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流淌着唐高祖李渊皇族血脉后裔的李氏家族,会在千年后的时光中,因为战火弥漫和铁蹄践踏而朝代更迭,分衍祖国南北各处。</p><p class="ql-block"> “西山城”也一定记得:宋朝李氏第七世裔孙大六郎之第五子的李孝梓,从上杭县湖坑(今永定湖坑)迁至南胜县散坑(今小溪产坑),其后代家族子孙会聚居侯山,举全族之力始筑了气势恢弘、光照闽南大地的“西山城”! </p><p class="ql-block"> 自此,一支曾经建立大唐伟业后裔的李氏记忆中就此有了“侯山”史册中隆重的一页。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把和邑西山建设成了一个名扬闽南的“城”。而“城”的文化含量、历史含量和人文含量,也一定有足够的恢宏与大气,从而赐予李氏家族的福祉,张显了“西山李”尊荣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当然,历史记住了侯山,也记住了西山城。历史记住了往日“西山城”的荣耀,“西山李”放在闽南大地一点都毫不愧色。西山城气与昔日皇气一脉相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远的不说,单就明清两代,先后出了7个进士、14个举人、33个贡生、72个秀才。其中就包括李文察、李赞元等一批历史名人、学界贤哲,他们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颂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侯山城的旧址“侯山宫”</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平和县志》和《侯山李氏家谱》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西山李”五世祖李世浩、李廷淳率族人在侯山围筑“西山城”。古城占地80亩,城墙宽2米,高约10米,城体分为上下两层,城堡历时十年才竣工。城中街巷密布,店市活络,人们安居乐业。整座城中楼、四向门楼均以长方形石条砌叠而成,延绵十几里,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当然,闽南的“西山城”比起古都帝皇的西安城可能小了许多,但在闽南金三角平原地区,其举足和俯仰之间也是相当的有气势了。而这个有王气的地方,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有气势、有就成的人文景观,其中就有一个杰出人物叫李文察。</p><p class="ql-block"> 李文察((约1493~1563年),字廷谟。平和侯山人。因斋“楼云”,所著名亦《楼云乐典》,世称“楼云公”或“李楼云”。</p><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年(1525年),他以第一名考中贡生。贡生是通过科举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考生,这就厉害了!他竟然考中的如现在的人才济济的全中国重点大学的第一名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这么一个有胸怀智慧的“文察”之人,当然不会错过游历京城作实地观察调查的机会。李文察以明经贡士游京师,潜心研究历朝历代的“典乐”等政治文化制度,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他果然大有所得,学成后带回许多音乐古籍《典乐论》、《乐记补说》、《律吕注》等书。</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他的《典乐论》流传了下来,今存福建省图书馆。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先哲的杰出文化成就。 </p><p class="ql-block"> 千万别小瞧了上古流传的“典乐”盛典,它绝非只是一种一般的大众化仪式或是一种普通的祭祀活动。实际上,它是对天地的礼拜,对圣皇的礼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对天地、对国家开明圣主精神的弘扬崇高范式!其盛况都是以国家行为的最崇高、最尊贵的仪式来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中华是个文明古国,更是个“礼仪之邦”。至少从周代开始,典乐就做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文化的重要工具而出现。它历来是统治集团维系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起着教化和鼓舞士气民心的作用。因此,每当宗庙朝堂举行典乐仪式时,都是极尽隆重奢华,上至皇帝天子下至宦官百姓都列席参与。</p><p class="ql-block"> 《礼记·中庸》就有如此记载:全国上下“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在这种典乐祭拜仪式中,均由天子主祭的,可见典乐的尊荣和神圣。 </p><p class="ql-block"> 据载,李文察在山西辽州同知任内,曾进《乐书乞兴正教表》,献千古不传之秘,因此被朝廷召任太常典簿,领导祭祀乐典,他所进的表也珍藏于朝廷秘阁。凡有朝廷祭祀大典,都要李文察随从赞礼,不敢有丝毫怠慢。直至文察年老任满,才改任磁州知府。丁母忧,服阕,又改任河北晋州知府。</p><p class="ql-block"> 明礼科给事中周采《乐书序》称:文察音学成就为“极律吕正变之殊,辨歌奏顺逆之常”。可证李文察其在“典乐”方面的崇高地位和无尚尊荣。</p><p class="ql-block"> 李文察除了在典乐上的贡献外。他还是精于制作乐器的大师。他手制的乐器,八音互用,音调和谐准确,人们竞相追求,趋之若鹜,为世所重。据史载证,李文察在历史上至少有二大贡献:一是乐典,另一个就是书法。 </p><p class="ql-block"> 李文察擅长书法。明兵部尚书邱养浩《题平和李廷谟刺史乐书歌》,极尽敬佩之至,以文察“堪比诸战国邹衍和西汉京房”;明王资尹《读平和李廷谟刺史乐书》也称文察“乐律窥元定,书法逼右军”!可见,李文察音律与书法均有突出贡献,名重一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侯山宫”旧址</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如其人。历史上,许多大凡在文化成就有突出贡献者,同时也是高品位、有节操的人,其人格魅力和内心之强大,也是非一般文人雅士可比。我们再来举二个实例:李文察清操自励,宾贡上京例可领“里纲金”作为生活费用(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津贴)。但他看到民间百姓民生疾苦、税役繁重,他自动坚辞不受这一份朝廷赏赐的固定“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 “宾贡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是进士科考生的特殊来源以及考试和录取的特殊方式。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明朝洪武四年朱元璋下诏开始“辛亥科”科举,这其实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这就表明,古时“宾贡”是圣贤之人才可赏受。反过来说,能赏受“宾贡”者,自然是非凡的有特殊贡献拔萃之士人!也当然是要“待以宾礼,贡于京师”的。</p><p class="ql-block"> 李文察不仅以身作则,还上书当局请“激浊扬清,裕民止盗,戒奢靡,均税役,平会计。”列述当官理应清正廉明,戒骄戒躁,克己奉公,为民造福,而绝非享受在前。</p><p class="ql-block"> 从文察辞谢贡金一事,再到上奏朝廷表明为官理念,生动体现他是一个清正廉明、不贪财帛和高风亮节之士。即使在他当贡士时份所应得的贡金也都廉而不取,这就非一般廉士所能为了。“其心之慈祥,才之展拓,操守之谨洁,有不待言,宜其久为学使所异也”。</p><p class="ql-block"> 李文察致仕归田后,编修《宗训》,为世人所称道,为族人所表率。他逝世于1563年,享年70岁。明万历时(1573年至1619年),琯溪西山城矗立有纪李文察青石华表一座,上镌“太常典乐”和“三省大夫”等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像,这雄伟高大的华表,立于西山之上,是何等壮观、何等荣耀!可惜,这座壮观的华表,在四百多年后的那场全民动荡的“灭四旧”中被拆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侯山城故物“西铭碑记”石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又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又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李文察逝世五十年后的明末清初。西山城又诞生了一位为官为人都值得称道的贤者,此人便是李赞元。</p><p class="ql-block"> 李赞元(1613~1699),字匡侯,号素园,别号遯叟,世居平和之侯山(今小溪镇西林村)。明崇祯八年(1635)进县学,清顺治四年(1647)中举人,出仕后,累升至河北道参议。</p><p class="ql-block"> 李赞元任过职的每一个地方,都留有良好的政绩和名声。当时,河北为九省通衢,号称国中第一难治,而他为地方裁革陋规,保一方平安,并澄清民间苛扰,关心民众疾苦,勤政为民,深得河北当地百姓称颂。</p><p class="ql-block"> 做为一个政治人物,李赞元生性耿直忠厚,以“保境安民”为宗旨,洞察时弊,不愿混迹贪官污吏之间,自然不堪于官场污浊之气,极力避开人治灾难,终于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毅然告老归田。时因福建兵乱未宁,他侨寓南京直至逝世,前后达25年。</p><p class="ql-block"> 做为闽南人的李赞元,本就是敦厚朴实之人,他退出朝政后也不改本色,也极力摒绝官场应酬,只愿意和当地文人名士饮酒赋诗,以笔墨著述为乐。著有《文钞集》、《出门吟》、《遯园草》、《悔斋诗集》、《又新集》、《远游草》、《怡老篇》、《纪年稿》等,这些著作大都是为表达自己立身处世之道而作。</p><p class="ql-block"> 李赞元的诗文造诣极为深厚,深得同朝同仁爱戴。清初内阁中书顾彩在《李素园先生文集序》就评赞道:古人诗之不能养文,犹文之不能兼诗;并举李、杜不以文传,曾、王不以诗鸣为例,而称赞元之诗文兼优。序中还说:“嗟夫,李、杜、曾、王分道扬镳于千载之上,先生不难以一人兼之”。清初大学者杜浚在《李匡侯出门吟序》中,也把李赞元之五言诗与王维、孟浩然相提并论,并且列举福建历代名诗人而逐一加以评比。认为闽之诗人几乎无以伦比。其序中叹道:“闽海山水人物之奇,得此诗伯而无遗恨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侯山城故物“侯山玉壁”石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见,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文坛上,李赞元名气声隆显赫,至少也该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是,可能他太过自谦小心翼翼,也可能太过顽泼而清高傲气,故意隐形于市野,避开了热闹的绝大多数文坛诗人的视线,知足自乐并没名于青山绿水之中。</p><p class="ql-block"> 兴许如此,所以李赞元才逍遥自在活得长寿,岁至耄耋,但身心活跃犹如壮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冬的一个早晨。李赞元老先生起了大早,安静地在书房坐定,铺开笔墨,气定神闲,无奈手渐渐软弱,长叹一口气,终于闭上那一双慧眼。他无疾而卒,享年87岁。 </p><p class="ql-block"> 杰出的人物自有杰出之处,其人格魅力总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尽管“侯山二李”身上流淌着曾经的皇族血统,但终因生长在闽南山区旷野旮旯角而略显卑微。尽管如此,他们曾经光照人间的身影和足迹,将一直与它故乡的巍峨的天马山一样,耸立于山河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侯山作证,曾经流淌着李氏家族鲜活生命中的文明记忆,那些曾经可歌可泣的故人往事,还有那些可以鉴证古今、光照人间的人生片断史实,会随着“侯山城”“侯山宫”一直流传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年大雪于厦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文发表于2024年12月9日平和《柚都报》,感谢编辑部老师的辛勤付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侯山城故物“西山玉壁”石碑局部</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span class="ql-cursor"></span>感谢有你,</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一路同行!</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