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著名画家杨正新2024艺术展

近处的风景

<p class="ql-block">杨正新,号野鹤。1942年生,上海市人。 1958年为江寒汀先生入室弟子。196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专部绘画班,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后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中国画创作研究。作品多次选送美、法、日等国展出,并于上海美术馆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画展。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思远书画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出版有《杨正新画集》等。</p> <p class="ql-block">杨正新2024艺术展,在程十发美术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杨正新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诸国游历和生活多年,自由不羁、形式多样的西方现代绘画大大刺激了他的艺术灵感。他深切感受到,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画,应该在新的生存环境求新求变。要大胆突破,要画出心中的节拍。</p> <p class="ql-block">但是,长期严格的艺术训练让杨正新提起毛笔,就会下意识地“走老路”。为了摆脱束缚,释放个性,杨正新尝试了多种方法。最为极端的便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训练有素的右手告别。他启用从来没有拿过笔的左手作画写字,他要让这只从来没有被“扭曲”过的手,完全听自己心灵的召唤。 杨正新的创新国画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海外收藏家首先大量收藏他的作品,给他出画册,办画展。但数年以后,杨正新再次放弃了自己已经取得成功的画风。</p> <p class="ql-block">他觉得自己那个阶段的作品过于复杂,像是古今中西的大杂烩。他要对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提纯。平日里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杨正新,其实勤于思考。他往往用最简捷的思路解决复杂的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和思索,他得出结论:最具中国画精神特质的是中国画的笔墨线条。中国画的线条能塑造物象,能表达心性,能连通古今中外的艺术精神,它可以是最古老的,也可以是最现代的。</p> <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画坛,杨正新以别具一格的写意水墨画著称,他笔下的花鸟、山水、人物,用笔清新爽利,用墨通透润泽,带有一种轻灵秀逸的独特情韵。杨正新师出海派名家江寒汀,受益于陆俨少、朱屺瞻、唐云等海上艺术前辈的指点,他的水墨画继承了海派绘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不拘成法、注重笔墨自由表现的基本特点和广纳博取的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创作中,他注重中西方艺术的结合和传统语言的现代性转换,不仅将西方现代的构成与色彩观念融合进自己的水墨画实践,还着意于在新的水墨实践尤其笔墨的实验中挖掘真正的属于中国审美的精神旨趣。杨正新的水墨画创作及其成果,不仅是对海派绘画传统的积极延续,更是中国画现代变革实践的具体表现。传统的笔墨意韵、现代的形式表现、当代的审美旨趣……在杨正新的画中自然地融于一体,构筑出一个墨彩流溢、气韵生动的独特水墨世界。</p> <p class="ql-block">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杨正新的水墨画又有了新的变化。同样是花鸟、山水,杨正新的花鸟、山水作品除了有笔有墨,有文人情趣、自然气息,它们还具有一种迥异于以往的新气象。例如他的花鸟画创作上,很多墨笔看上去生涩纤弱有点神经质,但墨迹、墨块却显得淋漓酣畅,充满流动、氤氲之气,两相结合,令其画气质清丽,充满风致。</p> <p class="ql-block">而他画面的色彩与构图和传统海派写意画相比也有所不同,色彩与色彩、色彩与墨之间往往呈鲜明的对比关系,墨、彩辉映显得非常响亮,很有现代感。构图方面,他似乎对表现具体物象的形态并不十分感兴趣,他更注重于点、线、面在画中的平衡与趣味性,更着意于形式的表现了。</p> <p class="ql-block">杨正新画作中这些新气象,是其个人绘画风格形成的标志。依托强大的中国画笔墨传统,杨正新真正开始以一种平和沉静的心态来进行自己有条不紊的水墨画变革工作,而这也是将海派传统中所固有的自由精神予以发扬光大的一种实在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除了花鸟、山水也是杨正新创作中的重要方面。他的山水画虽多为单色系,但却是素而炫,水墨材质潇洒风流的韵味被他展现得极其充分,水与墨的交融被他表现得极其微妙。点、线、块、面,是杨正新山水画的主要构成元素,虽没有传统山水中勾勒山石树木的各种复杂皴法和笔法,但观其全局,山水之神韵、文人之超越情怀却跃然纸上。可以说,在杨正新的创作中,山水画最典型地反映了南方文人画的传统审美意境。</p> <p class="ql-block">人物画、静物画,在杨正新近几年来的创作中也不少见。杨正新的作品既具传统海派绘画的笔墨意趣和生活气息,又兼有现代绘画的形式感和表现性。可以说,是江南文化的传统、海派绘画的积淀以及现代、开放的艺术视野,造就了杨正新具有新风格的水墨艺术。杨正新也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海上水墨画坛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观杨正新先生笔下的花鸟、山水、人物,笔墨纵恣间,色彩流转中,岂不也正充溢着自由的生机,展露着“水流花开”的盎然生命意象!</p><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守正创新——杨正新2024艺术展”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举行。</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是上海中国画院策划推出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展”2024年收官之作,共展出杨正新的80余幅近作。</p><p class="ql-block">作为海派绘画正脉传人,60多年来,杨正新的画越来越像他自己——洒脱、率真、从心所欲不逾矩。</p> <p class="ql-block">上观:听说,您的名字“正新”是您的老师江寒汀先生起的?</p><p class="ql-block">杨正新:是的,我的原名是“正兴”,江老师建议我把“兴”改为“新”。他特别关照我:你这个“新”不能“乱新”“邪新”,而是“正新”,路子必须是“正”的,要沿着中国画的路子来创新。</p><p class="ql-block">1959年,我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学习班(后来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我是上海中国画院培养的第一批画家之一。那时候,山水、花鸟、人物,各科都要学,西洋画的基础知识,比如素描、色彩、透视也都学过。从读大学开始,我就专攻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上观:江寒汀先生画花鸟是一绝,除了他之外,您还受到哪些国画大家的指点?</p><p class="ql-block">杨正新:唐云、陆抑非、程十发、陈佩秋等上海中国画院的许多名家都对我有过提点、帮助。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四位先生:江寒汀、唐云、程十发和谢之光。前两位都以小写意著称,程十发先生与他们的风格很不同,他讲究线条,画得很自由、很有个性。</p> <p class="ql-block">谢之光先生的笔墨大胆恣肆、构图巧妙奇崛,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我一直忘不了他临终前对我说的话:“你要记住两点:一是中国画不能把笔墨丢了,二是要画得凶一点。”“凶”是通俗的说法,我理解就是要有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上观:各位国画大家的提点为您打下了纯正的海派绘画的底子。那您后来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绘画风格的?</p><p class="ql-block">杨正新:30岁之后,我开始“离开”老师,走自己的路了,我画画的观念开始变了。20世纪80到90年代,我在国外学习了几年,遍览各大博物馆的西方名画,开阔了眼界,对西方的绘画心里有数了。</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我看清楚了自己的根在中国,我要沿着海派中国画的路子向前发展,画具有海派特征的中国画。因此,我画画不论怎么创新,都是在海派绘画的基础上变化。</p> <p class="ql-block">上观:您是如何理解海派绘画的?</p><p class="ql-block">杨正新:海派绘画与岭南、京津等地的绘画都不同。海派绘画根植于上海的文化土壤,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古今中外的绘画特色,只要可以为我所用,皆可拿来。</p><p class="ql-block">上海中国画院既有林风眠、关良等一批融汇中西的画家,也有吴湖帆、陆俨少、贺天健、谢稚柳等一批坚守传统的画家,可谓百花齐放。正如程十发先生所说:海派无派,海派就是善于吸收各地的精华,自由、开放、包容。</p> <p class="ql-block">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家虽然各有千秋,但都很讲究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如果不讲究笔墨,就等于放弃了中国画的特色。</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些年轻人在变革、创新的过程中非常讲究色彩与造型,求新求快,但不太在意笔墨,这是令人担忧的。</p> <p class="ql-block">上观:笔墨看似简单,但并非一日之功。</p><p class="ql-block">杨正新:笔墨线条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张弛有度,能体现画家的涵养,表达内心的情感,是很难的。需要一定的火候,还要修养的积累。</p><p class="ql-block">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看一张中国画,首先就是看线条。因为,看线条就知道这位画家对中国画的理解程度。正如程十发先生所说:好的中国画家必须要有好的线条。</p> <p class="ql-block">上观:您认为海派绘画在当下应当如何守正创新?</p><p class="ql-block">杨正新:我们既要守住海派绘画的特色,但也不能保守。所谓创新,就是要符合当下的审美。如果年轻人不喜欢,一看到中国画就觉得老掉牙,那中国画就没有生命力了。我们要尽自己所能让人们看到海派绘画是在向前走的,让海派绘画生生不息,更加兴旺。</p> <p class="ql-block">上观:这次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些您的书法作品,非常特别。</p><p class="ql-block">杨正新:是的,我喜欢写大字,想给观众一种冲击力。我把书法当作抽象画来画,有浓有淡,讲究结构与线条。</p> <p class="ql-block">上观:您与陈家泠、张桂铭被称为新海派绘画的“三剑客”,你们以各自的实践进行了融汇中西的大胆尝试。您是如何理解中西绘画的相通之处的?</p><p class="ql-block">杨正新: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多样、自由不羁,给了我许多艺术灵感。我喜欢马蒂斯和毕加索,尤其欣赏毕加索的绘画观念。毕加索80岁之后的画是那么自由,具有震撼力。他说,自己用三年时间就可以学习所有大师的绘画技法,但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让我想起老子所说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在这点上,毕加索与老子其实是相通的——直率、真诚地表达内心,乃是艺术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体现出纯粹的、儿童般的淳朴天真。</p> <p class="ql-block">上观:您这几年的创作力非常旺盛,一直在产出新作品,您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杨正新:我几乎每周都会画一两幅新作品,只要有灵感就画。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如果没有灵感,画出来的画就没有生气。陆俨少先生说过,把气运到笔尖上,线条就活了。</p><p class="ql-block">我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可见我的心还没老。虽然今年82岁了,但我一口气还能画上三四个小时。我觉得自己的胆子越画越大,越画越有劲了。有人问我今后画画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还是老子那句话:“抟气致柔,能婴儿乎?”</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陈俊珺</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于上观新闻,专访画家杨正新:中国画要画得“凶”一点,但无论怎么创新,有一点不能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