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风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暖阳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古城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距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为防御蒙古南扰,在原平遥旧墙垣的基础上重筑扩修城墙,并全面包砖。 清康熙年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 ,从而筑了四面的城楼。平遥古城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1997年12月3日,平遥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由城墙、县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 。</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至今依然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与 徽州古城、 阆中古城、 丽江古城,并称为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另一座是丽江古城。</p> <p class="ql-block">  平遥观风楼,位于平遥县衙东侧20米处,观风楼上下两层,第一层是砖砌高台,第二层是木构建筑,中间为砖券门洞。观风楼东侧的匾额上书“听雨楼”。站在观风楼上,衙门街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平遥市楼,又称“金井楼”,位于平遥县城内南大街,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址。市楼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市楼屋顶南北两面,用黄和蓝两色琉璃瓦镶嵌出“囍”和“寿”的文字图案,赋予市楼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特例。2013年3月5日,平遥市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城内的普通街巷,许多一侧没有门窗,而更像城墙,这些是为了安全而为之,里面往往都住有一些一些大户人家或重要的商户,如票号、镖局等。</p> <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衙门街中段路北,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县衙每天定时举行审案表演,表演时间为每天上午9:30、11:00和下午3:30‌。此时,进入县衙人非常之多,必须排队进入。</p> <p class="ql-block">  亲民堂,也是县衙的大堂。大堂也叫公堂、正堂,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是整个县衙中主要建筑物,矗立在高于地面二尺余的台基地上,显得雄伟壮观。大堂建筑现为明代遗存。</p><p class="ql-block"> 亲民堂上的牌匾上有一个“错别字”——“民”字上多了一点,这并非写错,而是为了表达官员“亲民更多一点”之意,寓意着官员应当更加贴近民众,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中对“亲民”理念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观看表演的区域人山人海。</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县衙内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和建筑饰物上的廉政典故,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当时执政者对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和为官者标榜自己是个清官的情结。</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县衙主要建筑上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p><p class="ql-block">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p><p class="ql-block"> 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p> <p class="ql-block">  穿过公堂后,就是“宅门”,意为通往内宅的院门,看门人被称为“门子”。来县衙找知县办事者由门子通禀,有时还要向门子贿赂,以求方便。而“走门子”一说就是由此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大堂的后面是二堂,明清时期,刑事案件在县衙大堂审理,民事案件在二堂审理。二堂里有一副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此联的“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思是对民众多关心一点,愧心就少一点,可谓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  二堂即恩补堂,里面正中挂的匾额“恩补堂”。</p> <p class="ql-block">  在二堂对面的屋檐下还悬挂着一幅“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时刻提醒知县在断案时既要做到合法,又要合理合情。</p> <p class="ql-block">  走过二堂,就来到了知县的内宅——“勤慎堂”,是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勤慎堂”意为告诫知县在此为官要做到勤快、谨慎。</p> <p class="ql-block">  大仙楼是‌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始建年代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是县衙中保存下来唯一的元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仙楼中供奉的是‌守印大仙,即‌狐仙,狐仙被认为生性好大喜功,喜欢被人奉承,并且其道行比妖魔鬼怪高一筹,历任知县为了求得仕途平安,将其供奉起来,以保护官印,也就保护了自己的官位。</p> <p class="ql-block">‌ 古县衙大门外西侧设有申明亭。</p><p class="ql-block"> 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年)诏令全国各州、县修建的,旨在解决民间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申明亭的设立是明朝初年对诉讼程序的一项改革,通过在申明亭由各里长调解民间纠纷,解决了县太爷被民事纠纷所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申明亭的建立,实际上是一个民事调解处,通过这种方式,明朝政府试图通过基层调解来减少直接诉诸官府的案件数量,从而减轻县太爷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日升昌——中国第一家票号,坐落于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的平遥古城西大街,东西各与蔚泰厚票号、兴义隆钱庄旧址毗邻,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占地面积1402平方米。日升昌是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历经一百多年,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  日昇昌票号的前身为“西裕成”颜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经理雷履泰、东家李大全将“西裕成”颜料行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取名“日昇昌”,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昇昌旧址”民国三年(1914年)9月,日昇昌票号受祁县合盛元票号破产的牵连,1932年,日昇昌票号歇业。后几经变更用途,1995年收回修复后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日昇昌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票号各房间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日升昌旧址内设有票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镖局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61号,是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主要介绍中国镖局发展史,以及在明清时期,中国有名的十大镖局、十大镖师和走镖过程中的轶事趣闻。</p><p class="ql-block"> 镖局的功能:送银两(多数业务),镖车护送财物(走镖),提供个人保镖,坐店看护,护院,守夜等。</p> <p class="ql-block">  镖车。</p> <p class="ql-block">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城外侧为覆盖砖墙。</p><p class="ql-block"> 平遥城墙呈方形,周长6.4公里,高约12米,平均宽5米,城墙上设72堞楼,3000垛口。</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平遥城墙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宽阔的城墙上部的城道。</p> <p class="ql-block">  堞楼。‌是城墙上的建筑,用于军事防御和观察敌情,同时也是守城士兵的居住和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  瓮城。</p> <p class="ql-block">  城楼。</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上遥观古城。</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2024年8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