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直以为乌镇才是真江南,直到去了千灯古镇。</p><p class="ql-block">江浙一带似乎最不缺的就是古镇了,一湾河水,一座石桥,沿岸的老街旧巷,青砖黛瓦,立刻就能勾勒出一幅水墨画面。青石长街迢迢,小桥流水涓涓,古朴的千灯古镇,可谓是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在千灯,名人故居、青石板街、古塔禅寺、三孔石桥,无一不是亮丽的风景线。就如有人所说,最具江南水乡风情的,不是乌镇,不是周庄,也不是西塘,而是最原汁原味的千灯古镇。</p> <p class="ql-block">千灯古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座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以河成街,依河筑屋,街桥相连,水镇一体,独具韵味。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白墙黑瓦,昆韵盎然。千灯古镇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旷世大儒顾炎武的故乡和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有着“亭林故里,昆曲故乡”美誉。</p> <p class="ql-block">走进千灯古镇,就像翻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每一页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每一行都流淌着文化的墨香,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引领着你走进这古老而神秘的水乡,河道两旁,白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仿佛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偶尔,一艘乌篷船划过水面,打破了这份宁静,激起层层涟漪,也荡漾起人们心中对江南水乡的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千灯,名字读起来别有一番情致,似乎这是个与灯有着很大关联的地方。其实,千灯古镇没有灯,它最早的原名叫“千墩”。名出吴越争霸,据汉书《吴越春秋》和宋《玉峰记》记载:吴地有三江,其吴淞江畔有土墩九百九十九个,昆山南三十里处有一高土堆,为第一千墩,故称“千墩”。由于江南方言中“墩”和“灯”谐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千墩逐渐被叫成了千灯。</p> <p class="ql-block">千灯有一条大河名为尚书浦,原名千灯浦,北起吴淞江,南通淀山湖,是水上交通要道。相传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令携太常少卿袁复开浚吴淞江,顺便疏拓千灯浦,解除了水患。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把千灯浦改成了尚书浦。尚书浦,静静的河水,缓缓流经千灯镇古镇,世居千灯古镇的人们,都曾目睹过南来北往的货运船只在千灯浦上川流不息的盛景。水运的繁忙、货物的集散,人们赞誉千灯镇是“日进斗金”的“金千灯”。</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镇,仿佛走进了一幅绝美的江南画卷。古老的石板路,蜿蜒曲折,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河道两旁,宁静而优雅。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心生欢喜。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河上的石桥精致而古朴,站在桥上,微风拂面,惬意无比。逛累了,找一家临河的茶馆坐下来,品一杯香茗,听着悠扬的评弹,欣赏着窗外的美景,时间仿佛都在茶香和悠扬的曲调中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秀美的古塔。这座古塔名为秦峰塔,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算起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为塔身苗条,亭亭玉立,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美人塔”之誉,在江南算是不多见。每每风起时,塔檐铜铃一片鸣响,声音犹如古乐悠扬,令人沉醉不已。塔下还有一座古寺,据说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古寺名叫“延福禅寺”。寺里的大雄宝殿正门前,有两棵千年古银杏,西侧的玉佛殿中,供奉着一座释迦牟尼佛像,它可是世界第一大的玉卧佛,已被载入吉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三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三桥连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三桥连袂,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风格,站在方泾浜桥上,向西可以看到恒生桥,向北可以看到鼋渡泾桥,晚间月亮倒映在尚书浦,就呈现出了千灯一景“三桥邀月”。</p> <p class="ql-block">过桥便是牡丹亭,沿河而走,隐约中仿佛听到远处传来丝丝入耳的曲调,柔柔的水磨腔让人沉醉。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以行腔美丽、缠绵动听、柔漫悠远见长,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无它,唯一美字”。浸润于江南的氤氲水汽和吴侬软语中,昆曲透着浓郁的江南风情。来到千灯,可以去古戏台听戏,喝杯清茶听听昆曲。水磨慢调细腻悠长,时而牵住愁恨,时而翻出哀怨,时而绕出情思,一歌一曲一词勾勒出了千年前的风流韵味,听之足以荡人,婉转的唱词缓缓从台上流淌而出,江南的柔情,似乎都藏在千灯的水磨腔里。</p> <p class="ql-block">江南丝竹,古称“清音”“国乐”“十二细”,其创始人陶岘正是千灯人。唐代文学家陶岘是陶渊明第九代裔孙。相传明代戏曲家魏良辅、张野塘在编创昆曲水磨腔时,引进了北方的胡琴、琵琶等乐器,组成了为昆曲伴奏的丝竹乐队。伴随昆曲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民间也渐渐地出现了演奏丝竹乐器的音乐班社,江南丝竹由此盛行。600年来,千灯古镇丝竹绕耳、弦歌不绝,一字一句唱出了风花雪月,道尽了人生百态。除了昆曲和丝竹,千灯古镇还有另外一张文化名片,那就是思想家顾炎武。</p> <p class="ql-block">过古街,一个深宅大院,那是顾炎武故居。竹茂石奇,墓,祠,厅同在一处,为千灯诸景之首。千灯最著名的人物就是顾炎武了,他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学者尊其为亭林先生。顾炎武从小勤奋好学,通读各种优秀的历史书籍,学问渊博,著述甚丰。他“明道救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一生为国为民奔波。走进故居,入眼处是一派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非常典雅,隐约可见文人气质,各厅内陈列着先生的塑像、手迹、著作及生平事迹等,细细鉴赏,慢慢品读,恍惚间,就好像走进了亭林先生生活的当年,一位名传千古的大儒形象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千灯有条长长的石板街,始于南宋,呈南北走向,1500多米,共有2072块花岗条石铺设而成。这条街有个奇特的现象,这些又光又滑的青石板,无论穿什么鞋走在上面,从不会打滑,即使是遇到磅礴大雨,整条街总是雨停水干,从不积水,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地一位老人家告诉了我这个秘密:原来,这些青石板下面,都铺设了下水道与河滩相通,这些青石板是一种名叫“胭脂红”的花岗岩,防滑、稳固而耐用。慢慢悠悠地走在这一条千年石板街上,脑海里突然闪现出的是绵绵细雨下的江南三月,瞬间感到走这条街,其实要在雨中走,才有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小镇,才真正有了书里读过的关于江南的味道。雨中的千灯,坐上乌篷船,行则轻快,泊则闲雅,随着船橹的一摇一曳,摇摆着的尽是江南故事。穿行在桥洞中,两岸青石板铺就的街路,错落有致的民居古宅,在眼前如水墨画一般一幅幅掠过。静静深巷里,隐约能听到石板下水声潺潺,伴随着雨声滴答,时而有昆曲唱调从茶馆、老屋内一缕缕传出。烟雨蒙蒙中,流连在青瓦白墙的倒影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平添“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吴淞江边的一千个土墩,如今一个也看不到了。它们当年是如何形成的?是古人的墓葬,是报告外敌入侵的烽火台,还是兴建水利疏浚河道的遗存?如今已无人能够回答。那些小土墩是千年的风雨将它们销蚀了,还是千百年的兴建将它削平了?到如今只留下一千个土墩的传说和一千个土墩的猜想。顾坚、陶岘、顾炎武等先贤分别创造了昆曲、江南丝竹,说出了振聋发聩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足以为千灯古镇扬名。而那条三里长的石板街,也足以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沉思,岁月留下的痕迹,千年过去了,新鲜的故事在不断上演,但它却始终在雨雾中静默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