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改革开放,两岸关系缓和后,本人就一直想去台湾看看,但一直没有机会,现在也还是去不了。</p><p class="ql-block"> 近来听说允许福建籍居民去金门、马祖逛逛了,觉得也不错。窥斑见豹,能多少了解些彼岸的情形,让自己老年人的好奇心部分地得到满足,挺好。于是和妻子一起去金门逛了三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金门城"与"明遗古街"</span></p> <p class="ql-block"> 图片所映是古"金门城"的城门,只不过它是今人在原址上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金门城"原称"金门守御千户所城",相传最初建于明代,是为海防而建的军事城堡。它建于1387年,城周630丈,城高17丈,城墙宽1丈。明中叶以后,这里人口繁多,商业兴盛,是全盛时期。但在1682年县治迁往"后浦"后。此城在历史变迁中就逐渐荒废了。尤其1949年,部队将石垣移做工事,更使这里几乎夷为平地。近年来为观光,才使这城门和一段城墙,作为古迹而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 城门楼侧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部分城墙。因有城堞,形状与长城相似,故这段城墙又称"小长城"。</p> <p class="ql-block"> 上面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城门的背面,它朝向金门岛的内部,同时也是游客前来参观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穿过城门,这时看到的,才是城门的正面。它朝向海滨,正是海盗等骚扰力量来袭的方向。看此城门"固若金汤,雄振海门"的气势,始知"金门"二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看地图,也可知这"金门城"正处于金门岛的西南端(见标红点处),当初兴建正是为了防范由西南端而进犯的海盜、敌军等。</p> <p class="ql-block"> 城门外有一条石板铺砌的古街,相传是旧时由"乡下"往城里运送给养的主道。一旁的牌子说它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古物,这可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两边建筑虽然也属老旧,但都不敢说是明代的,只有这石板路才是。</p><p class="ql-block"> 但本人感觉这石板路太过平整,与自己以往见过的古道截然不同,怀疑它经过后人的重建。</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房子也有点儿历史,例如这"黄天佑番仔厝",兴建于民国初年,是当地黄姓居民去南洋发了点小财后回乡兴建的。因是目前这街上最老的房子,所以得到保护。导游说,旧时称二层以上的洋式建筑为"番仔楼",单层的则习称"番仔厝"。</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为"城"内外的其他一些房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古岗湖"与"古岗楼"</b></p> <p class="ql-block"> 古岗湖在金门城附近,也处金门岛的西南端。湖本平常,因为后来有了古岗楼,于是这湖和楼(楼也平常)便为岛人所尽知了。</p> <p class="ql-block"> 怎么回事呢?据说某年蒋某人曾到金门视察,来到古岗湖,一时对着湖面发愣。周围属下莫名其妙。后经打听,知道蒋某是突然觉得这里很像他家乡的某处景观,以致失神。于是属下就在湖畔建了"古岗楼',意思是安慰蒋某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属下的愿望不能说不好,但蒋某人是否满意就不知道了。而本人在这儿却怎么也看不出它和奉化溪口有什么相似之处。也许是因为彼处非吾乡,不熟之故也。</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古岗楼,是面湖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岗楼三楼远眺所见。</p> <p class="ql-block"> 丽芳在古岗楼正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显然,当地是把它作为一处重要景点,而向游客着力推出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山后民俗文化村</b></p> <p class="ql-block"> 山后民俗文化村位于金门岛的东北端,是全岛155个自然村之一。它落成于光绪26年(1900年),业主是王国珍、王敬祥两位村民。他们早年经商于日本,事业有成后回乡营建起这个村落,并将其分享给族人。(最后这一点让人有点儿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 该村建住宅、家祠、学堂等,共18栋,占地面积1230坪(1坪约等于3.3平方米)。所有房舍都采用传统的二进式建筑模式,延请名师规划,建材选自外地,共建造了25年。可谓耗资巨大,苦心孤诣!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两位业主全心全意报效乡梓的可贵情怀。</p> <p class="ql-block"> 以上各图均为村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 沿巷道纵向看,可以看到各排房屋的整齐排列 ,以及相邻房屋对应的燕尾形屋脊翘尾。</p> <p class="ql-block"> 横向看时,也可以透过各家对应的旁门,看出各排房屋排列的整齐。</p> <p class="ql-block"> 有些屋檐下还配有精致的彩色灰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家祠。</p> <p class="ql-block"> 家祠石窗的精美雕饰。</p> <p class="ql-block"> 正门的匾额及木雕彩饰。</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学堂。</p> <p class="ql-block"> 学堂正门。</p> <p class="ql-block"> 学堂正门内。</p> <p class="ql-block"> 学堂正厅。</p> <p class="ql-block"> 图中的那两个瓷塑导水,刻的是鳌鱼头,意思是希望这里的学子将来可以"独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 丽芳不但喜欢这些建筑的样式,连建它的红砖都很喜欢,所以特别留影。</p> <p class="ql-block"> 该村落的布局模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给我们留有深刻印象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陈景兰洋楼</b></p> <p class="ql-block"> 这陈景兰洋楼兴建于1921年,是金门迄今规模最大的洋楼。由赴印尼、新加坡经商成功后的村民陈景兰所建,共建了四年。楼房的圆拱造型呈现出西洋列柱风格,灰白色的主体更显典雅和清丽。</p><p class="ql-block"> 大楼完工不久,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陈景兰滞留海外,没能返乡。后,此楼曾用于学校、军医院、军人休假中心等,也曾遭战火损坏。2008年,经修复后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洋楼共二层,以上各图均为楼内景观。</p> <p class="ql-block"> 楼前,还有一处名为"晓园"的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 这洋楼不但是金门乡人海外经商后回馈故乡的代表作,也是中外交流,西风东渐的形象体现,看了让人着实难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小金门</b></p> <p class="ql-block"> 小金门又称"烈屿乡",与大金门合为"金门县"。它面积约为大金门的十分之一,两岛相距约十几公里,现有金门大桥相连,往来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 站在海边,往西北方向瞭望,可以看到厦门。记得当年,自己也曾站在厦门海边望金门(当时就觉得金门很近),没想到如今又站在金门这边望厦门(依然觉得很近),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这是岸边残留的"鹿寨",用于阻拦对方登陆,为当年两岸对峙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旧物。</p> <p class="ql-block"> 当然,现在海滨的气氛是和谐和欢乐的,——双方都在努力营造这种气息。</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图片中那两个可爱的卡通造型来自芋头。——小金门的芋头很好吃,深受游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心心相印的模型下留影,自然也是想借助它的美好喻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沙溪堡</b></p> <p class="ql-block"> 砂溪堡在小金门,是一处军事设施,也是当年对峙时期的遗留物。</p><p class="ql-block"> 因为它印证着曾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过往,所以逛起来也满有兴味。</p> <p class="ql-block"> 这是坑道,修建于岩石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枪炮射口。</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山峦上新建的旅游设施。</p> <p class="ql-block"> 丽芳在感受厦门与金门的相近与遥远。</p> <p class="ql-block"> 海边很宁静。</p> <p class="ql-block"> 浪花很自在。</p> <p class="ql-block"> 气氛很安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狮山炮阵地</b></p> <p class="ql-block"> 狮山在大金门的东北端,面对着一片开阔的海域。这个狮山炮阵地,自然也属过去的遗留。</p> <p class="ql-block"> 要到炮阵地,需先经过一段修筑于岩石山体下的长长坑道,这让我们看到了当年战争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坑道内有弹药库,有炮战所需的一些相应设施,能增强游客的历史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 这是设置于坑道前端的巨炮。它叫"八吋榴炮",为美国制造,射程17公里,有効威力可涵盖87公尺半径,据说挺厉害。</p> <p class="ql-block"> 前面这一片海域应该就是它显威风的地盘,——据说其射程也可达到大陆。</p> <p class="ql-block"> 为了给游客更强的真实感,旅游当局还组织了一场操炮表演,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一颗炮弹就有九十多公斤。</p> <p class="ql-block"> 要由四位战士用专用工具来搬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做好准备后,还需等待炮长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发射前,大家都很安静。</p> <p class="ql-block"> 只听炮长一声令下,四名装弹手一同将炮弹装填入炮膛。</p> <p class="ql-block"> 再由两人用一根长杆,把炮弹沿炮膛向前一顶,大炮于是发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后面看大炮的巨大身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翟山坑道</b></p> <p class="ql-block"> 翟山,在大金门的最南端。一开始我认为这"翟"字应唸作"迪",野鸡的意思。那么"翟山"就是"有野鸡的山",很好理解。不料导游说它唸作"宅",是当地人说"贼"的谐音。为什么叫"贼山"呢?因为这里地处偏僻,又在海边,过去常有海盗盘踞,故称"贼山"。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于变俗为雅,于是此山遂改称"翟山"。</p> <p class="ql-block"> 这翟山坑道与别处不同,一进洞口,是一段下坡路,再往前,经一处码头状的位置,则眼前都是水。</p><p class="ql-block"> 经导游讲解才知道,这坑道原来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用于运输物资的。——对峙时期,大陆炮击金门,台湾运输船只只能停泊在大炮射程之外,再由小船经坑道运到岛上。所以坑道内一半用于行船,另一半用于行车,形成特殊景观。</p> <p class="ql-block"> 粗粗一看,我们还以为坑道内水很浅,也很清,因为水底岩石历历可见。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导游说这里的水其实很深,得考虑涨落潮的水位变化,下面也没有光线,一开始游客看去以为是水底的岩石,其实那是水面对顶上岩石的倒映。</p> <p class="ql-block"> 这坑道还有些岔道,不知通向何处。据说整个工程都是人为开凿,没有天然的成分。行走其中,深感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 如今和平时期,这坑道自然就没有运输的任务了,那么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利用价值呢?据说也有,那就是用来开演唱会。歌手可以乘坐小木筏在水中行进,一边行进一边唱。据说在这里唱歌,回声效果非常奇妙。为此演唱会往往效果惊人。</p><p class="ql-block"> 上面相片中的那艘小木筏,据说就是当时演唱会后留下的。留一只,目的是让人借以想象当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丽芳觉得这儿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相片中的这四个字刻在坑道口。据说是当年蒋某人到金门视察时,应当地人请求所写,也是有年头了。</p><p class="ql-block"> 这四字是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公子时,曾被迫离开祖国到各国流亡,这其中也包括莒国。后来他回国继承了王位,经常与臣子们以流亡时期的艰难困苦相勖勉,念叨"毋忘在莒",于是君臣协力,励精图治,终成霸业。</p> <p class="ql-block"> 坑道中也还有些类似的标语,都属两岸对峙时期的历史痕迹,它们与周围的阵地、枪炮等,共同形成了一种真实的历史氛围,看了只觉有趣。</p> <p class="ql-block"> 走出坑道后我们还在附近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据说那合影中的坦克也是美国制造,在二战期间还属于顶级装备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建功屿</b></p> <p class="ql-block"> "屿"的意思是说一个小岛依附在大陆或某个大岛的过缘,涨潮时与大陆或某岛相分离,退潮后又合为一体。建功屿就是这样的一处小岛。</p> <p class="ql-block"> 从地图上看,标有红点的位置就是该岛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退潮时,建功屿距大金门约四五百米,中间有一道条石铺就的道路可以通行。路的中段有四个人形模型,分立路的两边,给涨潮后还没能完全通过的游客指示路径。这模型是根据海边采蚵人的形象而设计的,脚下所以有长长的一段,是为了涨潮后不至于被淹没,同时也可用它来标识出潮水到底可以涨多高。</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那儿时碰上下雨。导游说金门很少下雨,即使下,也是这种蒙蒙细雨,而且时间很短,所以金门缺水。目前岛上绝大部分用水靠大陆支持。——她开玩笑说:"你们碰到下雨,是一种幸运。"</p> <p class="ql-block"> 建功屿主要是一处军事设施。</p> <p class="ql-block"> 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地堡。</p> <p class="ql-block"> 各地堡彼此相连,上下相通,逛时不由想起少年时代所玩儿的打仗游戏,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原先的士兵宿舍,也设在彼此相通的地堡中。</p> <p class="ql-block"> 排长是当年建功屿驻军的最高首长,有单独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建功屿海滨也立有郑成功纪念碑,碑体宏大,气宇轩昂。但比鼓浪屿的要小一些,也略有不同。(这儿的有胡子,印象中鼓浪屿的则没有。)</p> <p class="ql-block"> 碑座饰有浮雕和警句。</p> <p class="ql-block"> 往回走时,也还没有涨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莒光楼</b></p> <p class="ql-block"> 莒光楼在地图上画红圈的位置,建于1952年,占地约2000余坪(约六千多平米)。该建筑源自古典造型概念,转换了北京紫禁城角楼顶层的做法,将传统的城楼放在现代建筑的基座上。它的平面格局与屋顶形式仿用紫禁城角楼上的"十字形"平面,及"十字脊"屋顶,在高耸的城墙上,既可接受四面八方的凝视,也适合居中登高眺远。是不折不扣的地标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底层礼堂。</p> <p class="ql-block"> 二层有一圈回廊,与底层大厅联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三层是一个室内纪念馆,馆外有一圈平台。</p> <p class="ql-block"> 平台上设有大型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金门大桥和大陆。</p> <p class="ql-block"> 相片中,近处是"莒光湖",中间是金门大桥(连接大金门与小金门),远处有些隐约的景物,则是大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依照惯例,也以合影表示"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见闻种种</b></p> <p class="ql-block"> 去金门得办理"往来台湾通行证"。此证如图片所示。</p> <p class="ql-block"> 证的背面是"签注"。签注限定持证人去哪里,如台湾本岛,或金门、马祖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通行证由大陆发放,但要成行,还得有台湾方面发放的"入金证"才行。</p> <p class="ql-block"> 金门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 金门普通民众在小镇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乡野的住房。</p><p class="ql-block"> 多数人家有两辆小车,一两辆麾托车。</p> <p class="ql-block"> 菜刀店里摆着很多炮弹,都是当年从大陆打过去的。金门人废物利用,收集后用来打制菜刀。打了这么多年,还没打完呢。</p> <p class="ql-block"> 菜刀店会为游客当场演示打菜刀过程。能做炮弹的钢自然是好钢,加之整把菜刀又都是钢打的(并非仅在刀口加钢),质量自然没问题。问一下,一把普通切菜刀卖420块新台币(约合人民币百元),于是我们顺便带两把菜刀回家做纪念。(这挺搞笑。)</p> <p class="ql-block"> 金门有太多的"风景名胜"和"古迹",仅当地地图中标出的就有一百二三十种,有点儿到处是公园的味道。上面介绍的"莒光楼"、"翟山坑道"、"金门城"等,均属此类。还有的稍小些,如前面相片中的"延平郡王祠"、"太湖"、"中正公园"等,也属此类。</p> <p class="ql-block"> 按当地地图上的位置标注,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各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一些景点的路上还绘有立体的图案,拍照以后有很强的立体感。这玩意儿本人以前听说过,但真正领教还是头回,觉得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只是我有点儿不太明白:为什么眼睛看时,图案的立体感并不很强,可用手机一拍,立体感就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处附近有一所普通小学:"何浦国民小学"。</p> <p class="ql-block"> 闲逛至此时碰上上课时间,学校不开放,我们只能看看外观,感觉校舍和操场都挺好。</p> <p class="ql-block"> 校门口还贴有操场向公众开放的时间表,表示欢迎附近居民在规定时间前来锻练。</p><p class="ql-block"> 这种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作法,目前我们福州也在实行。</p> <p class="ql-block"> 金门各行政机关的大门前,都有悬挂中华民国国旗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一些大型商业机构的门前也会悬挂国旗,一般是与该企业的旗帜同时悬挂,国旗居中,且高些,体现其尊崇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在一些重要建筑的显要位置,一般也都能看到国旗。</p> <p class="ql-block"> 甚至在一些小摊贩的摊点上,也不时能看到插着小国旗。</p><p class="ql-block"> 我想中华民国也是中国,台湾民众对民国国旗的敬重,正是将来实现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的可靠基础。为此咱大陆百姓应感觉高兴。</p> <p class="ql-block"> 在金门,我没有看到什么特别宏伟的建筑,如果说有,那应该就属跨海的金门大桥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风狮爷",在金门很多地方都可看到,是金门人特别尊崇膜拜的神。</p><p class="ql-block"> "风",自然是指台风,金门时有台风,人们希望这百兽之王来镇一镇,这好理解。但除了台风,生活中也还有其他一些灾难,于是金门民众又让"狮爷"佩帅印来解难,这相当于让它兼了观音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但好像还是𣎴够,因为谁家都有子女,而子女升学也是大事,于是又让狮爷握起笔来,以便给自家子女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 另外,从塑像造型看,好像还让它兼任起帮助百姓解决婚姻和生育问题的职责,——也不知它是否乐意!</p><p class="ql-block"> 导游并且特别让我们注意风狮爷的披风,说百姓求神许愿时,如果要求不大,应验后的"谢意"就只是供些糖果,如果愿望较大,应验后就会给它换做新的披风。因此只要看哪位风狮爷披风常新,就表明它神通广大,特别灵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