成点易园。至清代时,点易园内有点易洞、钩深堂、三混斋、洗墨池、致远亭、碧云亭、四贤楼、三仙楼、观澜阁、北岩题刻(读画廊)等十景。点易洞既是中国理学发场光大处,也是宋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在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至涪州,在北岩寺普静禅院讲学,并在此凿刻岩洞,点注《易经》,著成《伊川易传》。点易洞因此成为程朱理学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点易洞并没有在建三峡大坝后被淹没,作为涪陵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维护。景区内有多个古迹和景观建筑,如钩深堂、三仙楼、三畏斋等,供游客参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牵马俑及铜马 东汉(25~220年) </p><p class="ql-block">开州红花村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战争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后汉书·马援传》 :“马者·兵甲之本,大国之用。”该马头、颈、 身、腿、尾等各部位分铸后合接成一个整体。其体型矫健,气宇轩昂·充分展现了大汉雄风。牵马人则神态祥和,面带微笑·透露出宁静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鸟纹错银铜壶</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 </p><p class="ql-block">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西国画石《乡村风景》 </p><p class="ql-block">现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西国画石《湖畔晨曦》</p><p class="ql-block">广西国画石《天池仙境》</p><p class="ql-block">现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西南,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3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 大西南历史与自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造就了西南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美丽的自然山川,多彩的民族风情,造就了充满和谐,充满神奇的魅力大西南。 </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征集、 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品和艺术品。这里展示其中部分展品, 不足以反映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可管窥西南民族风精之一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兰卡普",意即"土花铺盖",是土家族传统的织锦工艺品。具有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想象丰富、工艺精湛等特点,既有广泛的实用性,又有较高的工艺价值,是土家族历史文化、 风俗民情的艺术再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鼓是古代南方民族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有说系由铜釜演变而来。形似铜墩,面平腰曲, 四侧多有耳。鼓面中央铸有太阳光芒纹的浮雕,鼓边塑蛙、牛、骑士等立体装饰,鼓身遍塑虫、鱼、花、 草、钱币等图案。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也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直至今日,我国西南地区的壮、侗、水、布依、仡佬、佤、苗、瑶、傣等民族仍在使用铜鼓,节庆期间,他们通常都会击鼓为乐,以增添节日气氛。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依族蜡染蜡古称“蜡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纺织印染工艺。其流程大致为:用蜡刀蘸溶化的蜂蜡在白布上绘画各种图案,投入蓝靛缸内浸染,再用水煮脱蜡, 于是布面呈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一般有涡状、波状、菱形纹,或鸟、虫、鱼等纹样,色调素雅,清新朴素, 用于制作衣物或生活用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苗族刺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有平绣、凸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 堆花等十来种。图案多为吉祥的麒麟、龙、凤和常见的虫、鱼、花卉、石榴、桃子等。颜色有大红、 紫红、深蓝、深绿、橙黄。一般以绸缎作底,绘上或贴上图案后,以各种针法绣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舞百戏画像石棺东汉</p><p class="ql-block">重庆市璧山区广普乡蛮洞坡崖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石棺长2.13米,宽0.72米,高0.6米;棺盖长2.13米,宽0.73米,高0.3米。棺身前档为双阙图像,阙顶各站立一只相对而立的凤鸟。双阙楼部之间可见一人,圆首鼓腹、四肢细长,形态近似于"大"字。后档为伏羲女娲图像,二者皆为人形,相对环抱。左侧为伏羲,头戴进贤冠,右手托举日轮;右侧为女娲,形态与伏羲基本相同,左手托举月轮。画面下部可见一对蛇,尖头细身,相互交叉,头部伸至二神股间。棺身左侧和右侧的画像均刻画在几个分格内, 分格自上约1/3处分为上下两栏,左侧有凤鸟、胜、菱形联璧纹、执便面和执盾的羽人等图案,右侧有执便面和短刀的羽人等图案,似为乐舞、百戏画面。棺盖顶图像分为三组,中间一组是四叶纹(柿蒂纹),两侧图案相同,均为连钱纹分隔的四支凤鸟,上下各两只。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大隧道惨案,1941年6月5日,日军轰炸机夜袭重庆,轮番轰炸较场口居民区,造成震惊中外的“较场口防空大隧道窒息惨案”,死伤枕藉,举国同悲。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胜利之城 </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晨7时,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在各自首都同时宣布接受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军“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正式签字。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经过14年英勇斗争和浴血奋战,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到外敌侵略的百年耻辱史,谱写了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国家,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企盼。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为战后中国的和平所做出的最后努力。此时民主力量的发展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打开一扇新的大门。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完成了作为战时首都的神圣使命。作为胜利之城,重庆因此获得一份永久的历史殊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解放碑最初建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并于1941年底落成,命名为“精神堡垒”,旨在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后,该碑改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刘伯承将其改题为“重庆人民解放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