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第十二章 老照片的故事

阳光老强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似一把陈旧却又神奇的钥匙,它轻轻开启记忆的大门,往昔的欢声笑语、泪水汗水、温暖与哀愁,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它定格的瞬间,是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无论何时凝视,都能瞬间点燃心中那份对过去炽热而深沉的眷恋与怀念。我有很多老照片,有些老照片的故事已经淡忘了,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张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  1973年的春耕季节, 我右手紧握缰绳牵着一头水牛,左手扶在牛背上,正准备去整地。路过学校门口,刚走到学校操场上,宣传队员王文功拿着相机走来,他对我说:“这才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样子,我给你拍张照片”。这才有了这张《新型农民》。照片右边的两人中,站在后面,肩膀上扛着铁锨的是正准备下地干活的我大弟弟强秀敏;他前面站着的是强同举的弟弟小根。那时在农村很少能见到用照相机拍照。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着新奇和羡慕。小根是路过此地,和我弟弟站在一起“看热闹”的。照片背景是我们村的小学教室,一口南屋的局部。紧靠教室西墙是土墙围起来的女厕所。草房、土墙、木窗,令人难忘!操场上仅有的一个篮球架,是用两根圆木支起来的,篮网只剩下几根线条,在微风中飘摇。背后的河堤上是干枯的树木和凋零的野草。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当年农村的贫穷与落后。正是这种贫穷与落后才是激励着一大批青年人,广阔天地练红心,争当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在劳动间隙,生产队长张允柱鼓励我们年轻人,(左起:王怀斌、强秀莲、强晓云 )扎根农村,改造农村。他说:“我们努力干,看今年的水稻能不能达到亩产八百斤!”</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十年前,我们铁姑娘队部分成员的合影。前排左起依次是:王秀玲、强晓云、强秀莲、张印菊、强秀丽。后排左起分别是:张印花、强秀萍、郭爱莲、强意梅、张印朵、常凤兰。</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里,姑娘们的身影宛如岁月深处的坚毅雕像。她们身着朴素的衣衫,两腿带泥,随意坐在沟边上。那沾满泥土的双腿,是她们在田间辛苦劳作的勋章。她们的脸上,却难掩对建设新农村的热忱与执着。幸福的笑容在嘴角绽放,仿佛在分享着劳作中的趣事与心得。 沟边的风轻轻拂过,撩动她们的发丝,却吹不散她们周身散发的那种质朴且坚韧不拔的气场,仿佛只要有她们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一个沾满泥土的姿态里都写满了那个时代女性的飒爽英姿与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抗美援朝期间的一张老照片。是我在抗美援朝老战士强原恩老人那里见到的。他的女儿强金霞拿起这张照片问老人:“您看这是您和谁在一起照的相片?”老人接过照片看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不记得是谁了。”我接过照片,一眼就看出来了,我说:“这不是我父亲吗!”老人这才想起来:我父亲先于他转业到山西大同市,他们空军部队在天津,他们是在天津合影的。(左边是我父亲,右边是强原恩老人)。</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毅与自豪,像是在缅怀那些为和平和自由而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他们的脸庞虽显稚嫩,却透着超越年龄的坚毅。</p><p class="ql-block">看着这张七十年前老照片,让我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与敬佩!他们是无数抗美援朝战士的缩影,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铭记他们的奉献,传承他们的精神,让那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永远闪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