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回首逾千年 金津古渡换新颜 84天巡游日志之12

老殷

<h1>  上回说到在包头专程探访那些特殊的退役“老战友”们,这回挂一漏万地介绍包头的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h1> <h1>  乘车在包头市内游览,城市现代化程度比前几次来时提高了不少。</h1> <h1>  包头市高楼大厦林立,虽只是内蒙古的地级市,人口也只有二百多万,地域面积可远超上海,比四个上海还大。</h1> <h1>  包头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远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属于赵国的地域,赵武灵王为防止北方胡人入侵,修筑了赵长城,并在包头地区设立了九原县。</h1> <h1>  包头市内看到鹿的雕塑,开始不太明白,回来一查,原来包头又称“鹿城”,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故包头又称“鹿城”。</h1> <h1>  包头市曾为绥远省直辖市,1954年绥远省撤销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h1> <h1>  解放后,包头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有“草原钢城”的美誉。包钢集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成立以来,累计产钢近3亿吨,对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h1> <h1>  我们专门到了包钢集团,想去看看享誉全国的包钢一号高炉,可惜不让进,只能在外围拍照打卡。(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周恩来总理专程参加包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的庆祝盛典。)</h1> <h1>  青山宾馆位于包头市青山区迎宾路1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园林式宾馆。</h1> <h1>  青山宾馆一号楼是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与文物保护价值。</h1> <h1>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曾在一号楼的1101房间下榻,房间内至今仍保留有周总理当年使用的写字台、靠背椅、双人床和文房四宝(我们没能进去),此外,宾馆还接待过邓小平、董必武、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党、政、军第一代领导人。</h1> <h1>  包头青山宾馆始建于1958年,最初旨在为支援包头钢铁建设以及接待来包头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专家等提供住宿和接待服务,现在对外开放。</h1> <h1>  包头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二级综合性博物馆。</h1> <h1>  包头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石器、青铜器、陶瓷、书画、民俗物品等,反映了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包头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由于展出内容太多,我做了一个小视频,展示极少部分文物。</h1> <h1>  ‌包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这件瓷罐见证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是元代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元代瓷器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h1> <h1>  包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二:成吉思汗唐卡。这幅唐卡据传是为了纪念成吉思汗而创作。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对蒙古族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幅唐卡看起来不打眼,但据行家说这幅唐卡做工“工笔细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唐卡中的成吉思汗被描绘为一位威严的统治者形象,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头戴战盔,身披铠甲,手持宝剑,坐在龙椅上,展现出一种英勇和神圣的气质”。唐卡艺术咱是外行,只能看个热闹。</h1> <h1>  包头美术馆和博物馆紧挨着,是一家具有公益性、综合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造型艺术博物馆。</h1> <h1>  包头美术馆以收藏现当代书画作品为主,同时也收藏有其他各类艺术品。对于美术、绘画本人绝对外行,但看着这些充满内蒙风情的绘画艺术,依然感到由衷的美感和愉悦。</h1> <h1>  这些画生活气息浓郁,仿佛就是现实中的画面。</h1> <h1>  有些作品中的人物个性鲜活,少数民族的特点、地域的风情跃然呈现。</h1> <h1>  我选择了一些作品做成小视频。包头美术馆举办过国际国内百余次美展, 其中有“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展”、“意大利当代艺术展”、“草原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等多个影响力较大的展览。</h1> <h1>  离开包头市区我们直奔昆都仑召(法禧寺)。</h1> <h1>  昆都仑召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87年),先后经历20多年才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法禧寺"。</h1> <h1>  昆都仑召是藏传教格鲁派的传承寺院。召内僧人以蒙古族人居多,清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不可能有固定的学府供孩子们上学,这种情况下,昆都仑召还承载了学校教育的功能。</h1> <h1>  寺庙的建筑布局依山傍水,藏式建筑群分布在约110余亩的土地上,原有经堂、殿宇23座,藏经塔4座,及住房60余座,现存的有经堂、殿宇12座和住房约50座。</h1> <h1>  昆都仑召不仅包含了藏传佛教的建筑元素,也体现了汉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其中,大雄宝殿内保留有清代壁画,是珍贵的艺术遗产。</h1> <h1>  据史料记载,昆都仑召历代都有济世名医,很长时间内昆都仑召一直有医疗问诊、治病就医的功能。</h1> <h1>  昆都仑召是内蒙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历史影响仅次于美岱召的一座黄教寺院,它是清代当地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是研究清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的历史信息库。</h1> <h1>  离开昆都仑召我们驶往巴彦淖尔市,沿途经过黄河金津古渡。</h1> <h1>  没有无人机,在网上“借”了一张黄河金津古渡的航拍图。</h1> <h1>  适逢枯水季,黄河这时水量很小也很浅,一座浮桥轻松而过,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数千年的风雨典故。</h1> <h1>  现在人们大多把金津古渡称作“昭君渡”,其实历史上两者是有差异的。“昭君渡”作为一个地名,与昭君坟有关联,而金津渡则是昭君坟渡口的一个历史名称。</h1> <h1>  金津古渡也好,“昭君渡”也罢,它们只是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在历史传说和实际使用中有所重叠,两者的时代不同、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也不同,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昭君渡可能泛指该地区的地理概念,而金津渡特指历史上那个具体的渡口。</h1> <h1>  公元前33年,一位美女在众人的簇拥下,沿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高速公路”--直道,来到黄河边这处渡口,从这里渡黄河出塞,这位美女就是王昭君,肩负嫁给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使命。</h1> <h1>  昭君城,据说因王昭君远嫁匈奴胡汉和亲时途经此地并建有行宫而得名,其实不然,这座城完全是现代建的建筑。</h1> <h1>  其实是黄河边上的旅游项目,当年王昭君路过此地也不可能专门为她修建一座行宫。</h1> <h1>  昭君城里的昭君雕塑倒是美艳,应了当年的一个传说:昭君当年出身卑微,不是皇亲国戚,因不屑向宫廷画师毛延寿行贿,画师故意把她画得丑陋,汉元帝按画随手把她赐予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临行前才见到昭君如此美貌,悔之晚矣!其实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因为这年7月,汉元帝“驾崩”也!</h1> <h1>  昭君城的山头寺庙旁有一座“昭君坟”,其实是昭君的衣冠冢,是历史上为纪念王昭君而建,真正的昭君墓(又称青冢)在呼和浩特市。</h1> <h1>  昭君城里的这幅“和亲图”倒是画得栩栩如生。</h1> <h1>  我整理放大以后这幅和亲图的全貌。</h1><h1> 昭君渡、昭君城因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而闻名,它们以地缘实物为证,记录了古代中原以和亲政策换取边疆和平稳定的特殊历史阶段,也见证了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h1> <h1>  途中看到一大片光伏园区,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看到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开车直接进了园区。</h1> <h1>  这个站是国家能源集团下属的国华投资乌漫光伏站。</h1> <h1>  因为时间关系,临时决定住在恩格贝景区。入住后开车驶入库布齐沙漠。</h1> <h1>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也称河套沙漠)。</h1> <h1>  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较近的沙漠,长400公里,宽50公里,总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h1> <h1>  2015年7月28日,库布齐沙漠以1/3的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年度土地生命奖。</h1> <h1>  我国的沙漠治理模式、大力发展沙漠经济在库布齐的成功,具有世界标本意义,为全球防止土地荒漠化做出了积极贡献。</h1> <h1>  库布齐沙漠的落日之美。</h1> <h1>  库布齐沙漠的晚霞之美</h1> <h1>  库布齐沙漠的落日归雁之美。</h1> <h1>  库布齐沙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h1> <h1>  摩旅车手闯入画中。</h1> <h1>  夕阳把金色洒满天、地、人、车。</h1> <h1>  摩旅勇士卷起沙浪阵阵。</h1> <h1>  沙漠深处的日落 。</h1> <h1>  静静等候日落的寂寞。</h1> <h1>  库布齐沙漠结束了一天喧闹。</h1> <h1>  踏月色,望星空,漫步在优雅宁静的沙漠边缘,此时此刻有何求?遥想当年,昭君出塞何其悲壮:“青青河畔草,昭君渡头春。胡雁哀鸣怨,穹庐泪满巾。”看今朝,沙漠成绿洲,沟壑变通途。昭君逾干年,古渡换新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