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运权故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引</p><p class="ql-block">杨运权(1907~1939),榜名劲,号柏心。洞头鹿坑村人。毕业于浙江省第十学校(即温州中学前身)。毕业后,考入上海法政大学为经济法学士。在上海上学期间,他曾与一帮同学,冒着生命危险暗做革命事。学校毕业后,他多次解救被海匪劫持的渔民。为山头顶杨氏家族民国初期第一位既能文又能武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1929年正月,杨运权前往武汉赴任,林环岛为其送行,并书写送行语,上任后不久,又回到家乡,在长坑任代课老师两年多,最终因郁,导致肺结核加重逝世。逝世前,他交代家人务必通知林环岛先生,让他回乡为其办理后事。关于杨运权的身份问题,多年来有各种传闻和说法,至今无法解谜。</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初,笔者联系到杨运权之孙杨东东、曾孙女杨燕辉等人进行第一轮采访;2024年1月底,笔者与杨燕辉女士,走访杨运权当年的邻居102周岁的林专阿婆,及其杨运权三位孙女和杨运权妻侄张志谦先生;2024年8月中旬,笔者走访林环岛先生之女林黎明女士。从以上几次采访中,笔者对杨运权先生的家庭及其他的一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将其整理成文,以怀念先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鹿坑村有杨、林两大主要姓氏,祖先林章宽公、林本孙公、杨恩长公、杨恩次公、杨恩三公[ 杨恩长、杨恩次、杨恩三:杨氏兄弟因名讳失考,后代子孙依据辈分、长幼而命名。]等人,在家族人的影响下,陆续由福建同安的亨坭、新厝顶和前宅杨厝迁移而来,杨氏兄弟除了杨恩三公迁居脚桶石,其余二公定居鹿坑。为了使自己的子孙不忘祖籍,这里的祖先们把自己居住的村落命名为“同安寮”。</p><p class="ql-block">杨恩长公第四世孙杨钦国公生子三,长子杨先提,次子杨先芽,三子杨先鷄。杨先芽公自小聪慧,胆大心细,年纪尚轻便走上经商之道,以贩盐为生,并白手发家,经过数年经营,成为了鹿坑著名的商贾,拥有田产无数。但他在生活上崇尚节俭,亦乐善好施,遇到地方上有修路、造桥或庙宇即慷慨解囊。鹿坑村自古以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外界,连接大长坑,一旦下雨,路面即泥泞不堪,无法行走,为鹿坑后世子孙长久之计,杨先芽公,于民国初慷慨捐资,用块石铺路,连接大长坑村,全程约有一公里长。</p><p class="ql-block">杨先芽公生子二,长子杨运丰,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后于北岙街经商,开了一家布行;次子杨运权,则继承了父亲的英姿飒爽和聪明睿智。他在少年时期读书非常勤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省第十学校,毕业后,又考入上海法政大学。</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28日,笔者与摄影师林加杰及杨运权公子孙杨东东、杨燕辉等人在杨运权墓地拓印碑刻。</p> <p class="ql-block">据长坑张志谦先生回忆,“文革”时期,杨运权的儿子将父亲在上海读书期间的一些书籍等文物运到长坑的舅父家藏匿。期间,少时的张志谦(杨运权妻侄)因好奇,去翻阅他留下的书籍,竟意外发现这些书籍他都是他看不懂的英文,留存下来的还有一枝铜拐刀,上刻七颗五角星,俗称“七星剑”;另外,还有他上学期间的一些毕业照或头戴学士帽的单身或合影,其中一张大合影,董必武也在其中。但这些文物部分在“文革”期间损失,部分资料由于年长而遗失。据说当年的他还是双学位,在长坑张家祖厅一度摆过他头戴学士帽的大头照,也算是光宗耀祖了。</p><p class="ql-block">据杨运权的孙女杨松琴女士回忆,当年她的祖母经常有与她们说起祖父的一些事情,说在上海读书期间,他们一些学生躲在上海的防空洞、野外的大石头下、墓沟中开会,有时候还冒着大雪秘密开会。有一次他们几个同学开会被追捕,有一个乐清的同学不幸被逮捕,后被枪毙,可怜家中的妻子刚怀孕20多天;说她的祖父杨劲(即杨运权)与林栋(林环岛)是单线联络,其他人是都不知道的;还说当年杨运权即将离开人世之时,交代一定要让林栋从越南回洞头帮他处理后事。不久,林环岛从越南赶回洞头,着手为杨运权办理后事,他将杨运权生前最值得骄傲的那些证书和一些重要物件放在杨运权胸前一起下葬,后事办妥之后,林环岛立刻又返回了越南;说她的祖父杨运权身手了得,飞身能跳上两张八仙桌相叠的高度,打得一手好拳法,当年日寇侵犯当地,杨运权一手夹住兄长的孩子,一手夹住自己的孩子,飞身从后门跳出,将孩子带到鹿坑的大众山尾躲避,无奈自己孤身,又无武器,无法与敌人奋战,只能先保护家人的安全。</p><p class="ql-block">据鹿坑103岁的林专老人回忆,小时候他们是同村的邻居,两人相差15岁。每次杨运权从上海回家光书都要两三篓,乡亲邻里都来帮忙,为啥大家都来帮忙呢?因为当时乡亲们都很穷,每次家里揭不开锅,都来找杨运权的父亲借钱,他的父亲不管谁家来借都要借点出去,他家有三条大船,请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乡亲,帮忙他们解决生计问题,所以乡亲们在他家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是尽力来帮忙。</p> <p class="ql-block">老人回忆,当年杨运权毕业坐船回家,正遇渔民遭遇海匪劫持,看到渔民的凄惨呼救,他及时出面亮出身份,并签名担保,终使渔民得到释放,民国时期洞头海匪猖獗,不时有渔民被海匪劫持,渔民知道杨运权能帮忙救人,每次都是哭哭啼啼跑到他家请求帮助,他也不含糊,立即签名,使被劫渔民得以获救。</p><p class="ql-block">在采访林环岛先生之女林黎明老师的过程中,林老师对她的这个表叔杨运权也评价很高,她回忆当年母亲陈淑静女士,在每次提起杨运权时,都说他是在上海所有洞头学生里面最勤奋、最刻苦的一位。</p><p class="ql-block">在上海读书期间,烈士林环岛和妻子陈淑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邀请洞头在上海的学生到他的住处改善伙食。当时的杨运权由于对学习太勤奋,不幸患上了肺结核病,但同学们都没有嫌弃他,只是在每次吃饭时,都为他单独提供碗筷,并给他特殊的照顾。</p><p class="ql-block">说起杨运权和林环岛的表兄弟关系,可有一段渊源了,林环岛的祖母为鹿坑杨氏杨钦国之妹即杨运权亲姑婆,不幸的是,林环岛的祖父林本固在36岁时离开人世,当时林环岛之父林忠诚才9岁。14岁时,他的母亲也相继离世,去世之前,林母杨氏将自己同样苦命的堂侄女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林忠诚,让他们相互有一个依靠,最终,两个苦命的表兄妹成为了苦命鸳鸯。所以杨运权和林环岛的表兄弟关系是比其他人要近的。</p><p class="ql-block">1929年正月,杨运权外出赴任,林环岛为其送行,并书写送行语。关于杨运权赴任,民间有多种传言,第一种为去玉环任县长,第二种为去福建某县任县长,第三种是去广东韶关任县长,第四种是去武汉任法官。杨父用铁壳轮船(也有说是“洞江”轮)送他们出洞头,听说当时的情形非常的热闹,这不仅让我想到铁炉头的叶文辉也曾有一段类似的记载,据北岙陈余元先生回忆:“当年叶文辉在家乡招聘了65名工作人员,家乡的人民用洞头的“洞江”铁壳轮机船欢送他去福建就职,那个场景也是非常的热闹,且也说是去某地任县长。”那么杨运权会不会也是这65名人员之一呢?还有,前面提到的这65名工作人员,到底有哪些人呢?至今,笔者未找到其他的知情人士,无从佐证,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谜团。</p><p class="ql-block">1971年,正值修造长坑水库,一次林黎明老师和领导来到长坑,杨运权的儿子杨武宽找到林老师,将一张宣纸交给她,说这是林环岛先生当年写给他父亲的,现在交由她来保管。林黎明老师打开宣纸一看,只见上书:“确定革命的人生观,方能为民众谋幸福,了解辨证法的唯物论,始悉历史之过程。聊书两句以送杨君之行。落款:蛇年端月环岛于上海日辉里”。可怜杨运权胸怀大志,最后却因身体等原因不得再次回到家乡,暂住在岳父家的一间老宅里,在长坑任代课老师两年多,最终因郁,导致肺结核加重,而他也拒绝治疗,最终逝世。</p><p class="ql-block">对于杨运权的身份,有很多说法,有说他是普通人,有说他是单线联络的地下党,可是谁也没有证据。但据定居小长坑的李果[ 李果:洞头大长坑人,现居小长坑。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救国青年军成员。解放后被劳改。]老先生回忆,当年在洞头的国民党特务曾暗中调查杨运权,如果后来不是他因病去世,很可能会逮捕他。</p><p class="ql-block">杨运权的故事,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传奇和谜团,每一行都书写着他的信念和热爱,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不仅是故事的主角,更是许多人心中那不灭的火,他在洞头没有留下太多的故事,可是洞头的历史却会一直记载着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1929年林环岛为杨运权送行时书写的横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