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杭州北山街之六:春润庐

双鱼

<p class="ql-block">  北山街54号的——春润庐,坐北朝南,面对西子湖畔,前有北山街,后倚葛岭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刚落成时整个建筑占地1亩6分7厘5毫。内部是两座砖木结构的西式花园别墅,后面一栋的主人是北京大学教授宋春舫,前面临湖一栋的主人是宋的亲戚朱润生。春润庐的庐名是各取自两位业主姓名中的一个字。</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旧照</p> <p class="ql-block">写生春润庐</p> <p class="ql-block">春庐背面</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简介</p> <p class="ql-block">  宋春舫(1892-1938)是浙江吴兴人,早年留法,我国早期著名戏剧家及法国文学专家,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著有《宋春舫论戏剧》;家中富有,在上海及青岛均有房地产。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后,先是买下一栋小楼用作书房,将平生收集的戏剧图书全部搬来,书房名为“褐木庐”,被梁实秋称作“我看见过的最考究的书房”,也是文人聚会的地方。他本人也有“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和“中国第一喜剧作家”的美誉。他还是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青岛,他建立了中国首个海洋研究所,也是中国首个水族馆的发起人和重要募捐人,他还在海畔设立观潮站,每天准确测定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水位,得出平均值,连续几十年未曾间断。当然是先有“春润庐”后再有“褐木庐”被人称作“北大招待所”和“万国疗养院”,抗战开始他离开青岛,,可一年后便英年早逝,年仅46岁。朱润生是宋春舫的妻舅,也是一位银行家,时任高级职员的他听说姐姐和姐夫有在杭州建居所的愿望后,慷慨出资相助,但从未在杭州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宋春舫</p> <p class="ql-block">远眺春润庐</p> <p class="ql-block">宋春舫在青岛"褐木庐"</p> <p class="ql-block">青岛褐木庐</p> <p class="ql-block">  春庐的门楼为西式造型,外有半透式铸铁栏杆围墙。外墙呈淡黄色,两侧方形门柱,中间拱形门洞,顶上为简约的线条压顶辅以简洁的线条花饰。</p><p class="ql-block">内里门框、窗台、栏杆皆为白色,木窗木门暗红夺目,橙红琉璃瓦点缀屋顶。</p><p class="ql-block">尽管多少年岁月过去,这里依然尽显主人的雅致与新潮。</p><p class="ql-block"> 而在南侧与“春庐”相对而立的,是“润庐”。润庐为两层半开间进深三间的西式洋房,内里的装潢与春庐无二。整座小楼坐落在一米多高的石头台基之上,东西两侧各有十余级青石台阶。楼前有一小庭院,铺着青石地板,院中有一半弧形小花坛,中间立有“杭州市历史建筑”的石碑,编号为LSJZ1-55。一层楼前有宽敞的外廊,四根爱奥尼立柱支撑起廊道,西厢房左窗右门,东面左门右窗,中间为四开的格栅木门;二层楼两侧厢房前为小露台,中间原为栏杆弧形凸出的阳台,两根爱奥尼立柱在两侧支撑,现仍能清晰可见弧形栏杆和立柱;</p><p class="ql-block">三层两侧为屋顶斜坡,中间有一间小阁楼,阁楼前设一露台,在此处观赏西湖美景,角度最佳。润庐的两侧,铺设青石板台阶与甬道,可直通春庐。</p> <p class="ql-block">航拍春润庐</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顶层</p> <p class="ql-block">润庐</p> <p class="ql-block">春庐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在此暂住的第一个房客是蔡元培,1926年,蔡元培曾定居于春润庐,彼时他领略了军阀统治的黑暗与血腥,下定决心,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北伐开始后,蔡元培又成为了浙江省长夏超的幕僚,夏超被杀后,蔡元培离开浙江前往福建,春润庐自此人去楼空。房主宋春舫先生可不乐意了,在宋先生的理念里,房子得住人,沾烟火气,才不会损坏。于是1927年,当谭熙鸿与马寅初从北大南下前往杭州办事时,宋春舫热情地邀请他们在春润庐居住。这次邀请,给春润庐带来了一位“常客”。这位常客就是谭熙鸿先生。宋春舫与谭熙鸿都曾是留法学生,关系密切,谭熙鸿于1927年5月任公立浙江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是年7月蒋梦麟来杭任第三中山大学校长。8月,浙江农业专门学校扩建为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谭熙鸿任院长,之后该院数度易名,最后改名为浙江大学农学院,谭均任院长直到1931年9月。公立浙江农业专门学原来只设农学和森林两科,谭任院长后,该院设立了农艺、园艺、森林、蚕桑和农业社会等5个学系。他聘请梁希、蔡邦华、金善宝、许璇、何尚平、徐宝璜等有名望的教授执教,使浙江大学农学院成为当时著名的农业高等教育基地。他在春润庐中一住就是5年时光。宋春舫把自己的空房也托付给谭熙鸿——“如果有我们朋友来杭州,就请他们来入住。许多名人愿意光顾或入住春润庐,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那就是谭熙鸿家雇了一名手艺不错的厨师——就是后来在杭州城中开办天香楼酒家的孟永泰。</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是第一个被邀下塌春润庐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项松茂是帮助宋春舫打理春润庐的好友</p>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春润庐</p> <p class="ql-block">  后来,这里迎来送往更为频密,蔡元培是常客,徐宝璜和蔡尚文夫妇、也都曾在此暂住,北大教授张歆海和韩湘眉在这里成婚,这里简直就是不挂牌的北京大学招待所。至于访客就更多了,章太炎、徐志摩、蒋梦麟、熊十力、马一浮、丁西林,乃至陈布雷、张静江、胡汉民、宋子文、李石曾和吴稚晖等,都曾来此做客。</p><p class="ql-block">谭熙鸿乃是我国现代生物学先驱,曾一手创办了北大生物学系。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学识渊博之人,却先是娶了身为姐姐的陈纬君,在姐姐去世仅半年后,又娶了她只有22岁,还在求学的妹妹陈淑君。谭熙鸿的感情生活,引发了诸多人讨论。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这一切,要从谭熙鸿不被祝福的第一段婚姻说起。这段婚姻,始于他留学期间。</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章太炎、徐志摩、熊十力、陈布雷均下塌春润庐</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春庐</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围墙</p> <p class="ql-block">北山街上的春润庐</p> <p class="ql-block">  1912年,谭熙鸿赴法留学,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和都鲁士大学,主攻生物学。与他同在法国接受先进知识教育的还有张静江、蔡元培、汪精卫夫妇等。这些思想的先驱者在异国他乡常聚集在一起,陈纬君是陈璧君的妹妹,谭熙鸿也很快与她熟识,并逐渐互相对对方倾心,不过这段感情却遭到了陈璧君的阻拦。陈璧君其人,个性十分要强,又极为有主见。谭熙鸿也是一个十分有自我思想的人。于是每次有他和陈璧君共同在的活动,两人总是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关系甚为紧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两个杠精凑到了一起,抬杠抬个没完。陈璧君不喜谭熙鸿。相反的是,陈璧君觉得自家妹妹长得很漂亮,学识又高,她长姐如母, 极力反对、百般阻挠俩人在一起,偏偏陈纬君也是接受过先进思想教育的人,她崇尚自由恋爱,铁了心要和谭熙鸿在一起。陈璧君无法,只好同意了这门亲事。1917年,谭熙鸿和陈纬君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两年,夫妻二人学成归国,谭熙鸿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的北大,还没有生物学系,他只好先去哲学系任教,并兼任校长的行政秘书和法语老师。</p> <p class="ql-block">宋春舫</p> <p class="ql-block">留法时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陈淑君和陈纬君</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门前</p> <p class="ql-block">  后来,谭熙鸿创办了生物学系,并成为了首任系主任。可以说,在北京大学,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谭熙鸿一展抱负的同时,他也拥有了一双儿女。于家庭上来说,谭熙鸿似乎已经称得上美满二字。1922年3月,意外袭击了这个家庭,陈纬君因患猩红热症不幸去世。那时,他们的孩子一个不过2岁,一个只有几个月大小。这严重打击到了谭熙鸿,那一段时间,他的身体状况一落千丈,很快病倒,教学工作也几度停滞。这使得陈纬君的追悼会都无法开办,直到3个月后,谭熙鸿的身体出现好转,追悼会才又提上日程。在陈璧君眼中,都是谭熙鸿没有照顾好妹妹,而且连妹妹的身后事都推迟的数月。自然,陈璧君也更为讨厌谭熙鸿。两家已不来往。可令陈璧君没想到的是,她的另一个妹妹也陷进去了。</p><p class="ql-block"> 陈淑君的入住,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谭熙鸿的压力。原来,谭熙鸿每日忙于各种教学工作,难以妥帖地照料家中尚且年幼的儿女。陈淑君身为小姨,自是十分心疼这个两人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孩子,于是自觉代替姐姐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给予了他们很多谭熙鸿不曾有的关怀。渐渐地,这个残缺的家庭仿佛被慢慢的修补,不再似陈纬君刚离世时那般冷冷清清。而后仅仅过了两个月,也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谭熙鸿居然与陈淑君结婚了。此时距离陈纬君去世,不过半年光景。此消息一传出,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激起了陈璧君的愤怒。她本以为,以后两家再无瓜葛,以前种种便罢。可没想到,小妹居然也嫁这个男人。怒不可遏的陈璧君自然不愿看谭熙鸿如意,而后她想起,小妹在广州读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男朋友沈厚培,她心生一计。就在谭熙鸿与陈淑君结婚后没多久,北京《晨报》收到了一则投诉信息,投诉者自称是与陈淑君有婚姻约定的男朋友,他指责谭熙鸿横刀夺爱,陈淑君无情无义。谭熙鸿的第二段婚姻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还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大绯闻。</p> <p class="ql-block">陈淑君</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一角</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美照</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大门</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种种非议,陈淑君倒是表现得很淡然,先是否认了她与沈厚培的婚姻之约,而后又说:"淑与仲逵(谭熙鸿,字仲逵)结婚,纯系个人自由,双方志愿。"陈淑君此言一出,自然是引发了更多的声讨,有说她不要脸的,还有说她对不起自己的姐姐的…。北大教授张竞生(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乃是谭熙鸿的好朋友,也一起留学法国。在众多指责谭熙鸿和陈淑君的声音中,他却对此事表示了支持,并且发表了一篇文章为陈淑君做辩护。</p> <p class="ql-block">北大教授张竞生</p> <p class="ql-block">陈淑君</p> <p class="ql-block">  谭熙鸿在任浙大农学院期间在肖山开辟湘湖农场,在临平建立实验林场,在校内建立植物园,作为学生实习劳动的场所。在张静江的支持下为改进浙江蚕丝事业殚精竭虑,从教育、试验研究、技术推广到生产加工各方面,建立了一套体系,为培养蚕桑事业各方面人才、改良蚕种、改进饲育技术方法、提高蚕丝品质做了大量工作。1929年他还协助张静江成功举办“西湖博览会”,并任博览会农业馆馆长。谭熙鸿在浙江工作取得出色的成绩,却为当地CC系政客所不,张静江辞去省长,谭熙鸿也受排挤,1931年9月愤而辞职离开了浙大,去南京任实业部新成立的林垦署署长,并主持全国蚕丝改良委员会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航拍西湖博览会</p> <p class="ql-block">春润庐全景</p> <p class="ql-block">浙大人应永记这位浙大农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一谭熙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