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最后半支 25180936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山堂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内,原名社稷坛“拜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社稷坛祭祀时休息或遇风雨行礼的地方。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曾在此停灵十天。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国民政府将“拜殿”正式更名为“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p> <p class="ql-block">水榭</p> <p class="ql-block">公园东门</p> <p class="ql-block">东门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面有一处“格言亭”,格言亭又称药言亭、药石亭,是一座西式的圆形八柱亭。始建于 1915年,亭子的8根石柱都刻有先人格言,称为格言亭。如朱子之言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等。</p> <p class="ql-block">愉园西邻中山堂,北倚音乐堂,远望五凤楼,东衬古柏苍松。整个园子古色古香,庭院内遍植花木,绿草,环境清静,令人心旷神怡。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4个。</p> <p class="ql-block">入园后,东西两侧的长廊映入眼帘。这条长廊布满彩绘,据说有千余幅画作,全部由人工采用传统颜料手绘而成,包含四大名著等经典故事,结合花鸟鱼虫,非常绚丽。</p> <p class="ql-block">愉园八方亭</p> <p class="ql-block">愉园坐北朝南,分为庭院区、金鱼观赏区和养殖区。中轴线布局,中有重檐蓝琉璃瓦八方亭“览粹”,东有单檐筒瓦正方亭“倚霞”,西有单檐筒瓦长方亭“流云”,三亭以半壁廊相 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4个,都是名贵金鱼,可供观赏。</p> <p class="ql-block">五花长尾草金鱼,是金鱼的一个品种,体呈纺锤形。体表底色为天蓝色,鳞片有大红、青和银白等色。</p> <p class="ql-block">长廊</p> <p class="ql-block">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纯天然土壤。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五色土的使用在《山海经》《禹贡》《周礼》《史记》《唐书》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多用于诸侯建国立社、帝王封禅等重大仪式。</p> <p class="ql-block">晴朗的日子里,红墙建筑与金黄的银杏林相映成趣,阳光洒在叶子上,在微风的作用下,会遇见银杏雨,这是北京独有的秋日时光,坐在湖边,享受宁静的秋日时光。</p> <p class="ql-block">习礼亭位于南坛门南侧,为黄琉璃瓦顶,六角形。亭为单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面,金龙枋心旋子彩画,朱棂门窗。该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像位于“保卫和平坊”正北处,铜像高3.4米,重1.8吨。基座高1.6米,为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纪念铜像是1983年3月由54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茶舍:这里就是《觉醒年代》里鲁迅先生最爱的冬菜包子所在地!不过现场就餐需要提前预约,如果没有预约到座位,可以选择外卖窗口。冬菜包子和豌豆黄两种套餐自选,价格在58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这个名字则取自“旧雨来今雨不来”之间的三个字,寓意着“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都能在这里欢聚一堂”。朱启钤先生取“来今雨轩”之名源自杜甫七绝《秋述》序文中的句子:“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段文字表达了“老朋友即使在下雨也会前来探访,而新朋友则雨后不再到来”的含义。后来,人们用“旧雨”指代旧朋友,“新雨”喻指新朋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二楼的简单展陈</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茶社是由中国营造学社社长、中山公园第一任园长朱启钤先生于1915年主持建造而成。百年间不计其数的名人大家到这里聚餐、品茗,李大钊、鲁迅、林徽因、张恨水、沈从文、齐白石等人曾在这里喝茶、读书、写字、会友。如今的来今雨轩,是参照百年前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进行修复还原,于2021年重新对外开放。这里有享誉百年的招牌名点“冬菜包子”,深受鲁迅等名人喜爱和推崇。馅料选自四川南充200余年非遗川冬菜,高桩、经典26个褶、形状似“鸟笼”,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张独特的美食名片。</p> <p class="ql-block">保卫和平石碑坊:位于中轴线上,是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由郭沫若题字。</p> <p class="ql-block">唐花坞在北京中山公园南门内西北。平面呈燕翅形,是一座温室花房。唐花坞采用民族形式的彩画和瓦顶,前檐用玻璃窗装修,以便采光。花坞内种有各类名贵的花卉,并应时举办专题花展,供游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唐花坞菊花展</p> <p class="ql-block">四宜轩</p> <p class="ql-block">落羽杉</p> <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位于唐花坞迤西,这是一座八根石柱筑成的重檐蓝色琉璃瓦八角亭,亭额题曰“景自天成”。该亭建于1971年,亭内置有石碑一块,名为兰亭碑。石碑的正面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图的上方还刻有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己亥年(乾隆四十四年)暮春题写的兰亭八柱册并序的全文。</p> <p class="ql-block">公园西门往南走不远,可以看到一座汉白玉大理石石座。近观原来是圆明园的真品仙人承露台石座。1860年仙人承露铜像不知去向,但该台圆形石雕须弥座仍在,1925年前后被拉运至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西门向南的一处建筑,一层的门楣上有"来今雨轩"字样,不知与东侧的来今雨轩,哪个是"正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p><p class="ql-block">我以为中山公园最值得观展的是营造学社。10月22日“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展”正式开幕,展览系统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营造学社与北京中山公园的渊源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做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办公地点初设于宝珠子胡同7号朱启钤宅内。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将社址迁至中山公园东侧的天安门内西朝房。</p> <p class="ql-block">创始人朱启钤,民国政治家、著名爱国人士、现代城市建设拓荒者、实业家、建筑史学家、工艺美术家、文化遗产保护者。他既是古物陈列所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人。抗战期间保持民族气节,全力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在大后方继续坚持学术研究。</p> <p class="ql-block">朱启钤创办并领导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建筑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山公园看点银杏大道、唐花坞、四宜轩和水榭之间的落羽杉,西门的五角枫,蕙芳园愉园、金鱼展窗、兰亭碑柱,重点还有中国营造学社展览。应县木塔、独乐寺、赵州桥勘察,中轴线命名都源自此社,创始人朱启钤,先驱者梁思成、刘敦桢等。</p> <p class="ql-block">期待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中山公园东侧的天安门内西朝房复建!问及公园管理人员称无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