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夜风初袭,树涛阵阵。这多事而寒意渐生的秋,宛如一位守约的老友,如期而至。</p><p class="ql-block"> 村里又走了一位老人,是邻居大爷,恰是我此前故事中所提及的那位。往昔,他常一个人佝偻着身躯坐在硷畔上,迎着寒风,痴痴等待儿孙回家过年。我暗自思忖,大爷这次无需再苦苦等待,他们想必都已归来。大爷以生命献祭,终得所愿,然而,大爷却已与世长辞!惊闻此讯时,我正在休假,遂决意赶回去,以归乡人的身份参与那场送别,见见唯有在村里举办葬礼时方能聚首的熟悉面容,也算是给自己寻了一个回老家的由头。自从奶奶离世以后,我似乎再也难以觅得回老家的借口了! </p><p class="ql-block"> 回去时恰逢饭点,我一坐下,同桌的长辈便笑道:“如今难得有这般年轻的后生与我们同桌。”我抬眸望去,偌大的帐篷里摆了十来桌酒席,上菜的忙忙碌碌,寻座的匆匆忙忙,入座的谈笑风生,倒也热闹非凡。可仔细端详,便会发觉大多是六七十岁的长辈,像我这三十来岁的,凤毛麟角,这才领悟长辈之言并非虚言。</p><p class="ql-block"> 同坐一桌,免不了要畅聊一番,而我的入席恰好挑起了话头。长辈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慨叹后生们皆奔赴城里讨生活,留在村子里的尽是些“力不从心”之人。诚然,依着村里的习俗,每逢老人辞世,都会在家操办两日丧事。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这两日皆是儿时的盛景,亲戚家和自家的小孩总会聚在一块儿,你追我赶,嬉戏打闹,热闹非常。可如今放眼全场,在场的孩童屈指可数。从我儿时至今,已然悠悠二十载,村中的变迁,堪称天翻地覆,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同席的长辈们围绕这个话题滔滔不绝,我在一旁静静聆听,默默无言。村里的青年早在数年之前,便纷纷涌向城里。田间地头常见的不再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取而代之的是头发花白的长辈。</p><p class="ql-block"> 其实,生我养我的这个村落,深藏于大山之中,举目四望,除了山,还是山。然而,我们的祖辈无畏这严苛的生存环境,引水造田,开荒拓地,一步一个脚印,历经无数代人的辛勤耕耘,才将此处构筑成适宜生活的家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如我一般的后人。与此同时,他们凭借双手,一锄一犁,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璀璨的农耕文化,滋养着后辈。只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浪潮汹涌袭来,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在这一现象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尤为深切。</p><p class="ql-block"> 无数青年如潮水般涌向外面的世界,落地生根。村中的老窑日益破败,孩童的身影近乎销声匿迹。唯有过年、办事的时候,方能瞥见零星几个孩童。目睹这座小村庄往昔的繁华,再直面当下的衰败,怎能不让人长吁短叹?其实,父辈那一代人大多心恋故土,不愿离开这个生养他们的村落。但无奈身不由己,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挟裹着,无可奈何地进了城。倘若不进城,便会被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无情遗弃 当然,我亦深知,此乃大势所趋!</p><p class="ql-block">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老年人无从抉择,年轻人背井离乡、别无他选,这便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困境。诚然,困难仅是暂时的,大环境如此,改革总归是利大于弊!</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深深地眷恋着我的村庄,记忆中的传统乡村正逐渐消逝,但我心中的村庄永远熠熠生辉。我们终将成为无根的一代,纵有千般不舍,也终将在时代的变迁中尘埃落定。村里的老人一个接一个悄然离去。故乡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许仍在翘首期盼下一代的归来。</p><p class="ql-block"> 故乡老了,我的村庄也老了。路还是那条路,却已然历经风雨沧桑。小时候拼了命想要逃离的地方,长大后却是想回也回不去的梦乡。我惧怕弄丢了自己的故乡,所以只能在无尽的追忆中,思念,再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