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米锥

陈向明

<p class="ql-block">捡米锥</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在朋友家喝茶,他拿出了一罐米锥。喝着茶,品尝着儿时曾经的美味,话题就转到了米锥。一般小雪节气后,米锥开始成熟,此时,天气变冷,开始降霜,霜风吹过,刺囊爆裂就开始掉落,又是一个捡米锥的季节,山里的孩子就开始上山捡米锥了。记得,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一个叫剧头的乡村任教,当时,秋季开学后,进入秋天,这是山里的孩子最为欢喜的时节。他们上山去拾酸枣、打板栗、摘野蓝莓、捡米锥……每个周末回来都有山上的野果带到学校。当时,孩子们也曾经带我到山上去打板栗,板栗外壳包着一层刺囊,只有剥开刺囊,才能吃到甜脆可口的板栗。</p><p class="ql-block"> 一晃三十几年过去了,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趁着大好时光,我也想去体验一番捡米锥的乐趣。于是,骑行又重返当年执教的剧头村去捡米锥。米锥学名为“米锥栗”,属于“栗”科,与板栗同属一个科。冬日暖阳照在身上特别舒服,沿着国道不过一节课时间就到了剧头村。从村口进去,在村子不远的转弯处,水泥路面就看到掉落的米锥的刺壳,路上,偶尔看到滚落的米锥。当年的学生曾告诉我,剧头村米锥树比较多,村口就有几棵米锥树,村里的墓亭上也有好多棵米锥树。</p><p class="ql-block"> 一会儿功夫,就到了目的地,我就看到了山上就有两个老人在捡米锥。仔细一看,原来是学生家长,已是古稀老人。看上去她们的身手还算灵活,一早就上山捡野果。她们都说,自己牙口不好,不能吃了,她们捡的这些野果,都是寄给她们孙辈吃的。中国的父母真的是最为伟大的,她们时时处处都在为自己子孙着想。我就在路上捡了几颗米锥,捡米锥可是个辛苦活,黑色的壳落在地上草丛中还真不好发现,这比捡拾酸枣更费眼力。不禁想起童年,当时在“十字街”上有一个手指残疾的人,他就专门摆摊出售“山货”,所谓山货,也就是他收购了乡下人挑来的米锥、酸枣、野蓝莓等野果,然后再卖给我们。当时,他用小竹筒来量,一个竹筒的米锥卖两分钱。一筒米锥可以吃一个下午,最划算的,稍微贵一点就买不起。中午上学时段小孩子都会围在那个摊位上,买最为原生态的零食,这些零食成为七十年代童年最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路上只有一堆堆外壳,实在捡不到,我也爬上山,走了一圈,也没捡到几颗米锥。那个学生家长说,今年米锥不是盛年,比较少。早晨,已经有人上山捡了一趟,走了一圈,捡了几颗我就下山了。</p><p class="ql-block"> 剧头村的米锥肉饱满,白白嫩嫩的果肉,吃在嘴里脆生生的。有个学生家长看到我空手回来,她把一大早捡的米锥硬是塞给了我。我一再说,我就是来玩的,不是为了捡米锥来的。可是,她依然把她一早劳动果实给我了。从山上下来,看到一处人家炊烟袅袅,路过一看,原来是第一届村里的一个女生回娘家给父母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绕着村子走了一圈,村子里寂静无声,村子中间大片农田稻谷收割完毕。我站在村头一眼望去,田野里一片枯草丛生。在阳光下,环绕着村庄的青山特别秀丽。当时,村里的老人就告诉我,那几座山包就是“群龙戏珠”。今天,看着这几座山包,中间那座还真像一颗绿色的明珠,几座山脉围绕着这颗绿色明珠,仿佛“群龙戏珠”。村子偶尔看到的就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坐在田头嗮太阳。三十年间,物是人非,当年,五六百人的村庄,现在就剩下十来个难舍土地的老人守着这一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走在田埂,看到一户人家在嗮地瓜粉。那是一个熟悉的人家,我们走进他家。两位耄耋老人正在把刚榨出的茶油装瓶,准备给他儿子寄出去,还有刚收获的黄豆、地瓜粉一袋一袋装好,他说,这些都要给他们子女寄出去的。他说,村子里的人基本都跟随子女出去了,他舍不得离开这片相伴一辈子的土地,两位老人就在家里自己种菜,自己种粮,他觉得土生土长的食物是最健康的。我看到他家里还剩有茶油和黄豆,看着品质好,我就把剩下的都给采购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农民是无法割舍土地的,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他们宁愿守着自己的破房子,守着那一方宁静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