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震撼洗礼心灵的音乐盛宴

王维成

<p class="ql-block"><b>  一场震撼洗礼心灵的音乐盛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聆听岚清老《音乐.艺术.人生》讲座感怀</span></p><p class="ql-block">感谢我的上海美友缔造未来老弟发来的李岚清在清华、北京交大关于《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视频,我观看聆听了数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堂震撼洗礼心灵的音乐盛宴,她使我得到了经典音乐的熏陶和滋养;她帮助我认知了经典音乐和流行通俗音乐诞生、存在、发展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岚清老讲述了他喜欢的50个音乐家。大学生们追问道:50位当中最喜欢哪几位?为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他谈到最喜欢的三位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p><p class="ql-block">知识广博的岚清老动情风趣地讲述莫扎特的“先天的天才和后天的刻苦学习相融合”;贝多芬的“把欢乐留给人间,把悲惨命运留给自己”;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以及美国国王”的故事。退休后,岚清老还学习了他爱好的篆刻艺术。为莫扎特篆刻了《乐仙》印;为贝多芬篆刻了《乐圣》印。</p><p class="ql-block">李岚清官至正国级,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这样一位具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业</span>音乐造诣以至于达到著书立说的学者专家式高级领导干部,我想,普通民众必定无不景仰尊崇,敬以感佩。</p> <p class="ql-block">岚清老的音乐讲座激发我的强烈心灵共鸣,引导我消化诠释了思考30多年的如何看待与对待流行通俗音乐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通俗音乐刚开始盛行的时候,说句实话,我对其很是反感,不少通俗歌曲就是精神郁闷和颓废的一种宣泄,没有一点歌曲艺术的韵味和美感。带着这个问题,我访谈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谭冰若教授。谭教授亲和地对我说,流行通俗音乐的确存在倾向性问题,我和你是同感的。但是这毕竟是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一棒子把它打死;也不能向喜欢它的年轻人大泼冷水,那样人们认为我们是“走极端”就不好了。主席不是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我们要多做“剔出糟粕、汲取精华、循循诱导”的工作,使其健康向上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这次岚清老对于经典音乐和流行通俗音乐的区别的阐释,深化我们以上的认知和共识。岚清老当场阐明“对于通俗音乐我不反对,但是不反对不等于我喜欢”。流行通俗音乐节奏快、娱乐性、宣泄性比较强,适应现代生活和年轻人的特征,算作精神快餐文化。跟真正的文化艺术不是一回事儿,主要是文化的含量不够。如果把经典音乐称作“主食”,那么通俗音乐就是“零食”。岚清老“主食”与“零食”的比喻明了贴切。</p><p class="ql-block">我完全接受岚清老对流行通俗音乐“不反对也不喜欢”的理念。然而在我的内心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另一个理念:那就是对于一些声嘶力竭的呼喊,歇斯底里的发狂,甚至是把歌词唱成天书地不让观众听懂一个字,整个的歌曲化为噪音的,不仅要反对,更要憎恨,还要千方百计地将它扑灭;清除噪音,净化社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岚清老和同学共唱《教我如何不想他》</b></p><p class="ql-block">在讲座中,岚清老以博学、儒雅、亲和、睿智,讲述他对经典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彰显他丰厚的学养和执著的艺术情怀。为了使同学们透切理解经典音乐,他引证了《教我如何不想他》的经典歌曲。他讲述了这首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歌曲对践行家国情怀的重要影响。岚清老在现场播放了这首歌曲。我聆听着感动的认为是哪位歌唱家的演唱。可是画面转过来了,原来是岚清老本人的演唱。 他那男中音的美声唱法,准确的韵律和优美的嗓音,真的不亚于一些歌唱家的水准。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家风范,为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美育课。</p> <p class="ql-block"><b>岚清老和同学们一起高唱《</b><b style="font-size:18px;">歌唱祖国</b><b>》</b></p><p class="ql-block">近几年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电视剧插曲是通俗歌曲演唱的,包括那些正宗传统的电视剧。《人世间》《人生之路》《上甘岭》还有最近上映的电视剧《西北岁月》等等,插曲都是通俗歌曲的演唱。大有“零食”变为“主食”之趋势。我们这一代人与我们上一代人,由于对通俗音乐的不喜欢,就认为如果通俗音乐成“主食”,那么经典音乐、民族音乐就将滑坡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然而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须承认,这些年通俗音乐揉进了美声、民族的唱法,使其日臻完善地发展,一部分通俗歌曲的演唱,可以和美声、民族的经典歌曲的演唱相媲美啦。</p><p class="ql-block">不管是斗转星移,还是春华秋实,经典音乐,民族音乐是经久不衰的。因为文艺的特殊性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历史时期文艺形态的诞生是具有独立性的,不存在其他文艺形态的替代和超越;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唐诗宋词,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管未来的历史进程多么久远,都不可能由另一种文艺形态去替代或者超越。</p><p class="ql-block">经典音乐也是一样,其他音乐形式不可能替代和超越。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唱着《北风那个吹》《红梅赞》《北京颂歌》《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的经典歌曲长大的以至到老去。因此传承红色基因的这些经典歌曲,久久地在我们心海里唱响。</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2月3日撰写于大连绿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照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