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简述我心中的中医美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接到思乐的邀请,让我写一篇关于中医的文章,我欣然接受了。因为我很热爱中医,也很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悟,更希望能够在日常养生方面对大家有点启发。可是,当我执笔写的时候,就觉得有点难,因为几千年的中医文化,要用三四千字来概括对于我来说实在太难了,这个概括水平远超我的能力范围。于是我问了一些同学的意见,她们觉得实用最好,比如什么天气,什么体质适合吃什么、怎么做,希望直接能用得上,而从我的角度,我希望能兼顾得到实用性和原理性,同时力求深入浅出,带大家了解中医的一些大体原则,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举一反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与智慧结晶,它的理论受到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它的经验来自于实践,无数真实世界的人体试验,无数医家的经验总结,使它具有独特的不同于西医的理论体系,因此很难用西医的理论和概念去解释中医。如果你想要了解它,首先要尝试接受它,包括先清空头脑中的一些固化的认知,否则就很难进入中医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热者寒之,寒者热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虚则补之,实则泻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太极阴阳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太极阴阳图和五行相生相克图可以感受到,中医理论是非常注重整体,注重关系,注重生克制化的动态平衡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中医治疗调理的目的就是要“和”,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使人恢复“中正平和”的状态。因此,就有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行相生相克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因时、因地、因人制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局部、一个脏腑的变化,更关注到整体,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这个整体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的有机体,还包括了人与环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因此又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则,也就是即使同一个病,但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的体质,也会有不同的治法与处方,这就是新冠期间每个省的中医方案都有所不同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同病异治,异病同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观西医,更多的是什么病就用什么药,而中医必须通过望闻问切来辨证,也就是要辨明这个人目前到底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哪种情况,脏腑经络气血的情况怎样,才能针对性地治疗,就像私人订制一样,这就是同病异治;而相反,不同的病,比如慢性咳嗽、胃痛和腹泻,如果辨证都是脾胃虚弱,那就可以用相同的治法和类似的处方进行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所以,如果你只告诉中医生你患有什么病,他是很难准确为你开方的,因为没有望闻问切,就难以辨证,也就无法论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其理论优势在“道”的层面,掌握了整体思维与辨证论治的方法,就能以简驭繁,即使对于未知的、疑难的疾病,也能有扭转乾坤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易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阳盛则热,阴盛则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阳虚则寒,阴虚则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的疗效必须建立在辨证准确、用药得当的基础上,如果明明是寒证,辨成热证,用了寒药,那就是雪上加霜,相反则是火上浇油。这就是为什么新冠时期,有些人用了连花清瘟胶囊觉得效果好,有的人用了反而加重,那是因为他们的证型不一样。那如何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指的是一个事物或整体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互相制约,又互根互用,在“物极”的情况下还可以互相转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阴”和“阳”,最开始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向阳为阳,背阳为阴,后来引申为具有“积极、温暖、向外、向上、明亮、躁动、功能”等特性的属阳,而“消极、寒冷、向内、向下、晦暗、安静、物质”等特性的属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人体阴阳失调会有哪些变化呢?如果通俗一些,大家可以把“阳”简单理解为“火”和“热”,把“阴”理解成“水”和“寒”,而人体正常的状态是阴阳平衡的。想象一下正常的人体就好像有一把火烧着一锅水,火和水都是源源不断维持着恒定的量,水温也是相对恒定的。当火太多,即阳气太盛,锅中的水就会热,这就是“阳盛则热”;当水太多,即阴气太盛,锅中的水温就会下降,也就是“阴盛则寒”;当火少了,即阳虚,锅中的水温就会下降,这就是“阳虚则寒”;当水少了,即阴不足,这时锅中的水温就会上升,也就是“阴虚则热”,以上四种情况16个字就是中医的病机总纲。其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属于实证,由于太多而导致的;而“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属于虚证,由于不足所导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热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热”和“干”两方面,就像炒饭一样,过热就会干,而且会变黄甚至变焦。人出现热证,就会表现为怕热喜凉,烦躁,面红、心跳加快,口干口渴,喜冷饮,分泌物色黄味臭,咽痛,局部灼热感,呼出的气息有热热的感觉,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等症状;而寒证的特点在于“冷”和“收引凝滞”,想象一下天气冷的时候,水会凝结成冰,冰通常是白色或无色透明的,如果不够衣服,我们会蜷缩起来,所以出现寒证时,人会表现为怕冷喜温,口不渴,分泌物就像凉水一样,清稀无色或白色,味淡,舌淡苔白等情况,因为寒的性质是凝滞的,容易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也容易出现寒性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热敷可好转,遇寒则加重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实热证是就应该用凉药清热,比如蒲公英、绵茵陈、金银花、菊花、夏枯草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如果只是一点上火,也可以不吃药,而是多喝水或淡盐水,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大部分偏寒凉,也可煮点冬瓜薏米汤、丝瓜汤、绿豆汤、菊花茶等来降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虚热证时,是以水不够为主,所以热象通常没有实热明显,多表现为颧骨部位发红,心慌,潮热,手足心烦热,口干,舌红但苔少甚至无苔,脉管充盈度低,摸上去像摸一根线一样,搏动力不强,但跳动偏快一点,即细数脉,这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的,所以要补水,也就是滋阴清热,可以用生地、麦冬、沙参、石斛、雪耳、花胶、百合、淮山、雪梨等进行调理;如果是实寒证,多是感受寒邪,如受凉或进食生冷,这时就要驱寒了,可以用温性的食材或药材,如姜、胡椒、紫苏、大枣等;虚寒为阳气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长时间的畏寒肢冷,这时就要补火助阳,可用干姜、炙甘草、肉桂、肉苁蓉、巴戟天、锁阳,甚至熟附子之类进行调理,同时不能进食生冷寒凉之品,水果蔬菜要少吃,或少量进食时加姜、枣、黄芪等温性食材联合烹调食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表证治表,里证治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否分了阴阳寒热虚实就行了呢?在中医的八纲辨证中还要分表里,因为表证和里证的处理原则是不一样的。所谓表证,一般指的是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肌表,正气卫外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是外感疾病如感冒的初期。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里证的治疗就需要直捣黄龙,药物能直接作用于内部;但表证就像有贼进入了围屋的表层一样,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大门,把贼赶出去,所以要发散解表,打开毛孔,使邪有出路,除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外,还要“表证治表,里证治里”。如果我们感冒的时候,用了针对里虚的补药,就容易把外邪引到身体的内部,相当于“闭门留寇”,反而会加重病情。以下附上简单版的八纲辨证思路与不同情况的常用中药,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辨证使用,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但涉及复杂的情况,比如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就需要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才能达到“和”的目的,如果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还是要找专业的中医师来辨证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补虚有法,补而不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想补充一下,有不少人觉得自己虚不受补,这里面主要涉及几个原因:1.补错了,比如阴虚补了阳,阳虚补了阴,自然就会不舒服;2.本身体内存在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问题,就不能单纯补虚或单纯针对某一方面,否则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这时候需要搭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这样才能补而不燥,滋而不腻;3.脾胃功能不好,吸收不了,容易滞留,因此,要补而不滞,可以加入陈皮等行气药一起服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根据阴阳互根互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关系,我们在调补的时候需要适当的阴阳搭配,明代名医张景岳就说过:“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也就是在补阳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养阴药,更有利于阳气的生化,在滋阴的时候,加入一些温阳药更有利于阴液的生成,只是需要注意主次。就像有的人总是疲倦乏力气短,但又容易上火,如果用黄芪党参煲汤往往会上火,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在黄芪党参的基础上加上沙参、麦冬等养阴药,就没那么容易上火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一年四季,一日四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法于阴阳,和于术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学的理论源自对大自然的观察,日月星辰,昼夜晨昏,四季更迭,无不揭示着阴阳的消长平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界的阳气呈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循环往复,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比如树木多春天发芽,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冬天光秃,冬天树木的光秃是要把能量汇聚到根部,为来年春天的发芽做好准备。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春夏长高最快,到了秋冬,长高的速度就会减慢,代之以长胖为主,而冬天的长胖也是为来年春天人体阳气的升发蓄积能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所以养生的其中一个原则就是遵循大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法于阴阳”,指的就是要遵循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比如春天阳气升发,就适合外出游玩,见天地见太阳,保持心情舒畅,要“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样才有利于阳气的升发,有利于志向的树立;夏天阳气盛,要多外出活动,舒展阳气,要开怀、高兴,出出汗,让身体的阳气运行通畅而得以疏泄,避免发怒、内耗影响阳气的舒展,也不要暴晒及出汗太多,以免耗气伤阴。而到了秋冬季,就应该逐渐减少消耗,适当进食滋补的食物,来为来年春天阳气的升发储备能量,这时候要收敛神气,不急不燥,不宜过度劳累耗损,运动也不能太剧烈,微微出汗为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阳气同样有生长收藏的变化,因此就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起居之道。日出时大自然阳气升发,人的阳气也升发,这时候最适合外出活动与工作,保持好的心情,而日落阳气潜藏,当阳气入阴,人就要睡觉。虽然现代人很难做到日落而息,但晚上尽量早点,最好是11点之前入睡以顺应大自然阳气的变化。因为半夜子时,阴气最盛,阴阳学说认为物极必反,当阴气最盛之时阳气就开始升发,阳气升发就不利于潜藏入阴,也就更不容易睡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增大,很多人的睡眠就没有年轻的时候好,那往往是因为阳气不能很好地潜藏入阴。可以怎么调整呢?除了早点睡觉,是不是还可以在睡觉前用温水泡脚,或者坐在艾灸垫上热熨臀部,或者艾灸涌泉穴,这些都可以引阳气往下走,利于阳气的潜藏。而到了更年期,很多女性存在口干、烘热汗出、心慌等阴虚内热的表现,这是因为阴虚不能收敛阳气,导致阳不入阴,这时可以用一些养阴生津的食材或药材来调理,比如百合、沙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等煮水喝,再加上陈皮可以行气健脾,防止滋腻生湿;当然有些人是阳虚怕冷,手脚冰凉,易困疲惫,也会出现虚阳浮越而难以入睡,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到肉桂、干姜、人参、炙甘草,甚至熟附子等来温阳散寒,同时可适当加上一点养阴潜阳的食物或药物,如百合、水鱼、鳖甲、生蚝等。像南方湿气比较重,还可以加入茯苓或茯神、远志等祛湿安神除烦的药煮水,搭配食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道了大自然的规律,我们的饮食、起居也就知道应该如何做了,比如春夏应该养阳气,这时候不适合吃过于生冷寒凉的食物,否则人的阳气就会受损,像很多人喜欢经常喝凉茶,夏天喜吃冰冷的雪糕、饮料,开很大的空调,穿露脐装,超短裙,年轻的时候可能不觉得怎么样,一旦时间久了,很多人就容易出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易困、易腹泻甚至畏寒肢冷等阳气不足的表现,这在临床上太常见了。秋冬养阴,就是要养阳气的潜藏,一方面我们要减少消耗,另一方面在没有感冒和特殊疾病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体质适当补充一些滋阴潜阳补益的食物,比如觉得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舌红苔少的时候可以食用雪耳、沙参、玉竹、麦冬、燕窝、石斛、水鱼等滋阴润燥的食材;如果平时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容易疲劳者可以用党参、北芪、五指毛桃、人参等补气,其中党参、黄芪、红参、羊肉、牛肉偏温性,如果在本身体质容易上火,可以使用五指毛桃、西洋参之类进行补气而不燥的食材,或与温性的食材搭配使用;如果有唇甲色淡,易头晕,面色萎黄等血虚的情况可以用当归、川芎、熟地、黄精、红枣等养血;如果有畏寒肢冷、腰酸、夜尿多、心跳慢等阳虚的表现则可使用巴戟、杜仲、肉桂、熟附子、干姜、肉苁蓉、锁阳等温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要强调一点,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辨证施食,上述药食同源的药材在日常调理的时候要注意分辨清楚自己身体的虚实,不要补错了。如果没有对应的虚证不一定要补,或者根据季节变化特点秋冬稍稍进补以观察身体的反应;有虚证者自行调理时也要注意一次的用量不宜太大,药味也不宜太多,缓缓加量,同时要注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以适当相互搭配,但要分清主次,以免过犹不及。另外,养阴补血的食材容易滋腻生湿,在此基础上可以搭配一些消食行气的药,比如麦芽、陈皮等,这样就能补而不滞。如果舌苔厚,就不宜过于进补,而应该在辨证基础上加重行气祛湿,比如砂仁、佛手、陈皮、橘皮等可行气,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鸡蛋花、木棉花等可祛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形神合一,修身养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心主神明,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的整体思维不仅体现在物质世界当中,它还强调形神合一,在养生方面除了身体的保养,养心神也是很重要的。养心神就是要养人的心胸和格局,要开心,避免生气、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左右你的心神,心情舒畅、积极乐观是养生的第一要务。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是五脏六腑之君主,“主明则下安”,即心神安宁,五脏六腑才能正常运作,各司其职,以此养生则寿。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心神,影响气的升降出入,甚至直接损伤脏腑。所以当你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学会深呼吸三次,让自己的心情平复;当你焦虑的时候要主动的外出活动,与朋友聊天或做开心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当你觉得憋屈的时候,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或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让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反,身体的失调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神,很多内向、忧郁的人多有阳气不足,而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人往往心血不足,而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就能调节人的心神,因此,除了心理疏导,中医治疗情绪病也是非常有优势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学始中医,悟道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即使去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我都不用害怕,因为可以照顾好自己,帮助到别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医生,记得高一的时候生物课上孙老师跟我们说,在中国应该学中医,并把它发扬光大,因为我们是最正宗的,外国人想学中医都要来向我们学习,如果学西医,你永远比不上外国。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让我立志学中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幸运,高考时我如愿考入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七年制专业,开启了7年本硕连读的历程。作为第四届中医七年制的学子,不仅接受了中山大学一年半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洗礼,回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又得到了很多名家的授课与指导,其中包括国医大师邓铁涛和周岱翰老师都曾经给我们授课或做专题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们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西医比中医好找工作,我记得有个师弟曾说:“感觉我们从白天鹅变成了丑小鸭!”当时确实有这种感觉。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后悔,因为中医可以不依赖于精密的仪器设备,通过望闻问切就能辨证论治,指导日常起居和饮食。而各种检查结果更可以作为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对疾病的状态、预后有更全面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在治疗上,最早期我还会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但现在门诊98%以上的病人我都用纯中医的方法治疗,看到很多被疾病困扰日久的病人恢复健康,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及对中医的自信与热爱也在与日俱增。因为学了中医,我更有底气,也更有自信,即使去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我都不用害怕,因为可以照顾好自己,帮助到别人,这是专业给予我的智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对中医的热爱不单纯在于它的疗效方面,还有其理论中蕴含的天地之道,深刻地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任何的关系都需要平衡,一味的强势或者一味的委屈讨好都会使关系失衡,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最终都会走向灭亡。而日常难以解决的矛盾,只有上升一个维度,提高格局,从整体出发才能找到共赢的办法。人是动态的,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不断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而对手只有我们自己,当我们能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时候,就会离人生修炼的目标更进一步。阴阳的消长变化,也时时提醒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会有一丝亮光,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不放弃,总会看到希望;而即使事业再成功的人,也会遇到困境甚至走下坡路,因为人生的起伏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有自然规律,当我们突破困难和瓶颈,又会海阔天空。人就像树叶一样,到了冬天就会落下,物质身体终将离去,唯有精神可以传承下去,为我们子孙后代的升发蓄积能量。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送给培养、启发、托举我进入中医世界的母校——佛山一中,同时送给我们94届各位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希望可以对大家理解中医有所帮助,行文冗长,感谢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4届校友 何婉婉</p><p class="ql-block">2024.12.02</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