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鹤庆一中,英萃赵张。高二十六之永恒,亦名克用;高三十四之益鹏,壮志高昂。庚申寒岁,投身军旅,入四十师工兵之营帐,在战史书里,两人名列英模名单之中。</p><p class="ql-block"> 越地烽烟起,如恶浪滔滔,猛士赴疆场,若利剑出鞘。辟通路兮破千难,渡江河兮志无双。急造军路,车马疾行似电;架桥跨水,气势磅礴若虹。修掩蔽之部,指挥所固若金汤;挖防炮之洞,机关安然无恙。布设雷场,敌寇闻风丧胆;实施破业,胜势赫赫昭彰。</p><p class="ql-block"> 终使我军凯旋,伟绩功成;师营荣勋,集体受奖;各团排伍,亦皆荣光。英名不朽,功勋永载,浩气长存,万民敬仰。</p><p class="ql-block"> 一中两郎,其勇其忠,如日月经天;其功其德,若江河行地。吾辈当铭记,传扬其精神,永怀崇敬,矢志不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大队的戴帽初中</b></p><p class="ql-block"> 赵永恒,于 1974 年 9 月踏入了南河学校的大门,成为了初 7 班的一员。这所学校坐落在村子的东南角,其校房乃是由南窝村的白族本主庙改造而成。本主所祀奉的本主神被称作叶落挂印将军,在旁祀的本主中,还有白马将军。学校的北面环绕着村民的房屋,而南侧则是学校专属的劳动基地。这片土地东高西低,呈现出梯田的形态,一块块地埂子上都栽种着桃树。学校那扇大门的前方,是用作运动的球场,然而其面积算不上开阔。球场的西侧是一个陡峭的坎,坎下有着农户的房屋,篮球常常会滚入农户的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赵永恒在南河学校读初中的时候,几年之后我的同学奚锦文,当时正在读小学。据奚锦文回忆,当时的校长先是李俊才,后来换成了徐培德。等到我们的初 11 班之时,柏渭辕担任了校长一职。</p><p class="ql-block"> 教导赵永恒的语文老师是柏渭辕,他来自母屯村,口才堪称一流,讲起课来妙语连珠。数学老师是张民安,来自波南河,总是一脸严肃,令人敬畏。物理化学老师是李崇文,来自县城,只要讲起课来,就滔滔不绝,每节课都能讲满 45 分钟。初一时学校还没有英语老师,直到初二时,来自辛屯街子的卜绍志老师被分配进来教授英语,他讲课有条不紊,节奏不紧不慢。体育老师是王耀宗,他就是南河本地人,与学生们相处得极为融洽,就好似兄弟一般亲密无间。此外,还有李润金、刘仕奇、奚仕槐、段跃明等诸位老师。</p><p class="ql-block"> 初 7 班的同学有奚桂然、奚松发、韩锐生、张建中、奚桂元、王炳瑞、奚银秀、王桂芳、奚月娥、洪月生、奚学文、崔家银、寸炳发、杨灿辉、杨锐林、段凤华、白海中、冯甘雨、张会东、赵银标、赵克用(赵永恒)。</p><p class="ql-block"> 据当时还在念小学的奚锦文回忆,赵永恒的篮球技术十分出色,还担任了篮球队的队长。赵克用日记:</p><p class="ql-block"> 仿佛在梦境里, 我成为了初中生。 夕阳余晖告别校园, 失落悄悄填满心间。</p><p class="ql-block"> 回大水渼抄近道, 穿越那片金黄的田地。 秋风戏谑苞谷叶, 吹出瘆人的哨音。</p><p class="ql-block"> 我不顾一切地狂奔, 像要挣脱无形的束缚。 一口气跑过二千米, 风在耳边呼啸……</p> <p class="ql-block"><b>赵永恒(赵克用)</b></p> <p class="ql-block"> 张益鹏于 1975 年 9 月入读石朵河小学初中班。彼时,大水渼、柳绿河归属于石朵河大队。石朵河是一个较大的白族古村落,由南登、西登、北登、东登、胡里登等自然村组成,几个自然村之间有大大小小的水塘、秧田、麦地和小山丘相连,一年四季,美龙潭清澈的泉水流淌下来,经过田野,穿过村巷,汇入漾弓江。石朵河大队革委会坐落于村子正中,是由解放后没收归公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改造而成;革委会东边不远处是学校,由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白族本主庙石龙寺改造而成,这里古树参天,景色优美;学校的南边是大队卫生室,杨海瑶、杨梦中(甸南人)、张玉书(甸南人)等赤脚医生在此工作。在清康熙年间所著的《鹤庆府志》中,石朵河村庄之名被明确记录为石垛河。“垛”字的由来,或许源于村子东边的山峰,其山顶如城墙般雄伟,峰峦似垛口般险峻。</p><p class="ql-block"> 据张桂清老师回忆,张益鹏读初中时的校长是来自县城的汪学熙,他气质清雅、文质彬彬,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并教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部的政治课。初中的班主任是新民村的洪仁杰老师,他同时教授英语、历史和地理等科目。语文老师是石朵河本村的赵银汉老师,数学老师是来自秀邑村的李森老师,物理化学老师则是罗伟邑村的李元清老师。</p><p class="ql-block"> 张益鹏在石朵河读初中时,石朵河村的梅家红还在读小学。据梅家红画家回忆,那时,张益鹏的绘画特别好,在学校里很有名气,在庆祝国庆的黑板报创作中,益鹏所画的雷锋像栩栩如生、英姿飒爽。有一年鹤庆县文化馆举办少儿绘画比赛,小学部梅家红的作品获奖,初中部则是张益鹏的作品获奖。他们因此还受到汪学熙校长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石朵河村历来尊师重教,学风较好,解放后,曾有一批高素质的老师在这里教过书。据梅家红回忆说,赵月樵老师是他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老师,赵老师慈祥可亲,只可惜一学期后他就调走了,后来由本村的赵银汉老师接任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多年,赵银汉老师也是一位既有学问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b>张益鹏</b></p> <p class="ql-block"> 梅家红说,小时候,他是父母亲常跟他讲,解放以来,学校里有一批水平和师德较高的老师,比如,杨术尤校长,吕伟老师,彭国全老师,汪学熙校长,李松兰老师,赵月樵老师,以及本村的梅荣华老师等等,他们个个多才多艺,教书育人,培养了本村乃至附近村子的许多优秀人才,只可惜,在那个年代,能参加工作的机会太少,很多人只能在家务农了。梅家红小时候,他的母亲常给他讲,学校里好几位老师和他爷爷相处较好,他们常到家里来玩或家访,其中,赵月樵老师带有浓重的甸南口音,风趣的,说学生的口头禅话语,至今难忘。赵老师说:“xxx 同学不好好读书,吃饭么用大军饭碗吃,把书么当做他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 赵永恒去南河读书,张益鹏则到石朵河求学,他们二人皆是走读生。南河在那个时候尚未有学生宿舍,因而没有住校生。石朵河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仅仅只有两间宿舍,供山里诸如里习吉、倒流箐村远道而来的学生住宿。</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期的初中生,学制被大幅缩短为二年。与当下中学生面临的巨大学习压力截然不同,当时的作业数量稀少。每个学年都会开展学工、学农、学军这三项活动。在这众多“学军”的活动当中,最能够吸引学生目光的是军训,而军训里最能让学生们心潮澎湃的则是实弹打靶。眼睛通过瞄准缺口、准星,使其与目标三点连成一线,然后果断击发,这整个过程无疑是一种令人兴奋不已的刺激体验。</p><p class="ql-block"> 南河与石朵河的两所学校常常召开全校性的大会,其主题涵盖了“反击右倾翻案风”,对“学而优则仕”进行批判,讨论“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等。班级每周都会举行一次班委会和团委会,学生们在会上汇报一周以来的思想动态。当时所学的语文课文,大多以“人民日报”的社论来替代。劳动课要么是在学校的生产基地辛勤劳作,要么就是前往附近的生产队干活,比如挖干田、插秧、扯草等等。</p><p class="ql-block"> 尽管当时的读书条件相对艰苦,然而少年时期的赵永恒和张益鹏却觉得无比幸福快乐。不知不觉间,在乡村度过了两年初中,幸福的初中时光就这样悄然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b>二、 鹤庆一中</b></p><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赵永恒考入鹤庆一中,入读高26班。学校安然地坐落在鹤庆县城宁静的西南角,其依托历史上的文庙进行了精心的扩建。</p> <p class="ql-block"><b>一中高26班(王悦农老师供图)</b></p> <p class="ql-block"> 赵永恒刚进校入读26班,他一踏入那扇庄重的大门,首先映入他眼帘的便是两排挺拔的松柏,它们整齐地排列着,仿佛在迎接每一位访客。南边是庄严肃穆的文庙,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北边则是一湾宁静的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时泛起层层涟漪。池塘边,婀娜多姿的柳树轻柔地摇曳着,与旁边古雅的亭子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池塘后面,是造型奇特的假山,怪石嶙峋,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鹤庆文庙始建于元至正八年,即1271 年,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它历经了明清多次精心的维修和重建,最终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宏伟的文庙大厅,如今已作为鹤庆一中的重要礼堂,学校的各类重大活动都会在此举行,例如盛大的全校大会、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开学和毕业典礼,还有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活动等等。</p><p class="ql-block"> 文庙的四周,分布着由数院旧式民居巧妙改建而成的教室、校舍、教学楼以及图书馆。这些建筑既保留了原有的古朴风格,又融入了现代教育的需求,显得别具一格。而在西边,是一片广阔的体育场,其中拥有标准的足球场,那绿油油的草坪总是让人充满活力;环绕着足球场的是平坦的跑道,为热爱奔跑的学子们提供了挥洒汗水的舞台。此外,还有单双杆等健身器材以及跳高跳远的专用场地,满足了学生们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p><p class="ql-block"> 在校区的西南角,有一个被称为“小西院”的地方,这是一座精致绝伦的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它布局精巧,雕梁画栋,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教师们温馨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四合院乃是民国时期鹤庆茶商蒋荣的故居。需知,鹤庆并非茶叶的主要产区,然而往昔之时,鹤庆商人会前往滇南六大茶山购入生茶,而后历经发酵、烘焙、压模、包装等一系列工序,其主要销售区域为藏区和印度,而蒋荣家在其中属于规模较大的一户。蒋荣故居的四合院呈走马转角楼样式,没有小厦,房屋的雕梁、装饰等精美绝伦,宽敞又明亮,大门开设于东北漏角且朝东,对应的西北漏角原设有向南的小门。小门过道靠东面的墙上原有着五六个空格。在西房的西面,原存有一个宛如小花园般的小院落,以凑足六合同春之数。小院的南面建有三间平房。</p><p class="ql-block"> 小西院的旁边,还规划有篮球场、排球场以及美丽的花园等活动场地,为师生们在课余时间提供了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在 1976 级 1978 届的时候,一中在招生工作中,总计招收了多达八个高中班级,依照顺序依次被命名为 21 班至 28 班。其中,21 班和 22 班的学生乃是从一中原本存在的四个三年制初中班级,也就是从初 15 班、初 16 班、初 17 班、初 18 班当中招收进来的。然而,23 班至 28 班的学生,则是从各个公社戴帽二年制的初中班级里面招收而来。在大水渼村,我的堂哥张国选,以及赵大康、张金相原本就读于一中初 17 班,冯锡忠在初 18 班学习。我的表姐洪四正则在初 16 班读书。后来,张金相选拨去了八一跳伞队,赵大康、洪四正得以进入高 22 班,并且与赵永恒(赵克用)处于同一个年级。可是,张国选、冯锡忠只能回到大水渼生产队参加劳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中</b><b>初17班(合影中有赵大康、张国选,而张金相已去八一跳伞队)</b></p> <p class="ql-block"> 高 26 班在高一时期,班主任是教授政治的张璞老师。张福孙老师负责语文教学,王国梁老师专注于数学领域,牛维道老师引领英语学习,康世武老师传授化学知识,李锦和老师讲授物理课程,白世杰老师指导体育锻炼,溪校医老师教导生理卫生,李文锐老师主讲历史。</p><p class="ql-block"> 到了高二阶段,教师阵容有所调整。班主任换成了庞治平老师,他负责生物学科,张福孙老师依旧坚守语文教学岗位,王国梁老师继续深耕数学领域,赵文锐老师开展化学教学,孙慧老师引领物理学习,张俊生老师负责政治课,李毓槐老师教授英语,白世杰老师依旧在体育方面给予指导。</p><p class="ql-block"> 26 班的班长是李曙明,他的哥哥李曙光在 1972 年中考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一中就读。这两兄弟无疑都是读书的好苗子。学习委员是王悦农,她基础知识扎实,各个学科的成绩都颇为出色。</p><p class="ql-block"> 26 班有着众多优秀的学生,比如王悦农、李曙明、赵永恒(赵克用)、李海龙、石丽菊、李丽莎、杜赓、鲍建宁、王炳瑞、朱学兵、赵炎輝、王静然、张新发、赵明壁、李善湖、向荣生等等。在一中读书和在南河读初中的情况大不相同,在一中不是走读,而是需要住校。每当上晚自习的时候,常常能看到有三四名同学自然而然地围坐在一起。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课桌前的空间,积极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深入地探讨遇到的问题、齐心协力地解决各种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整个班级营造出了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气氛。</p> <p class="ql-block"><b>(1排左1牛维道、左4白世杰、右3</b><b style="color:rgb(1, 1, 1);">李毓槐老师,2排右1庞治平教过高26班)</b></p> <p class="ql-block">(一排:<b style="color:rgb(1, 1, 1);">牛维道、张凤丹、李鉴昆、白世杰、陈治国、廖 诚、杨翰池、和汝虞、陈华北、</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孩</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李毓槐、</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孩</span><b style="color:rgb(1, 1, 1);">、罗洪泰</b>。二排:张鹭洲、赵理忠、<b style="color:rgb(1, 1, 1);">王文经、孙意英、李宗义、李宜昌、李启泰、</b>周相雄段建章、彭勇、<b style="color:rgb(1, 1, 1);">庞治平</b>。三排:潘兴、张寅锐、杨玉兰、赵焕英、孙焜顺、李惠兰、马淑坤、杨飞、周谓弼、王国盛、杨纯才、<b>舒 暾</b>。四排:邓松年、张 炯、施秉迅、段淑林、张建刚、施尔丰、谭钰、洪仁杰、黄维翰、孙德寿、赵国栋。五排:潘志伟、赵汝灿、段庆麟、鲍复基、袁崇俊、田仁昌、鲍寄望、李汝柏、施金铠、李汝炽、王永铭。)</p> <p class="ql-block"> 高二的时候,李毓槐老师负责教授 26 班的英语课程。李老师真可谓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在语言方面极具造诣,不仅精通英语,还对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了如指掌。听闻在 1975 年初的时候,他曾被校方安排到学校的农业生产基地去管理菜园。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节俭,不过仅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以此来纪念特殊的时刻。然而,26 班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为薄弱,其中有的同学在初中阶段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英语。赵永恒之前在南河读书,初二的时候卜绍志老师曾教过他英语。</p><p class="ql-block"> 李毓槐老师深知部分同学的英语基础差,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经常面对面、一个一个地耐心纠正同学们的发音。李老师每天在早操结束之后,都会用留声机为同学们播放英语听力材料。在上课时,他会采用英语与汉语相互夹杂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在李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高 26 班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当时李老师年事已高,视力状况也不太好。26 班的同学们也常常给予李老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比如主动给老师打开水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日子里,乃是赵永恒一生中最为绚烂的时光。不论岁月何等艰难,不论前途如何迷茫,每一双眼眸,每一回思量,张开双臂,仿若在蓝天尽情翱翔。青春无悔,一中两年光阴,是人生最为醉人的飞翔,伴着铿锵有力的歌唱。</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期,还处于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当之中。鹤庆一中在西山脚下那片广阔的海北坪建立起了农场,农场里主要种植着对人们生活至关重要的水稻和包谷。海北坪的位置极为偏僻,路途显得异常漫长,每次出发前往那里,都必须亲自携带劳动工具,这样一个来回,就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到了种植的时节,我们26班也参加了播下希望的种子。到了除草的阶段,细心呵护每一株幼苗,收获的时刻,满心欢喜地迎接丰收。在这些关键的节点,每次都得奔赴海北坪辛勤劳作一至三天。劳动的整个过程毫无疑问是辛苦的,但是,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去海北坪的路途会经过如诗如画、风景秀美的白龙潭。沿着道路前行,山脚下到处绽放着五颜六色的波斯菊,它们争奇斗艳,色彩绚烂无比,光芒耀眼夺目。同学们总是兴高采烈地相互邀约,每个人都精心准备好自己的午餐,这样的场景就宛如充满欢乐的郊游野炊一般,让人感觉实在是特别好玩,处处都充满了无尽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赵永恒的运动素质极为出色。在一中的操场上,他微微低下头,蜷起身子,双脚猛力一蹬,便骨碌骨碌连续翻起了大跟头。他轻轻松松就连翻了十八个,丝毫不费力气。他从平地上奋力跃起,用力一蹬,然后翻跃爬上了一中的西围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白世杰老师是祥云下庄人,1951年从部队转业就来到了鹤庆中学任体育专职教师。</span>白老师对赵永恒格外看重,对他说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你们大水渼村的张金相,原在一中读初17班,我发现他是体育好苗子,重点培养,初二就把他推荐出去了,现已经获国际跳伞冠军了。我看你的身体素质同样好,</span>我能培养张金相为冠军,我也一定能把你培养成体育人才。”</p><p class="ql-block"> 赵永恒在一中期间,除了在体育方面表现突出外,还特别喜欢张福孙老师的语文课。这也为他日后在军队中主编军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老师的文学修养相当出色,讲课的时候激情四溢、充满活力,让赵永恒收获满满、受益良多。在他的教导下,赵永恒的语文作业、试卷每次都能取得优等的好成绩。他的作文也常常被张老师当作优秀作文在课堂上进行评讲,这使他深受鼓舞,对写作的热爱之情愈发高涨。赵永恒在作文《永恒的青春》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青春,究竟为何模样? 似璀璨星辰,闪耀穹苍。 像奔腾江河,汹涌浩荡。</p><p class="ql-block"> 青春,是炽热的骄阳, 光芒无尽,激情绽放。 无论风雨,永不黯淡凋亡。</p><p class="ql-block"> 我们与青春相拥, 青春的旋律在心中奏响。 它注视着我们的闯荡, 见证我们在一中梦想启航。</p><p class="ql-block"> 一中操场的青春, 有欢笑,也有泪光。 有勇敢的拼搏,也有心酸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啊,青春! 请肆意挥洒你的华彩乐章。 愿岁月染白双鬓之际, 能骄傲回望,青春无悔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张益鹏与31、34班</b></p><p class="ql-block"> 张益鹏,1977年9与石朵河大队的李六四、王桂芳、张建中、赵金贵等学生一起考进一中。分班之前就读高31班。班主任李伯霖老师,李莹老师教过音乐。</p> <p class="ql-block"><b>一中高34班</b></p> <p class="ql-block"> 张益鹏所高31班学生有张霖、唐嘉惠、雷庆英、邹素华、闵丽芬、宣桂芬、和丽庆、李灿辉、洪镜明、寸茂兰、寸彦中、洪永胜、李懋森、彭利昆、方正刚、张益鹏、朱戈力、赵正荣、李保生、张理政、李清萍、杨林灿、李双莲、杨泽军、施静明、张炳桂 、陈亿宝、杨文琴、杨正候、苳根荣、李树芬、庄俊华等等同学。</p><p class="ql-block"> 文理分科,张益鹏就读于高34 文科班,此时的班主任是段汉康老师。新34班(文科班)的老师是:历史老师段汉康,语文老师陈光汉,数学老师赵兴,地理老师罗鸿泰,政治老师张俊生,英语老师李毓槐。34班同学有张益鹏、庄俊华、段武、杨泽军、卜绍先、杨健、李六四、张银奎、李鸿昌、杨一铸、张群、郜成义、奚学文、罗华、宣唐云、鲍利华、杜学智、李灿辉、寸彦中等同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鹤庆一中校园里的树木蓬勃而生、积极向上,朝着阳光奋力成长,朝着蓝天肆意伸长。而 34 班学生的青春韶华,也尽情沐浴着阳光与雨露的润泽。</span></p><p class="ql-block"> 音乐老师刘莹,于 1923 年出生在大理县城,身为白族人。年轻时,她果敢地投身军旅,在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文工团里担任演员,并与文工团的同事李杰结为夫妻。1949 年 12 月 9 日,卢汉率部起义,宣告云南和平解放。经中央批准,12 月 12 日云南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随即迅速展开部队整编工作,第 8 军、第 26 军、第 74 军、第 93 军依次被改编为云南人民解放军。至此,刘莹老师成为了“云南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后来,刘莹老师夫妇一同来到鹤庆中学担任音乐老师,并负责组织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曾教授张益鹏音乐仅短短数月,并选张益鹏作为音乐活动小组的组长。在每次的活动中,刘老师都会耐心地教导他们声乐演唱的技巧、乐器练习的方法、学唱新的歌曲。据张益鹏所述,仅仅几个月之后就不见刘老师的身影了,音乐小组里有人传言她可能退休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中音乐老师刘莹、李杰夫妇等合影</b></p> <p class="ql-block"> 张益鹏感慨回忆说:“我自幼就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与热爱。1977 年 9 月,我满怀憧憬地入读了一中。刘莹老师虽然只教过我音乐仅仅只有几个月,但就是这短暂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据34班段武回忆:“张益鹏对音乐怀有无尽的热爱,尤其擅长吹笛子和唱歌。每当他一展歌喉,那高亢嘹亮的男高音宛如天籁,令人深深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不仅如此,他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皆写得精妙绝伦,而且还拥有绘画插图的高超技艺,也正因如此,他经常受到学校的诚挚邀请,负责抄写黑板报,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三、报名参军</b></p><p class="ql-block"> 1978 年 7 月,赵永恒于一中毕业后,同年 9 月便回大水渼小学任教。彼时,学校已迁至村子东面的农场。大门朝南敞开,门头处镶嵌着鲜红的五角星,“大水渼学校”五个大字熠熠生辉。大门东侧是两层的瓦房建筑,一楼用作教室,二楼则是老师的寝室。大门西侧是一排一层的五间瓦房,分隔成了两个教室。西面另有一排一层的七间瓦房,正中间那间是赵超校长的寝室,其两侧同样各为教室。细数下来,总共仅有五个教室,分别供一至五年级使用。当时赵超任校长、赵泽元、张桂清、冯永正等老师是民办老师,罗伟邑沙登村李家栋是公办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回大水渼学校任教的两年中,赵永恒主要教授语文和体育。当时,村里的杨荫桂在彭屯学校担任校长,李桂银老师在彭屯开办高考补习班,杨校长曾多次动员赵永恒去参加补习,从而实现他小时候成为电气工程师的理想。然而,此时的赵永恒认为,既然承担着教导村里乡亲孩子们的责任,就应当竭尽全力把书教好,所以他并未前往李桂银老师的补习班。</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 1979 年 2 月,南疆战火骤然纷起,赵永恒心中涌起好男儿应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他在小学的黑板上奋笔疾书:</p><p class="ql-block"> <b>让我们正义的怒潮</b></p><p class="ql-block"><b> 如海涛一样沸腾</b></p><p class="ql-block"><b> 那南疆的战场</b></p><p class="ql-block"><b> 是我风驰电掣冲入的所在</b></p><p class="ql-block"><b> 亲爱学生们,再会吧</b></p><p class="ql-block"><b> 跨上战马,将敌人一举击溃</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而 1980 年 7 月从一中毕业的张益鹏,也正面临着报补习班或是参军奔赴前线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1980年11月,赵永恒和张益鹏一起参军进入14军40师直属工兵营。</p><p class="ql-block"> 张益鹏曾在自己日记本中写道: “毕业之时,彼时前方战场烽火连天,我的热血在胸膛中澎湃翻涌。我毅然投身军旅,而后踏上了老山战场。在战况最为艰险的关头,耳畔总会回响起一中刘莹老师曾经教授的那些动人歌曲,那熟悉的旋律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激励着我在前线无所畏惧地奋勇杀敌、冲锋陷阵。我深深地怀念刘莹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