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建人是最讲究风水的,建房子绝对不会乱建,一定要请风水先来先看一下,觉得可以建才开始建。中国的风水学上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前有灶,后有靠”,位于福建泉州晋江的梧林传统村落就是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p> <p class="ql-block">梧林传统村落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梧林传统村落里分布着58幢闽南官式古大厝、10幢番仔楼、11幢洋楼与多幢现代民宅,记录了闽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建筑风格演变。</p> <p class="ql-block">蔡贤贤一个爱国华侨,当时这个房子是村里面的豪宅,他要修成最好别墅。但是出现别墅的地方,它不是一栋两栋,他一个村子都是别墅,虽然我们是亲兄弟,老哥你修的房子挺好,那老弟我修了也不能差你。所以福建这个房子,特别是莆田、晋江、福清等地大老板多,一个村庄都是豪宅,不知道的人一看,以为这边这都是一个个酒店。过去一问,人家是一家人修了10多层房子,里面都有电梯,修的房子一家比一家豪,都是为了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100多年前蔡贤贤他就想要修这个电梯,下图这个地方就是留下来修电梯的。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他作为一个华侨觉得有能力就要对国家做点事,把钱借给了国家,支持抗战,他把朝东楼的装修资金全部借给了国家,当时就这个框架建好了,等待装修的时候,他觉得是没有国哪有家,家国危难之际,把全部装修钱、装电梯的钱全部借给了国家,他问过他的儿子,他儿子说我支持你爸爸。直到现在房子也没有装修,村里人感念说这个人精神可嘉,把这里作为村部,现在为村里的历史发展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蔡隐斋六子蔡旺生以养鸭为生,暂居此地。一日,他想移居别处,无奈鸭群不走,连喂五篮稻谷后鸭群仍不走。蔡旺生认为此乃天意,遂定居于此。因他希望后代人才辈出,"凤栖梧林",而闽南语中"五篮"和"梧林"读音一致,将此地取名为"梧林"。这个地方有梧桐树,金凤凰就会来这个地方歇息,这个村子能招来金凤凰,确实是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梧林蔡氏宗祠发展了几百年,子孙繁盛。子孙多了,问题出现了,没地方住,口多粮食少,再加上兵荒马乱,他们开始下南洋。所以梧林村这边家家户户有华侨。旅居海外华侨1万余人。有“华侨建筑博物馆”之称,是典型而完备的闽南传统村落。梧林传统村落现在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里每一家都有华侨,是福建有名的华侨村。晚清到民国,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灾难,梧林华侨在外深知"有国才有家"。辛亥革命前后,他们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支援家乡建设;抗日战争时,他们筹集侨资支持国内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回乡慷慨捐资,兴办学校工厂,改善乡亲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总是心怀故土,造福乡梓。</p> <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港口相继沦陷,交通命脉严重受阻,航空、运输领域技术薄弱,人才奇缺。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南洋各地华侨技术人员(史称"南侨机工")志愿回国服务,得到蔡联壁等人的广泛响应。1938年初,蔡联璧与其他11位华侨青年自愿组成"菲律宾华侨技术人员回国服务团",自费组团回国效力。途经香港时,受到宋庆龄和"华侨抗日动员总会"的赞誉。后来蔡联璧到西南运输处工作,冒着枪林弹雨,与其他"南侨机工"为抗战大动脉的畅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滇缅公路的起点昆明树立一座雄伟庄严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以表彰他们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封锁东南沿海,厦门、福州、广州等所有的港口都被它封锁了。所以海外的抗战物资运不进来,当时想办法要在云南跟缅甸这个地方,山里面原始森林的地方开一条通道出来,这就是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当年运送物资需要卡车,卡车得会有人开才行,当时的老百姓谁会开车?国内很少人会开车的。后来在东南亚的华侨纷纷踊跃参战。</p> <p class="ql-block">3000多个华侨去开这些车,他们被称为南桥机工,为什么叫机工?因为东南亚把这个车叫做机器,开机器的人叫机工。这3000多个南桥机工,后来回去的只有1000多个,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个南侨机工牺牲。这是华侨支持抗战的一个非常重要证据,也是华侨爱国的重要证据。</p> <p class="ql-block">经济援助是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形式。海外侨胞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老幼贫富,通过义捐、义演、义卖、侨汇、认购国债等多种方式,为祖国抗战筹措军费。梧林华侨如蔡咸斜、蔡德窕、蔡顺意等也纷纷慷慨解囊。</p> <p class="ql-block">福建人出国的时候百分之百都会想着我要在外面赚到钱,我要衣锦还乡,要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下南洋之后,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所以就会把国外的一种建筑模式慢慢的带回来,一层不够住那我要建两层三层,然后两层三层的房子在梧林竖立,这些房子又是我们中国人修的,所以很多房子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小洋楼就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厝最早的时候就是一层楼的就叫厝,两层的叫居,三层楼以上就叫楼。后来慢慢的也叫混了,什么楼都叫厝。这里的建筑有一个特色就是红砖。为什么是红砖呢?因为福建的土壤,含铁量很高,烧出来砖就是红色的。无论风吹日晒100年200年都还是红色,而且只会越来越红,这个红色不会淡下去。</p> <p class="ql-block">烧塔仔是这里的民众举行的一种活动,将塔底放置柴火点燃,有壮观的火焰和噼里啪啦的燃烧声,整个塔身被烧得通红时,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寓意着家庭的兴旺和生活的美好。去年春节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元宵的时候来这个地方有直播。</p> <p class="ql-block">梧林这个村子能招来金凤凰,确实是风水宝地,到了后期子孙后代还是出了做大官人才。康熙年间镇国将军蔡以储被封为副总兵。</p> <p class="ql-block">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给这个村里面的一个爱国华侨蔡德燥《急公好义》这个牌匾。</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是中国最奇特的寺庙,它飘浮在海上,远离尘嚣,四面环海,被誉为海上佛国。</p><p class="ql-block">珞珈寺这个庙历史不长,才20多年,当年华侨和本地人一起捐建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海上神庙,庙里看海。</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四周环海,形成了海上看寺、寺内看海的独特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和信众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为了海水涨潮时出入方便,建了一座连接海上庙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因其颜色比较鲜艳,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在这里你可以祈祷,可以看海,也可以发呆。</p> <p class="ql-block">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位于厦门集美半岛坐落于集美村。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p> <p class="ql-block">由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原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专科学校现已全部并入集美大学。</p><p class="ql-block">厦门大学与集美大学相比,后者的名声是比较小,但是在厦门人心里集美大学的分量非常大,因为集美大学早于厦门大学。</p> <p class="ql-block">有人统计过陈嘉庚老先生,一辈子在教育上面投资的钱不会少于1亿美元。100多年前1亿美元的分量值多少,现在又值多少,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可能谁算不清。</p> <p class="ql-block">这是集美中学的高中部,这栋楼当时建好了以后,在改革开放78年以前,这栋楼都是福建的第一高楼,它共有14层,六十几米高,楼顶还建了一个灯塔。以前这里渔民多出海捕鱼的人,需要看灯塔指明航向确定回来方向。陈嘉庚先生是闽南人,闽南人的这个建筑基因在这栋楼身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这栋十四层楼,校长在最高一层,100多年前的建筑是没有电梯的哦😑</p> <p class="ql-block">集美学村中的龙舟池节假日常举行赛龙舟。</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先生故居—归来园</p><p class="ql-block">陈嘉庚先生一直有一个心愿,有一个住所,给海外的华侨、他的孩子们回家有一个居住的一个场所,但是从49年到1961年他去世,这栋房子一直没修。为什么没修?是他回来这个十多年,一直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这边修复学校盖学校,他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后来就61年在北京去世之后,周总理知道他有这个心愿的,觉得很有现实意义,华侨还需要他们回来建设家乡,那时候新中国刚建立十多年,就下达指令说这个房子要修好之后给他的子孙。</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组织的南洋华侨,进行抗日抗日斗争,当时日本攻打新加坡,新加坡很快沦陷,陈嘉庚成为日寇通缉的对象。他不得不辗转躲避,多次身临险境。最终,他通过集美、厦大校友的协助,成功躲避了追捕。在1942年2月,陈嘉庚离开新加坡,携带氰化钾隐居在印尼的玛琅,以避开日军的通缉,隐隐姓埋名三年时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新加坡光复后,他回到新加坡的时候,当时国内也是很多人为这位老华侨高兴,国民政府当时也对陈嘉庚发表嘉奖。</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先生本来是支持国民党的,因为他是当年孙中山的支持者,他加入过同盟会,作为这个孙中山的这个嫡传弟子,理所应当支持国民党。当时一开始的时候还觉得,这个共产党不像话,老是跟国民政府作对。194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嘉庚先生当时组织的华侨考察团</span>去了一趟重庆,就感觉不对,这前线不是吃紧吗,蒋委员长怎么还拿7万块钱来招待我们每天大吃大喝,前线吃紧后线紧吃,就觉得这国民政府有点腐败。</p> <p class="ql-block">于是陈嘉庚对毛主席、对延安、对共产党产生好奇,所以决定还是打算去一趟。蒋介石肯定不让他去,他自己偷偷摸摸的还是去了延安,去过延安之后,就觉得,共产党生活的艰苦,但是他们真的是人人平等,吃的虽然说真的是没有山珍海味,第一顿饭毛主席请他吃饭,一盘子菜,就一个肉,就那个鸡,毛主席说这是我邻家大娘用来下鸡蛋的母鸡,以后都没得鸡蛋吃了,这个菜我自己种的,他发现共产党军民一体,不管当官的还是说老百姓都能生活在一块儿。</p> <p class="ql-block">主要是跟毛主席聊天,他的这个思想,跟蒋介石思想是完全不一样,完全被毛主席的这个魅力给征服了。他认为结识毛主席对他有很大的益处。</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又要会讲普通话,又要会讲闽南话在共产党内说实在很难找,但是找来找去还是找到了,这个人姓陈,在集美学校读过书。这个人叫陈伯达,<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闽南话,</span>陈伯达这个时候走到毛主席的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家庚先生不会说普通话,他到现在为止都还是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大会堂用闽南话演讲的第一人,到现在还没出现第二个人。</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先生卖过大米,做过航运,但是真正让他巨富的的是橡胶,他是东南亚的橡胶大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这些东西都需要轮胎,橡胶不仅仅是可以做轮胎,当时的鞋子什么都可以做,所以橡胶市场非常大,马来西亚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王国。</p> <p class="ql-block">没有陈嘉庚真就没有现在的厦门,所以厦门的方方面面,你都能体现陈嘉庚先生给这座城市留下来的影响。比如说厦门学校叫嘉庚学院,建筑叫嘉庚建筑,嘉庚公园,嘉庚路,嘉庚体育馆,厦门有了地铁之后,第一辆高铁叫嘉庚号。陈嘉庚已经成为厦门这个城市一个精神—嘉庚精神。</p> <p class="ql-block">正常来说留300万遗产给自己的子孙吧,他没用留,陈嘉庚第一个心愿留给了厦大和集美学校当办校基金300万;第二个心愿要入土为安,他在北京去世,特例为他用北京专列运到集美安葬,真正的入土为安,其实这个入土为安在当时是比较难的,当年他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属于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当时带头签字火葬,唯一有例外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主席</span>许世友,还有就是陈嘉庚,可以说国家给予了这个老先生最大的体面。第三个心愿,台湾要回归,这个心愿至今还没完成。</p> <p class="ql-block">龙舟池:集美龙舟赛每年端午节前一个星期在厦门集美龙舟池开赛。每年“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在此举办,届时两岸三地多支龙舟队展开“嘉庚杯”“敬贤杯”的角逐。</p> <p class="ql-block">在聚美学村站坐了一站海景地铁,只可惜厦门天黑的太早,看不到海景地铁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