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字潭”,位于九龙江支流的汰溪下游,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一个偏僻的山村--许田村,距漳州市区34公里,是福建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两山夹峙,溪流弯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高约30米,在距离水面2米高的崖面上有石刻,岩壁上散布着几组古怪苍老、似字又有别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字,似话又过于抽象变形的文化符号,由于年代久远,深奥难懂,就以为是天书古文,讹传为神仙所书,故名“仙字潭”。 这些摩崖石刻既象图画,又象文字,有的如王者坐地,有的仿武士争斗,有的若舞女蹁跹,有的如兽面狰狞,有的象俘虏被执,有的似人首落地,千奇百怪,其意难以索解。 这有许多故事。唐代张读在《宣室志》中曾记载,仙字潭中有蛟鳄,常给人们带来灾患。人进入深潭,或马牛来潭边饮水,都会被蛟鳄吞吃掉。因此附近居民纷纷出走,以避灾患。可见仙字潭在晚唐时,已被发现并记述于史籍了。 那么这摩崖到底刻的是古文字呢,还是古代岩画呢?仙字潭刻石经近年专家们的多方考证,已经确定根本不是古文字,也不是图画文字,而是岩画形象。 现在虽不能把许多岩画形象说得很具体,但是联系古代神话传说,以及岩画所处的地理环境作一综合分析,这处岩画应该与鳄鱼、台风甚至山崩等灾害有内在联系。 再从时代来说,唐人已经不知道这些岩画的涵义,说明这处岩画的出现时间已相当久远。从岩画形象本身的特点及其风化程度来看,画像都是凿刻成的,线条宽而且深,如果不经过后人用白色涂描,它们的颜色和石面的紫褐色很难分辨开来。 另外形象错杂,高度抽象化,也都表明此处岩画时间的久远。这些看法可供读者参考。 我们若再回首看这崖壁,会发现一些像人的面孔形状,一些像人的形体,古人认识不了便称为天书古文,这也合情理,就像今天人们看字迹潦草的书信、文稿也会脱口而出:如看天书。不过这“仙字潭”摩崖,看来得改为“仙画潭”摩崖,但又用“仙”字不通,当是“先民岩画潭”,然而又不合情理,因为这是后人的考证,看来还是称“仙字潭”为上了! 据初步考证,对这些摩崖石刻有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是类似甲骨文或商周青铜器铭文,并试释读其中一些文字;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土著民族活动的记事岩画,内容大致为描写部落酋长庆功宴乐的场面,记录战绩,以示武勇。 仙字潭不仅在考古等学科上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这里河道曲折,云雾缭绕,草木苍郁,潭水清澈可鉴,卵石游鱼历历可数,安宁静谧十分适合小团队野炊休闲,体验现代社会慢生活,是一处有益身心健康的旅游胜地。 谢谢各位老师观赏!