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出生地——古西羅 ◎贾福龙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故里羅雲村,旧时称古西羅也称西罗小县。与赵匡胤有关的建筑,残留遗迹遗址,首先从村东天池谈起:</p> <p class="ql-block"> 唐朝末年,羅雲村已建成一座凤凰展翅形式的城池,古名西羅县也称西罗小县。西羅县城里大部分人都姓赵。赵员外五十岁哪年夫人生下一位千金,取名赵秀莲。转眼秀莲成为一个二十七八大姑娘。生的秀巧精明,聪明伶俐,人见人爱。上门提亲者乐意不绝,可秀莲姑娘就是没有看上的。一天晚上,赵小姐在睡梦中,梦见龙王三公子鳌顺,来在绣楼小姐床边,睡梦中小姐猛然睁眼一看,只见这位公子生的眉清目秀,天庭饱满,地格方圆,唇红齿白长的精。赵小姐便问公子何人也?鳌顺说明来意在谈话中,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从此,每天晚上两人相会绣楼,白天鳌顺变成鳖藏在罗云村的天池中。还未曾出嫁的秀莲姑娘,眼看肚子一天天长大,迫不得已就与母亲讲了实情,不料父亲得知后,一怒之下把秀莲与丫鬟赶出家门,秀莲与丫鬟无处可去,便藏在了罗云村的虎峪沟的土窑洞里。生下一子取名赵弘殷。</p><p class="ql-block"> 赵弘殷长大后,练就一身好功夫。一天赵弘殷为了维护全家人生活,在山上砍柴担到城里去卖(旧时罗云山下的人买炭、卖柴、卖土特产等,大部分都要到赵城县城去卖。就在快返回家的途中,巧遇从河南逃难来的芝兰姑娘父女俩,正被几个流拦路调戏,被赵弘殷相救,眼看天色已晚芝兰姑娘父女无处安身。赵弘殷便把父女俩带回家中。从此,两家人相处就像一家人。一住就是几年,芝兰姑娘十八岁哪年与赵弘殷结为良缘,生下了香孩儿取名赵匡胤。生下赵匡胤土窑洞山上便燃起大火,烤的山也红来人也红,因此,赵匡胤成了一个红脸大汉。后来,又生下赵匡义小名赵二舍。</p><p class="ql-block"> 芝兰父亲去世后,由于天遭大旱,一家人生活确难维持,赵弘殷就用岳父用荆条编制的筐子把匡胤、匡义一担担到芝兰娘家河南洛阳。公元九六〇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名号宋太祖,在位十六年,五十岁寿终。弟弟匡义继位名号宋太宗。</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时期就有婚姻法规定,同姓者不论远近亲疏,一律不准结婚,所犯者都要坐牢。其实,赵秀莲就是与同姓赵鳖儿相爱而身怀有孕的,被发现后,与丫鬟共同编造了龙王三公子鳌顺与天池的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人们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赵匡胤一家到了河南洛阳,隐瞒了生于古西羅羅雲村的这一段身世。</p> <p class="ql-block">1958年支教人员照片后面就是飞云楼底座唯一的照片与碑刻。</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罗云村人为纪念本村曾经出生过“真龙天子”——赵匡胤,根据古代“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集资在村东建起一座“飞云楼”,楼分两层,砖木结构,高三丈四寸;底座呈长方形,长二丈一尺六寸;宽一丈九尺。底座上为一木制亭楼,檐牙高喙,工艺精致造型美观,布局合理理气势雄伟。近看似似群龙斗天”,远望若“腾云若飞”。底座通道上方中央镌刻有“元朗里”三个一尺见方的柳体大字。“元朗”者,赵匡胤之号也。亭楼背面镶嵌着一块碑石,上书“古西罗”三个大字,古时候古西罗也称“西罗县;西罗小县”。在敷演北周郭威派赵匡胤攻打高行周的历史剧《高平关》“斩鹞子”一折,赵匡胤出场道白中就有“生于西罗县有我门庭”之语。可惜的是:这座高大、珍贵的纪念性建筑,在“文革”十年内乱中已被拆毁,只有“古西罗”碑石与珍藏的飞云楼底座照片尚存。</p> <p class="ql-block"> 菩萨寺残留遗迹图片</p><p class="ql-block"> 据乾隆二十四年寺中的石碑记载,此菩萨寺原为消凉寺。始建于宋太宗(赵炅,本名光义)至道二年(即公元997年)。据传,宋太宗澄清了自己的出生地并非河南洛阳的夹马营,又非河北的涿州郡后,确认山西赵城的罗云村虎峪沟为自己和胞兄赵匡胤的出生地。至道二年是他登基的第二十个年头,已临近传位。这时的宋太宗深怀惠民思想,于是便隆恩大发,龙光普照,下旨赦免了罗云等周围几村的皇粮,从此这里的百姓也不再服役。百姓拍手称快,奔走相告。后来,村中一族长说他在端阳节的晚上梦见宋太宗在村西云山峰巅时隐时现。村人知道后,认为这是宏福临村,龙气保佑,便在山上梦中见过宋太宗的那座山峰顶上建了一座寺庙。由于宋太宗赦免了当地百姓交皇粮,所以这座寺定名为“消粮寺。传说在建寺时,由于寺址在山的峰顶上,山势陡峭,奇木林立,森林茂密,单是建寺用的砖石从山下运至山顶就是一种十分困难的事。但出了两位天子,宝地得以正名,村民及周围百姓群情激荡,一盆火热,为建寺顺利,在山下祈神祷告感动天地。也不知是龙脉的威力,还是上苍的成全,那些日子,每天深夜至拂晓就有一群群的牲畜牛羊驮砖往上搬运,不用几天就运够了。</p><p class="ql-block"> 寺建成后,这里龙光四射,气温骤然变高,把整个罗云山麓一带的沟壑山谷给烤红了。当地官府上奏朝廷,才把“消粮寺”改为“消凉寺”,这样才趋于平静。由于是建在罗云山上,故名“云山消凉寺”。群众把“消凉寺”按消灾避难救世救民保佑平安的菩萨一样对待,所以又称为“云山菩萨寺”。</p><p class="ql-block"> 说也凑巧的是,菩萨寺座落的那个山峰往东看,约三里处正好遥对二皇出生地羅雲虎峪沟。每年的端阳和仲秋两节,夜幕降临,站在虎峪沟往西看,山上的菩萨寺光气闪烁,煞是神奇。除虎峪沟外站在别处则看不到这一景观。据说至宋朝灭亡后,这一奇观便不复存在。但至今,群众说天旱祈雨非常灵验。</p> <p class="ql-block"> 至今保存完好的對陽楼照片</p><p class="ql-block"> 这座门楼,它位于赵匡胤故里,今洪洞县,刘家垣镇罗云村。时至今日,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具有纪念兄弟患难之情的门楼。正面门楣砖雕“對陽楼”三个字,背面门楣碑刻着“受氏遗风”。修缮与民国初期(民国村长贾崇文手重修)。</p><p class="ql-block"> 1127年,宋朝灭亡后,元军清缴宋皇族人,因此,宋皇后裔受之和之兄弟便逃回吕梁山下的祖籍古西羅也称西罗小县(罗云村)。开垦土地,依农养生(赵匡胤后裔,贺皇后一支隐居今晋城市、泽州县、大东沟镇的贺坡村,至今任然姓赵)。</p><p class="ql-block"> 一天元军来到刘家垣到西羅途中坐地休息,从西羅方向走下来一老汉,元军头领上前问道:喂老汉!上边村里有姓赵吗?老汉看见元军头领杀气腾腾,赶忙答应说:上边村里没有一家是姓赵的全部是姓贾的。元军早就走的筋皮历尽,一步都不想走了,到罗云还得步步登高,听老汉说全是姓贾的,也就信以为真,起身而返下去了。从此,罗云的宋皇后裔改为贾姓,繁育后代。</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弟弟生有十个儿子,八个女儿,唯有赵廷美的八房儿子赵德文后代,受之、和之兄弟回到祖籍罗云村。罗云村家谱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受之落于罗云,和之流于汾阳,三弟不知何方(途中失散)。罗云村老家谱在四清运动后期文革初期,被工作队破四旧没收遗失了(工作队队长名叫马斌,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洪一中学校校长)。</p><p class="ql-block"> 罗云村人为纪念受之、和之两位老先人的兄弟之情,因此,在前街通往后街处,建起一座“對陽楼”。下面是對陽楼背面的门楣碑刻:</p> <p class="ql-block"> 對陽楼背面门楣碑刻“受氏遗风”照片</p><p class="ql-block"> 受之回到祖籍罗云村,至今,已繁育后代二十八代,全村人口两千多口人,耕种着四千余亩土地,属于今洪洞县管辖。</p> <p class="ql-block"> 罗云贾姓始祖经查阅,宋史资料中的 赵匡胤后裔受之和之兄弟,确有其人。</p> <p class="ql-block"> 与赵匡胤有关的女国民学校,门楣砖雕着赵匡胤高平关暂鹞子的图案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河南豫剧高平关借人头唱段截屏图</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高平关暂鹞子,与高鹞子签下合同,承诺高鹞子死后,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赵匡胤的结拜兄弟,高鹞子的儿子。河南豫剧赵匡胤道出了“西羅县有我门庭”。</p> <p class="ql-block">罗云东庙与天池旁树立着赵匡胤故里石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