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今年是流年不利之年,许多的事情堆积在一起,让我不停的飞来飞去,这一年,我把自己煮成了一个十足的“空中飞人”,光是回国就飞了来回四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月初,刚刚从纽约飞回台北,时差还没有完全倒过来又心急火燎地飞去了国内办事,在国内又呆了十来天,所幸有国内的老同学们的帮忙,事情处理得还算满意,但最后自己因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病感恩节前两天我赶回了台北,因生病躺在家里,今年的感恩节我没有大餐享用,遵照医生的吩咐只能吃清淡流质食物,在网络上我看到很多人晒出的各式各样的节日美食,馋得我心慌,口水只能往肚子里咽。今天好多了,有了点力气可以码字写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天,我看到好多的博客博友纷纷写文晒自己的收藏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从他们的收藏物和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对往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情感寄托,这些收藏物是他们个人或历史的见证和传承,在重温旧时岁月中展示了时代变迁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有收藏旧物的习惯,可是我的东西大多数都放在纽约的家里,目前无法拍照给大家晒。去年夏天,我回国清理了父母的遗物,我把部分父母收藏的东西和我要珍藏他们的东西搬回了台北的家,今天,我在这里晒一样我妈妈收藏的东西,是她自己的旧物,一小本1951年颁发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该证的正面和背面:正面的“中苏友好协会”是刘少奇题词;背面是协会的宗旨。(原创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会员证里面:可以看出,那时还需要定期缴会费,1953年中国的钱币币值明显不等同于现在的人民币,因为一次缴费1000元,不知道那时的一千元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很遗憾,我父母没有收藏当年的钱币,我想大概是那时钱都不够用,哪有多余的钱存放起来。(原创图片)</p> <p class="ql-block">中苏关系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是最友好,关系最密切的时候,那时的《中苏友好协会》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全国各地大小城市都有分会,几乎所有的工商政干部都必须加入这个协会。据百科介绍,“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于1949年10月5日,是新中国最早开展活动的群众性民间外交团体,第一任会长是刘少奇,当然,后来没有了“苏联”,该协会改为了“中俄友好协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整理父母的遗物,我还见不到妈妈的这个会员证,父母把一些重要的证件专门放在一个有上锁的旧皮箱里,里面还有他们当年用金黄色绸缎面料制作,像奖状那样的《结婚证》(我二哥收藏了)。见到了妈妈保留的这个会员证,我才上网查询“中苏友好协会”,不查不知道,一查震惊了,原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发动这么规模宏大的群众性“亲苏”活动?当年“中苏友谊万岁”成了中国最响亮的政治口号,维护和赞美中苏友谊就是最大的政治大局,谁损害中苏友谊谁就是全国人民的敌人。我读到了一篇文章,里面对为什么要有这场政治运动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我不知道文章的内容是真是假,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查询求证,就直接抄下几段,供大家辨认,也许你们知道真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发起这场“亲苏”运动,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界和工商界,百年来对苏联的“不正确的认识”,或者说,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矛盾观点。因为中国知识界都知道近代以来沙俄对中国的侵略,都知道苏联政府曾经提出过两次对华条约,但是最后都没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的事情还没去,新的事情又来了,这就是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中国人民一般讲都是感谢苏联人的、要是没有苏联红军来解放,日本精锐的200万关东军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消灭。而苏联红军摧枯拉朽一下子就把200万关东军消灭了。这是做了好事,可是也带来了一些“吃相难看”的问题,例如把我们中国东北的工业设施,能拿的、能拖的全部带走了,包括铁轨、包括火车车皮、包括丰满江的水热电站等等能拿的在1946年苏联红军撤军的时候全部带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文章说,“中苏友好协会实际上是一个实体组织,好比后来的作家协会,国家层面有总会,省市设立分会。这个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办刊物、放电影、推行苏联文化,特别是帮助中国老百姓认识中苏友好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还说,“尽管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有一些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对此表示不能接受,所以当他们在56年、57年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以后,有一部分人就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了。结果悲剧了,57年的时候这批同志都成为右派,因为右派其中有一条是反苏。这些同志因为这样的问题成为右派,你反苏就是反共,所以叫反苏反共分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属实,但是当年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遍及全国各地,会员人数激增的情况是真实,据百科网报道,1951年1月会员仅有200万人,到1952年10月,激增到3890万,成为全国最大的群众团体。到1953年,更是猛增至6800万人,成员包括工、农、商、学、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等。中苏友协成立之早、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新中国群团组织历史上是少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三日 写于台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