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江河湖海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馆”,成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是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与负责收集民国时期中央机构档案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相对。一史馆旧馆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占地1.34公顷,总建筑面积9.9公顷,于2022年7月6日建成开放;其还另管理有皇史宬。</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藏有77个全宗,约1000余万件(册)档案。截至2022年7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向社会开放44个全宗、近470万件档案。</p><p class="ql-block">2008年3月1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周末首次开放面向公众的展览和查找借阅档案服务。</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成立,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改称掌故部。</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故宫博物院掌故部改称文献馆。</p><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称档案馆。</p><p class="ql-block">1955年12月,故宫博物院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址仍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p><p class="ql-block">1959年10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并入中央档案馆,改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p><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重新划归故宫博物院,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p><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明清档案部从故宫博物院独立出来,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为国家档案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p><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1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行成立90周年纪念会 。</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20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迁建工程开工。</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20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管理的皇史宬进行一期修缮工程,这是一史馆对皇史宬开展的第五次大规模修缮。同年10月28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工程建设完成,举行一史馆迁建工程项目移交启动会 。</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5日至16日,原位于皇史宬和故宫博物院旧馆内的120个金匮、86个龙柜搬迁至新馆。同年5月31日,一史馆迁建工程整体移交工作会议在新馆召开。同年9月1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辖的皇史宬北院面向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系统、高校等开放团体预约参观 。</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4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面向社会开放预约[4] 。同年7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2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周末首次开放面向公众的展览和查找借阅档案服务。</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建筑形体组成源于中国传统高台建筑的空间格局,为减缓主体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力,主入口做成内凹式,顶部结合以抽象的斗拱造型形成的叠涩,既突出主入口空间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符号韵律的立面特征,建筑整体风格舒朗庄重,大度雍容。一史馆主体建筑一侧的副楼顶部,以大片的玻璃内透藏书阁,作为主要立面装饰,既丰富建筑立面细部又隐喻国家历史典藏文库建筑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清历史档案共77个全宗,约1000余万件(册),其中明代档案3000多件,其余为清代档案。馆藏档案中,汉文档案约占80%,满文档案约占20%,蒙文档案5万多件(册),还有少量其他民族文字的档案以及英、法、德、俄、日等外国文字的档案[20] 。截至2024年1月,已开放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宗人府、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刑部-法部、民政部、京师高等审判厅检察厅、兵部-陆军部、弼德院等44个全宗近480万件档案,7个汉文全文检索数据库及11个满文全文检索数据库。同时在官方网站提供422万条目录检索,及《清实录》《清会典》2个全文检索数据库,供利用者免费使用。[33]</p><p class="ql-block">其中,明代档案多因明末战争及清代政治原因而被焚毁,现存档案主要包括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11朝档案。文种主要有敕谕、诰命、题本、奏本、题行稿、揭帖、呈文、禀文、启本、手本、咨文、札付、舆图、契约、税票、户口单等。</p><p class="ql-block">清代档案经清末外国列强入侵劫掠焚毁,以及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时期的政权更迭、战乱破坏等,也损失严重。现存档案内容主要涵盖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外交、科技、天文、地理、气 象、重大事件、重要典章制度、重要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保存的清代档案按档案形成的机构,划分为73个全宗。其中,内阁、内务府全宗档案数量各在100万件(册)以上,军机处、宫中、宗人府、刑部-法部档案也各在50万件(册)以上。以上六大全宗占全部馆藏清代档案的80%以上。其他全宗从十几万件(册)到几十件(册)不等;档案文种多达100多个,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皇帝的命令类文书(下行文):制、诏、诰、敕、谕、旨、朱谕、廷寄、金榜等;二是臣工的奏报 (上行文):题、奏、表、笺、呈、启本、手本、册文、塘报、揭帖、黄册、乡会试录、电报、记事等;三是各衙门及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文书(平行文):咨、禀、 移会、移付、知照、照会、国书、条约、合同、函、札、片、行、领、结、单等;四是史官记载及官修史籍:起居注、实录、圣训、会典、本纪、方略、纪略、史书 等;五是皇室和皇族事务的档案:玉牒、星源集庆、黄册、皇册、清册、档簿等</p> <p class="ql-block">这个档案馆值得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